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九日(四)
我在下午三点的时候抵达了墓园,格拉斯哥一整天都时晴时雨,却在我抵达墓园的时候彻底放晴了。其实我原本没把墓园放在自己的行程安排里,还是在格拉斯哥读研究生的小m对我提起“他们的墓园太欢快”。太欢快?“怎么个欢快法?”我问他。但他也说不上来,“只是和中国的墓园气氛完全不同”。好吧,那我要去看看。
从格拉斯哥大教堂的尖顶下走过爬坡的甬道,我慢慢走进墓园,那一座座被搭建成不同形态的墓呈现在面前,他们形态各异,占地面积也大小不一,装饰有的简洁,有的繁复,那种搭建的宫殿式的墓仿佛都可以住进去一个人。这当然和我们习惯的整齐划一的中国墓园不同,看起来是那么地不严肃。但是这墓园的肃穆却是非比寻常的,沿着雨后有点泥泞的土路往不高的山顶走去,越往高处走,视野越开阔了。当我走到平缓的山顶时,整个城市都出现在我面前,下午三点的暖阳照耀着雨后的格拉斯哥,这座城市有着红砖石铺就的浓烈底色,而墓园的草和墓碑上的苔又如此鲜嫩翠绿,天空中又从不远处不断涌现铅灰色的积雨云,近处的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与视线平齐,那尖顶像能刺破云一般地矗立着。忽然,我想永久安眠此地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我会因为知道死后将葬于此地,而较少地感受死亡带来的痛苦,而犹如升起一种安详的心绪。
就像《入殓师》那部电影里所传达的,所有侍奉死者的行业,其实都是为了生者服务的。墓园也是这样,这欢快又肃穆的墓园是为了生者缅怀和释然而建的,要不为什么要建在如此风光秀丽的地方,在这纯然宁静的地方,生者和死者似乎通过自然再次携手,让死亡不再那么悲痛,不再那么可怕。
中国人对于逝者的悲痛,表达是极端克制的。我还清晰记得在我姥爷要离世前的几天,他住在重症监护室里,我们一家人有十分钟的时间可以进去帮他擦拭身体,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意识了。我的姥姥带着我母亲、二姨、小姨和我,我们五个女眷在姥姥的带领下完全无声地在十分钟内麻利地把姥爷的身体全面清洁干净,有条不紊,完全没有歇斯底里,只有红着的眼圈,却不会落泪。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女子们的德行,那么冷静和克制,而内心深处她们是伤心的。我时常想也许我们可以把西方葬礼仪式后的追思party引进来,不要大家聚在一起只是吃喝一顿,而是每个人要说出对逝者的回忆,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哭,可以脆弱,人们可以互相安慰,共同回忆和纪念。因为我真的不想在一起结束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为了那个爱我的人已经永远离我而去。
从格拉斯哥大教堂的尖顶下走过爬坡的甬道,我慢慢走进墓园,那一座座被搭建成不同形态的墓呈现在面前,他们形态各异,占地面积也大小不一,装饰有的简洁,有的繁复,那种搭建的宫殿式的墓仿佛都可以住进去一个人。这当然和我们习惯的整齐划一的中国墓园不同,看起来是那么地不严肃。但是这墓园的肃穆却是非比寻常的,沿着雨后有点泥泞的土路往不高的山顶走去,越往高处走,视野越开阔了。当我走到平缓的山顶时,整个城市都出现在我面前,下午三点的暖阳照耀着雨后的格拉斯哥,这座城市有着红砖石铺就的浓烈底色,而墓园的草和墓碑上的苔又如此鲜嫩翠绿,天空中又从不远处不断涌现铅灰色的积雨云,近处的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与视线平齐,那尖顶像能刺破云一般地矗立着。忽然,我想永久安眠此地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我会因为知道死后将葬于此地,而较少地感受死亡带来的痛苦,而犹如升起一种安详的心绪。
就像《入殓师》那部电影里所传达的,所有侍奉死者的行业,其实都是为了生者服务的。墓园也是这样,这欢快又肃穆的墓园是为了生者缅怀和释然而建的,要不为什么要建在如此风光秀丽的地方,在这纯然宁静的地方,生者和死者似乎通过自然再次携手,让死亡不再那么悲痛,不再那么可怕。
中国人对于逝者的悲痛,表达是极端克制的。我还清晰记得在我姥爷要离世前的几天,他住在重症监护室里,我们一家人有十分钟的时间可以进去帮他擦拭身体,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意识了。我的姥姥带着我母亲、二姨、小姨和我,我们五个女眷在姥姥的带领下完全无声地在十分钟内麻利地把姥爷的身体全面清洁干净,有条不紊,完全没有歇斯底里,只有红着的眼圈,却不会落泪。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女子们的德行,那么冷静和克制,而内心深处她们是伤心的。我时常想也许我们可以把西方葬礼仪式后的追思party引进来,不要大家聚在一起只是吃喝一顿,而是每个人要说出对逝者的回忆,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哭,可以脆弱,人们可以互相安慰,共同回忆和纪念。因为我真的不想在一起结束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为了那个爱我的人已经永远离我而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