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或许正在走向死亡
最近这2年,我发现不论是友邻还是小组里,蠢货越来越多,蠢货们最大的特点,一是没有常识,二是充满了戾气。
但在生活中,身边的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聪明和可爱。
这是为什么呢?
原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充满着负能量,但仔细思考了一下,我发现,这或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回想我拥有自己的电脑是在96年左右,初次接触网络,那应该是97-98年左右。当时上网用的是电话线,用户和现在相比,其实非常的稀少而固化。
细想起来,那个时候能上网的恐怕只有上海北京之类的大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左右家庭及其子女。或者就是一些需要用到网络的科研单位、学校、外贸公司等等。当时为了使用电脑,我还去学过一个计算机初级,有证书为证。当时考证的还有不少公务员。
到了2000年左右,计算机在上海开始普及,普通的老百姓都开始将计算机当成一个”大件“来购买,逐渐成了除电视机、冰箱外,家庭必备的东西。上海比较好的高中也都开出了计算机课。在与其他城市的孩子交流后,我发现上海的英语教育和计算机教育都是比较超前的。2000年左右,上海的学生基本都学会了使用电脑(主要用来打游戏),但要放到全国来看,会长时间在家上网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会去网吧玩一两个小时,但也仅此而已。
因此,那个时候热火朝天的网络聊天室看起来有各式各样的人,其实仍然固定在几个大中城市。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网友见面,但是恐怕很少人会想到为什么我一上聊天室聊到的就是上海本地的?我们也似乎也将此习以为常。回想起来,当时所谓联通全世界的网络其实还是很小的。
之后几年中国的网络开始快速发展,虽然还是主要使用电话线上网,但出现了包月服务,为长时间上网打下了基础。随着这个过程,qq和msn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了2002年我上大学之后,一些好的大学院校出现了校园宽带(买宽带卡)等,上网速度大大提高,这逐渐催生出了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也催生出了”偷菜“之类的网页游戏。盛大在98年成为《传奇》中国服务器代理后,在2000年时借着网络增速的春风迅速赚到了第一桶金。到现在我还记得陈天桥当年接受采访时候当年的那张青涩的脸,以及说起他公司差点破产卖椅子时候的不好意思。
从我个人的记忆来说,全国的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逐渐的接触上网络的。但这个所谓的大多数人,其实指的还是大中城市的中高层知识年轻人。农村的网线铺设毕竟滞后,像我母亲这类中老年人除了买卖股票,对上网的热情也并不充沛。
到了2006年我大学毕业,网络应该算是普及开来了,各种宽带的资费也开始松动、下调。这时候上网的人的整体阶层和素质就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0-2006年,像天涯、猫扑之类的论坛也开始越来越百花齐放。地域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让大家对同一件事情的观感不同,因此出现了很多我们生活中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上网的又以年轻人为主,那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批以木子美为首的网络嬉皮士,他们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让网络有了它自己的颜色。
但总体来说,即使到了2006年的网络仍然是以有一定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群基础的。
一切直到iphone以及紧随其后的安卓手机的推出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哦,不,智能手机最初的定价决定了使用人群的经济和文化层级,应该说到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台智能手机后,整个网络世界便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之前说过,过去的网络主要以电脑上网为主。虽然宽带费用一降再降,但时至今日都要最少大几百元一年,电脑的费用虽然也一路走低,但也需要千元以上(我96年的第一台电脑价值8800元,当时上海的月平均工资是889元。)这笔钱对于普通白领来说或许不算多,但对于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然而,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现在却人人拥有上网的权利和随意评论别人的途径,因为在人均月工资接近万元的今天(北京2017年人均月工资9240元),他们有了几百元就能买到的安卓手机以及随处可得的免费网络。
而更可怕的是,过去即使是白领或者学生也并不是有随时上网的便利。白领上网怕老板(还记得老板键吗?),学生也就暑假寒假才能放开了上,但现在,服务员放下抹布就能在论坛上说几句、厨师刚放下炒勺就能在游戏中怼几句。跑去理发,三个理发师一边玩王者荣耀一边等客人,客人就位后,他们还要玩好这局才开始工作。
理发师、厨师、服务员、小摊贩、送外卖的、民工……这些原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少有社交交集的人,现在却突然成了网络的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语言逻辑和整体素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也不需要赘言。
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陌生的网络世界(恐怕他们过去实在是比较少机会上网,即使上网,时长也总受限制)是那么的让人好奇又令人亢奋。在这个世界上,刚才你微笑着不敢得罪的客人你转头按几个键就能骂个狗血淋头。是的,并不是所有的服务员都有勇气向客人头上浇热水,但恐怕百分之90的服务员都在网络上骂过cnm。
因此,网络世界一片哀鸿,整体素质以几何层级崩塌。尤其是像豆瓣之类曾经的所谓文艺青年集散地,由于在电影评分方面的知名度,也被越来越多的底层群体熟知(即使不去电影院,下载前总也要查查豆瓣)。而与之相对的,由于豆瓣缺乏合理的举报和准入机制,导致用户群体无法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整体情况便只能惨不忍睹。更可怕的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豆瓣已经愈演愈烈。我看到很多豆瓣友邻都在抱怨有趣的友邻不见了,更多的用户则选择转战知乎(知乎的”不友善“举报使用户的整体层次保持的比豆瓣好很多)。
在网络上,我们的小圈子正在崩塌,我们的网络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混沌圈。而在生活中我们的小圈子却依然固化。
因此,豆瓣上的友邻、小组,蠢货越来越多;而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充满着一群聪明、可爱的朋友。
可悲又可怜,当被中高知人群抛弃后的豆瓣将变成怎样肮脏而低劣的地方,我不敢想象,只希望这篇日记不会成为仍对此问题漠视的豆瓣提前的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