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欧|《三欧文选》介绍(二)
![]() |
![]() |
下面依次说明这5篇文章入选《三欧文选》的理由,顺带论及编次与诠解的情况,识者正之。
01《〈欧阳氏谱图〉序》
此文所有9种文选皆不曾入选,唯堵军《六一风神: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散文集》在开篇《欧阳修简介》中提到:“《欧阳氏图谱》是记载欧阳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图籍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采用‘五世则迁’的小宗之法,创制家谱新体例,成为明清新谱谍的规范之作。”《三欧文选》将其置于欧阳修文的首篇,乃因本书不是一般意义的文选,而在作为家族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精神内涵。
首先,《欧阳氏谱图》创立了族谱编写的体例,开启了谱牒学的新时代。欧阳瑾(1706-1780)在《〈胡氏族谱〉序》中说:“谱之作也,序伦理,敦爱敬,阐扬先徽,昭示来者,其史之外篇乎?吾家文忠公与眉山苏氏倡修谱牒,世经人纬,百世昭穆,朗然揭日月而行。”欧阳修创立的族谱编修理论和方法,在纪传体史书中恢复史表,首创了引谱入史的做法;提出编修族谱的目的在于传承家族历史、弘扬祖德遗训;族谱编修应当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创立了记载世系传承的谱图法,首次提出“九族之亲备”的主张,对谱法冲破宗法制度的束缚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后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其次,此序考证了欧阳得姓之由,梳理了因唐末社会动乱,失其世次的欧阳氏世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第三,所录“吾先君诸父子所行于厥躬,教于其子弟”的“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概括了三欧家族文化的精髓,尤其值得珍视。
《三欧文选》选文,不在文章“漂亮”与否,而在是否体现了欧阳修提出的“四以”精神。
![]() |
02《先君墓表》
此文所有9种文选也没有入选,但有8种都选了其定稿《泷冈阡表》。人称《泷冈阡表》叙述先德,情文深婉,令謦欬千载如生,可谓仁孝之言。按修之父欧阳观卒于大中祥符三年,次年归葬永丰县沙溪镇之泷冈;母郑氏卒于皇祐四年,次年七月将母柩送归故里,与父合葬,因作《先君墓表》。熙宁三年,又将《先君墓表》改写为《泷冈阡表》,刻石立于永丰沙溪父母墓道前,人称“千古至文”。
为什么不选公认的名篇《泷冈阡表》,而要选原稿《先君墓表》?
通过两文的比对,发现《泷冈阡表》所作改动,除字句略有推敲,主要是篇首添加“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一段,篇末添加“盖自先君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二十有三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与皇考赐爵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等,意在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其叙述先父廉洁奉公、谨慎吏事、慷慨待人、奉行孝道,先母守节自誓、教子成才、治家俭薄、仁惠刚毅,都是《先君墓表》原文就有的。而从家族文化着眼,原稿中有铭文曰:
而耕而田,岁取百千。而耘而学,久而不获。田何取之?囷仓峨峨。学而取之,簪笏盈家。量功较收,所得孰多?先君之学,获不及时。匪于其躬,而利其后。疾迟几何,善无不报。先君之贻,子修不肖。矧有才子,于何不有?矧我欧阳,世家惟旧。自始氏封,乌程之亭。在北有闻,或冀或青。中显弥长,或吉或衡。势大必分,枝叶婆娑。惟吉旧居,子孙今多。木久而林,有乔其秀。矧我欧阳,扶疏并茂。先君之德,吾母知隆。子修不肖,以俟其宗。以勉同乡,敢及他人。
被《泷冈阡表》删去的铭文,有对家世的追溯:“矧我欧阳,世家惟旧”,更有对“耕”、“学”的比较,尤有深意。因为从眼前效益看,耕似乎更为实惠,学的收效则很不及时:“而耕而田,岁取百千;而耘而学,久而不获”,但对家族素质的提升,对后代的培养,“学”却是不容忽视的:“先君之学,获不及时;匪于其躬,而利其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故将其置于第二篇,且在疏解中予以强调。
![]() |
03《永春县令欧君墓表》:
此文9种文选都没有入选。欧阳修撰有不少墓志铭名篇,由于是《三欧文选》,故选取墓主为三欧家人者。文曰欧君以天圣七年卒,《文忠集》卷二十四定于“天圣□年”,但文中有“修尝为其县令”一句,欧阳修任乾德县令是景祐五年三月至宝元二年)六月,所以墓表所作当在这之后。
欧阳修在乾德任县令时,问知乾德有三贤,为张士逊、戴国忠和欧庆,“三人者学问出处,未尝一日不同,其忠信笃于朋友,孝悌称于宗族,礼义达于乡闾。乾德之人初未识学者,见此三人,皆尊礼而爱亲之”。三人未达时就已是贤人,为道虽无不同,穷达却有大异,“其一人曰太傅、赠太师、中书令邓文懿公,其一人曰尚书屯田郎中戴国忠”,惟欧庆命运最不顺畅,后二十年,始以同三礼出身为潭州湘潭主簿,陈州司法参军,监考城酒税,迁彭州军事推官,知泉州永春县事。其时邓公已贵显于朝,君尚为州县吏,所至上官多邓公故旧,君绝口不复道前事,至终其去,不知君为邓公友也。
