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会
辛卯年二月初二,风和日丽,是个踏青的绝好日子。此时寄居成都新都大姑家,姑见 天气甚好,便要相邀拜木兰会,同行者有:幺老爷,姑,雨欣小妹,邻家李叔和妹妹。 相传木兰原名韩娥,四川阆中人,从小父母双亡,一直由叔叔抚养,韩娥12岁那年 正值边荒马乱,其叔叫她女扮男装以免受人凌辱,后背抓去充军抗金,乃取名花木兰。 6年后,木兰与叔重逢,木兰退军还女装,其战友不已。后木兰嫁与新都马姓人家,这便 是新都木兰山的来历。 木兰会是新都三河区木兰镇举办的一个聚会,以前倾向于拜木兰庙现在更侧重于商业集 会。在我看来,木兰会除满足经济需要外,还满足城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去木兰会的人太多)。 此次游木兰山应该算是催促吧,而且也不够尽兴。 吃完早饭,姑打算带我和幺老爷到附近公园逛逛,出发时,恰碰见李叔 也出去,寒暄下才知李叔将拜木兰会,由于老爷没去过,姑便临时决定拜木兰会,l 雨欣妹因想与妹妹玩耍也要求同去。路上两个小孩蹦蹦跳跳,抬抬左脚,抬抬右脚地, 好不高兴!我们看在眼里也乐个不停。公交站前,雨欣妹失手打了爱哭的妹妹,那个 妹妹啊哇哇的哭个不停,听得我们心烦,李叔急急忙忙哄妹妹,最后在雨欣妹的道歉下, 妹妹停止了眼泪。没多久这两小姐妹又嘻嘻哈哈的打闹在一起,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好不羡慕。 还真是俗话说的好:小孩就没隔夜仇。想当初我也是这样的,上午刚和伙伴打得头破血流, 下午就又在一起打打闹闹——那时的我们都是可爱之极。 公车过泥巴沱风景区就来到了木兰山下,下车乍看木兰山便觉木兰山不甚稀奇,地势平坦, 风景也平平常常,借用姑的话说就是此山不如老家的那座有名的灯杆山——灯杆山在跑马坪村 图片 甚至整个观山镇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木兰会给我的感觉就是人多,从山底到山顶,弯弯曲曲地 挤满了人,不算是那种人山人海,而是一条人带子。从山脚向山望去,给人一种有只庞大的队伍在行军的 感觉。妹妹或许见人多有点害怕的缘故,哭着闹着要李叔抱她,李叔也只好抱着她随人群流动,我想最后 把李叔着实累得够呛吧!这次向来爱与妹妹比较的雨欣妹倒还乖巧,独自个儿走着,这省了姑不少气力, 回家后姑大大地夸奖雨欣妹的乖巧,结果把雨欣妹乐得何不拢嘴。 半山腰,姑为两小孩买棉花糖之际,李叔不慎带着妹妹与我们分开。之后的行程中不再有他们的足迹 (其实我们上了山顶没多久就下了山)。雨欣妹吃棉花糖的样儿,勾起了我想吃棉花糖,可惜作为成年人 的我好歹不能再众人面前丢脸不是,于是也就没有我吃棉花糖的戏!雨欣妹吃棉花糖的趣儿,现在还印留在 我脑海呢——那个可爱劲儿。雨欣妹可能是因为太小(4岁)不会吃棉花糖,结果满嘴黄黄的东西(有点像 小时候我们吃煮的红薯后脸上的情景),看上去十分可爱。真真想给她照个像,留个纪念。 登上山顶向下一瞧,还是那句话不怎样。下边除了一些不成规模的油菜花外,还有成绵告诉和一个奶牛场。 有很多城里人站长油菜田里照相,对此我倒不以为然,反而喜欢油菜田旁边那个破烂的农场,因为我从来没见 过奶牛场——这印证中国那句古话:物以稀为贵。山上也没啥可玩的,除了人多还是人多,后来终于还是因为 人多我们下了山。遗憾的是:山上卖奇珍异玩的多,而我没有细细观看,而且还没有拜木兰庙。 此外的一道风景我不得不提及。那便是山腰及山脚停有数以万计的摩托车,犹如走进摩托车之城。那些当地 农民也应该赚大发了吧,要知道一个车位可是五块钱呀! 仁从容 2011年3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