为什么人们爱记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为什么人们爱记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翻译: 千里
当你与多年不见的老友重逢时,你们会兴奋地聊起各自生活中的故事。可是,聊天没多久后,你的朋友就爆了一个“惊天雷”,她说:“告诉你啊,我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你在简的婚礼上不理我,你当时没坐在我身边,也没有跟我拍合照。”“呃……”(这可能是你此刻唯一可以做的反应了)。因为听说你当时无意识地冷落了她,而她还记了这么多年,让你觉得非常震惊。当你跑回家翻遍当时拍摄的相片时,你确实没发现你们两个人的合照。也许你当时确实伤害到她了。可究竟为什么她还记得这件事,为什么她记仇可以记这么久?
在所有关于原谅的研究中,关于不原谅或者记仇的问题很少被当作单独的主题来研究。我们知道表示原谅是修复破碎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愿意原谅他人的人能够克服因为别人伤害自己而造成的愤怒所伴随的沉思的感觉,他们甚至在别人伤害他们的时候都不觉得那是伤害。
关于记仇的一个问题就是,记仇的那个人经常不告诉那个给他/她造成所谓“伤害”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跟你说你要道歉,你怎么要求他/她原谅你呢?只要道歉了,一般都可能得到原谅,道歉也为弥补过失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最近一个关于原谅和道歉的研究中,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Gabriel Nudelman和Arie Nadler (2017) 把“原谅”定义为“尽管发生了伤害性的事件,但是仍旧允许亲密关系持续下去的过程。”他们发现,在原谅时,一个人打击报复冒犯者和对冒犯者愤恨不已的动机是不断下降的,而与冒犯者和解并感受到冒犯者善意的动机是不断增强的。自己拥有一个被原谅的机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但是前提是你需要承认你伤害到了别人。
Nudelman 和Nadler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需要一个特定的人才能原谅,而这种趋向不止与情景因素相关。 容易原谅别人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到越界,他们往往具有高度信仰公正世界( believing in a just world )的特质。当你高度信仰公正世界,你会认为犯错的行为值得被谅解,你也会认为人们时不时犯错是难免的。 最后,你给别人造成的伤害会跟别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互相抵消。得到别人的倒歉是有帮助的一件事,但是高度信仰公正世界的人可能不需要。需要得到别人的道歉或者得到道歉后选择不原谅的人是不怎么信仰公正世界的人。
在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者展开的研究中,他们给被试呈现了描述人际间冲突的情景,测量了被试信仰公正世界的程度以及回避、对他人慷慨、报复的相关品质,研究者还测量了情感水平(例如情绪唤醒)和其他可能产生影响的人格特质。
正如Nudelman和Nadler的研究里所测量到的,对公正世界的信仰包括发表带有这种观点的声明:“善行被人忽视且得不到回报是正常的”“我坚信正义总会胜过不公正”。研究者让被试首先想一想他们最亲密的朋友,然后读一些他们需要那个朋友支持而他们又没有伸出援手的场景。道歉场景的结局是朋友请求原谅,而非道歉场景的结局却没有请求原谅这一环节。测量原谅的手段就是简单地问被试是否会原谅自己的朋友以及他们是否会不再报复朋友。
这个以本科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高度信仰公正世界的被试确实不需要别人的道歉来展现原谅。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怎么信仰公正世界的人需要别人的道歉,而如果别人不道歉,他们会等到朋友没有一丁点儿恶意的时候才选择原谅。
记仇的人,似乎不怎么具备信仰公正世界的品质。这让他们无法以一种不需要冒犯者道歉的方式来看待冒犯行为。而且,在这个研究之外,我们也发现爱记仇的人的记忆要么太好,要么太差,而这都不利于他们原谅别人。当他们的记忆太好的时候,他们的回忆就像摄像机一样回放,他们记得跟其他人的每一个互动,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这让他们很难像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原谅并忘记。” 如果他们的记性很差,他们对往事的回忆就会侧重于强化他所生活的世界是充满伤害而且不公正的。
现在回到你那个记仇的朋友的故事中来,她说的有很大可能性是真的,但更有可能的是,她过度地关注了跟别人的负性互动。她记得自己被轻视了,因为她是那种尽量不让自己被轻视的人。跟不怎么信仰公正世界而总是处处盘算的人相处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因此,在很久之前的那个婚礼上,你之所以没有跟她在一起是因为跟她在一起也不怎么开心。而且,她的当时行为可能是你忽视她的原因,因为她压根就不想真正融入这个婚礼活动中,而当人们跟她聊天的时候,她看上去又小气又充满恶意。
当你被别人记仇的时候,问题来了,你该如何反应呢?你可能会从你的内心深处挖掘并思考你可能无意中伤害他人或粗鲁的时候。然而,这可能不是对你心理能量的最建设性的利用。不要试着去拼凑你跟记仇的人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了,试着直达困扰他们的最终原因吧。弄清楚是否存在强化了他们观点(即认为“那些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的经历。
你可能改变不了那些不怎么相信公正世界的人,然而,意识到记仇的人来自他们假象的世界中的黑暗地带使你能够不必过多自责地继续生活。你当然可以试试道歉有没有用,因为即使这种愤恨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发展和加深,也依旧有修补的可能性。
正如Nudelman和Nadler 的研究中所说,不管是真实存在的冒犯,还是主观臆想的冒犯,它们所引起的冲突和误解都会妨碍你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支持感和归属感。尝试修复这些关系会让你有更满足的感觉,也会让你关心的人有更满足的感觉。
参考资料
Nudelman, G., & Nadler, A. (2017). The effect of apology on forgiveness: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s a moderator.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16191-200. doi:10.1016/j.paid.2017.0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