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若克与屎粑粑 (好好玩幼儿园 纪实)
#2017-10-14 星期6 小雨
小若克与屎粑粑 (好好玩幼儿园 纪实)
这两天和小若克一起看一本绘本,他指着一个小小山头说:“粑粑”。 从画面上来看,小山头的确是像一堆“臭粑粑”,小若克认为它是一坨粑粑也是不足为奇。
小若克最近一周开始来,在沙坑里玩的时间可以达20-30分钟,可谓增长很多,之前都只能呆几分钟就会要拉着我说:“走,走”。 小若克玩沙主要是用一把小铲子,如果手上粘上了一些沙子,他会把小小手伸给我说:“粑粑”。 有时候,我见他蹲着很费力,免不得会说:“小若克,坐下呀。” 然而小若克并不会坐下。
小若克认为沙子是粑粑,更别说泥巴了,还有其他等等看起来有点脏的东西,他都呼作“粑粑”。 哦,我不得不说 - 这些都是小若克妈妈的“功劳”。 (注明一下:小若克能在“好好玩幼儿园”上学,足以说明小若克妈妈在教育上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的)。
小若克的妈妈当然不会禁止小若克玩沙和泥巴,她也不会对小若克指着沙和泥巴说:“粑粑,不能玩。” 每当小若克吃饭前需要洗手时,小若克如果有点不配合,小若克的妈妈就会说:“粑粑,洗手手。” 然而,在洗手的时候,每次小若克的手上粘上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今天是一点泥巴,明天是一点沙子,又或是一点灰尘,如此等等,这样小若克就把这些东西都与粑粑关联起来。
禁止幼儿玩“看起来有点脏”的东西,是老人们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还有若干),年轻的妈妈不自觉地习惯使用她们小时候接受的这种“养育”。 这种习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有时候意识到了也没法改变。当然把这种问题告诉小若克妈妈时候,她很有些吃惊,显然之前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告诉小若克妈妈:“给小若克洗手时,不要再只用粑粑一词了,有沙子时就说洗洗手手上的沙子,有泥巴时就说洗洗手上的泥巴,如此等等。”
我陪小若克在沙坑玩时,常自带一个小椅子,后来我就干脆坐在沙子上,当我再告诉小若克坐下时,他没有什么犹豫。我用双手把很湿的沙子揉成一个球,小若克也学着用手把沙子揉成球。 当他指着手上沙子说“粑粑”时,我重复两次说:“沙子”。
----
我还记得在张家界市区办“帕夫雷什幼儿园”时,常带孩子去山上玩,我给孩子们挖蚯蚓,幼儿园的小女孩子拿着蚯蚓也能有兴趣地玩着。 在乡下,如果孩子把众多自然办的东西都习惯地关联到粑粑(从这么小),那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然而,有意思的是,乡下老人自己并不恐惧“脏,热,冷”,但当他(她)们带自己的孙子(女)时,却许多时候因为这几点而禁止孩子去玩耍。“好脏,别拿;好热,别在外面玩;好冷,别玩水。” 他们最大限度地禁止了孩子的自由玩耍,然而又没有更好的替代,现在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被垃圾食品和电子垃圾给占领了。
----
许多小学生有洁癖或是不喜欢乡下的泥土,我怀疑是不是这些孩子在3岁前受到了如此的毒害:手上粘上一点灰尘时,大人就说粑粑。 现在的许多垃圾食品,远比手上那点灰尘更有害吧,然而垃圾食品中的“脏”,老人和小孩都看不见,自然不觉得害怕。
说到恐惧,现代媒体对孩子的许多毒害,更是不容易被看见,不像手上的泥巴那样显眼。 我们很能坚持让孩子饭前洗手,尤其手上能看得到“脏”的时候,不过,我们对其他的毒害显然(即便是偶尔意识到了)并没有那么放在心上。
小若克与屎粑粑 (好好玩幼儿园 纪实)
这两天和小若克一起看一本绘本,他指着一个小小山头说:“粑粑”。 从画面上来看,小山头的确是像一堆“臭粑粑”,小若克认为它是一坨粑粑也是不足为奇。
小若克最近一周开始来,在沙坑里玩的时间可以达20-30分钟,可谓增长很多,之前都只能呆几分钟就会要拉着我说:“走,走”。 小若克玩沙主要是用一把小铲子,如果手上粘上了一些沙子,他会把小小手伸给我说:“粑粑”。 有时候,我见他蹲着很费力,免不得会说:“小若克,坐下呀。” 然而小若克并不会坐下。
小若克认为沙子是粑粑,更别说泥巴了,还有其他等等看起来有点脏的东西,他都呼作“粑粑”。 哦,我不得不说 - 这些都是小若克妈妈的“功劳”。 (注明一下:小若克能在“好好玩幼儿园”上学,足以说明小若克妈妈在教育上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的)。
小若克的妈妈当然不会禁止小若克玩沙和泥巴,她也不会对小若克指着沙和泥巴说:“粑粑,不能玩。” 每当小若克吃饭前需要洗手时,小若克如果有点不配合,小若克的妈妈就会说:“粑粑,洗手手。” 然而,在洗手的时候,每次小若克的手上粘上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今天是一点泥巴,明天是一点沙子,又或是一点灰尘,如此等等,这样小若克就把这些东西都与粑粑关联起来。
禁止幼儿玩“看起来有点脏”的东西,是老人们的喜爱(当然这种喜爱还有若干),年轻的妈妈不自觉地习惯使用她们小时候接受的这种“养育”。 这种习惯,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有时候意识到了也没法改变。当然把这种问题告诉小若克妈妈时候,她很有些吃惊,显然之前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告诉小若克妈妈:“给小若克洗手时,不要再只用粑粑一词了,有沙子时就说洗洗手手上的沙子,有泥巴时就说洗洗手上的泥巴,如此等等。”
我陪小若克在沙坑玩时,常自带一个小椅子,后来我就干脆坐在沙子上,当我再告诉小若克坐下时,他没有什么犹豫。我用双手把很湿的沙子揉成一个球,小若克也学着用手把沙子揉成球。 当他指着手上沙子说“粑粑”时,我重复两次说:“沙子”。
----
我还记得在张家界市区办“帕夫雷什幼儿园”时,常带孩子去山上玩,我给孩子们挖蚯蚓,幼儿园的小女孩子拿着蚯蚓也能有兴趣地玩着。 在乡下,如果孩子把众多自然办的东西都习惯地关联到粑粑(从这么小),那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然而,有意思的是,乡下老人自己并不恐惧“脏,热,冷”,但当他(她)们带自己的孙子(女)时,却许多时候因为这几点而禁止孩子去玩耍。“好脏,别拿;好热,别在外面玩;好冷,别玩水。” 他们最大限度地禁止了孩子的自由玩耍,然而又没有更好的替代,现在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被垃圾食品和电子垃圾给占领了。
----
许多小学生有洁癖或是不喜欢乡下的泥土,我怀疑是不是这些孩子在3岁前受到了如此的毒害:手上粘上一点灰尘时,大人就说粑粑。 现在的许多垃圾食品,远比手上那点灰尘更有害吧,然而垃圾食品中的“脏”,老人和小孩都看不见,自然不觉得害怕。
说到恐惧,现代媒体对孩子的许多毒害,更是不容易被看见,不像手上的泥巴那样显眼。 我们很能坚持让孩子饭前洗手,尤其手上能看得到“脏”的时候,不过,我们对其他的毒害显然(即便是偶尔意识到了)并没有那么放在心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