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五)
席勒
席勒的独到见解在于把审美的自由看作政治自由的基础。这个思想是《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基本思想。它反映出当时德国知识界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倾向:对德国现实的庸俗鄙陋深为厌恶,想逃到一种幻想的乌托邦里去求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想诗的精神要建立它自己的世界,通过希腊神话来和辽远的不同性质的理想的时代维持一种因缘,至于现实则只会用它的污泥来溅人。”——席勒《给歌德的信,1795年11月4日》
《审美教育书简》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了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桥梁。
“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实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黑格尔《美学》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是近代第一篇论文,认真地企图确定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的特征与理想,给予它们以适当的评价,并且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统一的可能性。席勒的“素朴诗”就是古典主义的诗,也就是现实主义的诗,他的“感伤诗”就是近代诗,也就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希腊人在人道中还没有丧尸掉自然,所以在人道以外遇见自然,并不使他们惊奇,他们也没有迫切的需要,要去寻找足以见出自然的对象。他们还没有自己与自己分裂,因而自觉为人是快乐的,所以他们必然坚守人道为他们的大原则,努力使一切其他都接近这个原则。”——《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在希腊时代,人与外在自然还处在统一体,所以能如鱼得水之“相忘于江湖”(用庄子语);人的内在自然(感性与理性功能)也还没有分裂,人体验到为人的快乐,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认识到自然,所以人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道本身,是人物和行动。这是他们的人道主义。这也正是产生素朴诗的心理情况。
近代人恰和希腊人相反。人与自然已由分裂而对立,成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自然对于人已不是与人结为一体的直接现实,而是已成为一种“观念”。
“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中首次明确地指出古典主义的摹仿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表现理想的分别。席勒有时把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对立看作“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例如他说:
“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由看作他的目的。”
在文学方面席勒是较早的一个人运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他还指出现实主义有蜕化到“自然主义”的危险,前者以“真实的自然”为对象,后者则以“实在的自然”或“庸俗的自然”为对象。他没有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一对名词,但是歌德在援用席勒的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分别时,曾举过“古典的”与“浪漫的”作为“素朴的”与“感伤的”同义词。
素朴诗与感伤诗的最明显的分别在于前者是纯粹客观的,后者是要表现诗人主观态度和情感的。就一般说,素朴诗属于尚在自然状态的古代,感伤诗属于已开化的近代。但是席勒承认古代也可能有感伤诗”,例如罗马“贺拉斯那位开化而又腐化的时代的诗人歌颂他的台伯河畔的宁静的快乐生活,他就可以称为这种感伤诗的真正的开山祖”。近代也可能有素朴诗,莎士比亚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席勒的最成熟的美学著作。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对古今优秀文艺作品的深刻体会,对文艺与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水平上,他企图对欧洲文化与文艺的发展作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总结,从而替当前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指出一个以古典主义的客观性来纠正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