三人都是贤人,命运各异,但三人都不以为意,周围的人也没有区别对待,这是一种何其理想的境界。“其幸不幸,岂足为三人者道哉!然而达者昭显于一时,而穷者泯没于无述,则为善者何以劝?而后世之来者何以考德于其先?”刘向《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古代君主依贤人治国,张士逊、戴国忠、欧庆三人都是贤人,却穷达有异,令人感叹。欧阳氏和欧氏,同是越王无彊之后,欧阳修在“庆历党争”后被贬夷陵,又调乾德县,自然生出无限感慨。为了表彰欧庆之贤,欧阳修作了此墓表,以勉励后人。也正因为认识到贤人的穷达有异,欧阳修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更注重推荐人才,如三苏、曾巩、王安石等。
![]() |
04《尚书工部郎中欧阳公墓志铭》:
此文9种文选也都没有入选。欧阳载是欧阳修的仲父,是欧阳氏归朝后第一位以进士登科者,其御史材能,廉清俭恭,跃然纸上:
淳化三年,修仲父府君始以进士中乙科,其后为御史,有能名。真宗尝自择御史,府君以秘书丞见。见者数人皆进,自称荐,惟恐不用。府君独立墀下,无所说。明日,拜监察御史。中丞王嗣宗指曰:“是独立墀下者,真御史也。”绛州守齐化基犯法,制劾其事。化基,嗣宗素所恶者,讽之,欲使蔓其狱。府君曰:“如诏而已。”嗣宗怒,及狱上奏,用他吏覆之,索其家,得铜器十数。府君坐鞫狱不尽,免官。明年,复得御史,监蕲州税。又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左巡使。居二岁,奏事殿中,真宗识之,劳曰:“御史久矣,亦劳乎!”问何所欲,府君谢不任职而已。后数日,真宗语宰相与转运使,宰相疑其有求而不先白己,对以员无阙,复使与一大郡。宰相召至中书,问御史家何在,欲郡孰为便?对曰:“无不便。”宰相怒,与海州,又移睦州。
欧阳载孤傲、正直,不阿谀奉承,令人肃然起敬。唐韩愈《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欧阳载正是这样的人,他严惩妖僧,不慕浮利。“欧阳有闻,始我仲父。以贡中科,来者继武。仲父之材,御史其能。廉清俭恭,直躬以行。铭以藏之,子孙之承。”
欧阳家族兴旺发达,正需要这样的典范。
![]() |
05《论修河第二状》:
此文9种文选都没入选,惟王运熙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丛书》江涌豪、江习波选注的《欧阳修散文精选》,分杂记、论说、书信、序跋、奏折、碑铭祭文传记六类,收了《论修河第三状》。
按《宋史·志第四十四·河渠一》:“景佑元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埽。庆历元年,诏权停修决河。自此久不复塞,而议开分水河以杀其暴。未兴工而河流自分,有司以闻,遣使特祠之。三月,命筑堤于澶以扞城。八年六月癸酉,河决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乃命使行视河堤。皇佑元年三月,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二年七月辛酉,河复决大名府馆陶县之郭固。四年正月乙酉,塞郭固而河势犹壅,议者请开六塔以披其势。
至和元年,遣使行度故道,且诣铜城镇海口,约古道高下之势。”至和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欧阳修上《论修河第一状》,列举“天灾岁旱,民困国贫”等五“大不可”驳斥了河北安抚使贾昌朝提出“塞商胡,开横陇,回大河于故道”的修河之役。九月二十一日,又上《论治河事第二状》,反对引黄河水归故道,提出具体的治河方略。
至和三年二月,上《论修河第三状》,阐述此役必然无功,“中外之臣皆知不便,而未有肯为国家极言其利害者,何哉?盖其说有三:一曰畏大臣,二曰畏小人,三曰无奇策。”“众人所不敢言而臣今独敢言者,臣谓大臣非有私仲昌之心也,直欲兴利除害尔。若果知其为患愈大,则岂有不回者哉?至于顾小人之后患,则非臣之所虑也。”
《三欧文选》选了第二状,这是因为此状从治河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治河的具体方略:“臣闻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大抵今河之势,负三决之虞:复故道,上流必决;开六塔,上流亦决;今河下流若不浚使入海,则上流亦决。臣请选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其入海之路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涩,则终虞上决,为患无涯。”欧阳修是学者型的政治家,主张的是务实,“臣闻鲧障洪水,九年无功。禹得《洪范》五行之书,知水趋下之性,乃因水之流,疏决就下,而水患乃息”。
大禹治水的道理,人人明白,然而就因为贾昌朝、李仲昌以及仁宗等人的好大喜功,“嘉佑元年(1056)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宋史·志第四十四·河渠一》)。
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证明欧阳修的论断是正确的。《论治河事第二状》为《宋史·河渠志》全文抄录,足见史料价值之高。《论治河事三状》,虽属应用之奏议,然率意深切,洞悉世情,表现了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与心系百姓的黄河情结。
![]() |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