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广陵: 跟着孔老夫子学古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学古琴也不例外,跟着老师面对面学是必须的。 但纵观古今古琴成就最高的琴师,我们才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风景。
中国古代谁对古琴研究最深呢? 不好说,因为高手太多了~ 远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师旷、孔子,中间到明清的各大琴派之创始大咖,近到民国新中国仍能承传统文脉的管平湖、顾梅羹、张子谦等等。
如果要在这么多大师中选一位做我的老师,我一定选孔子。 为什么呢? 不敢评价孔老夫子和其他各位大师琴艺水平与境界之孰高孰低,但相比之下,孔老夫子更擅长教学生呀~ 可惜的是咱们没在那个时代,不能亲身跟着学。不过,《史记·孔子世家》倒是有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的故事。
>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那时候孔老夫子还不是老夫子,跟着琴师襄子学琴。古代琴只代表一种乐器,就是古琴。后来西方钢琴等翻译过来,为了作区分,称琴为古琴。
师襄子也不姓师,春秋战国那会儿,把很有水平的乐师名字前面加一个尊称“师”,比如当时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等等。 孔子跟着师襄学弹琴,十天了都没学新内容。
>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老师认为,孔子也学了十天了,有一定基础,应该可以增加新内容了。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孔子自己心里很有数,知道自己啥情况。说,我确实已经把这个曲子弹熟练了,但还没get到弹琴的章法啊~ 敲黑板,这里划重点!!孔老夫子学琴第一个阶段,是把曲子弹熟了~下一阶段要掌握弹琴方法。先吃鱼再学渔。 师襄子默默不说话,过了一段时间,又过来说: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嗯,不错,你弹琴有板有眼,已经掌握弹琴法度了,可以增加新内容了。
孔子还是不紧不慢,说: >丘未得其志也。
弹琴很熟练,而且有法度,姿势很正确,但还没有明了这个曲子的意境啊~这里的志,不是志向,是意境与境界。 划重点。先熟练了,掌握弹曲子法度了,再追求意境和境界。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这够熟练,有法度,还有意境,这回可以增加新内容了吧~ 对于寻常琴师,能把琴曲弹的有意境,表达充分,就相当不错了~ 但我们的孔子还是不紧不慢的说:不着急,我还不知道曲中是何人啊。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又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有一脸严肃深沉思考的样子,还有怡然自得目光高远志向远大的样子。 孔子肯定明了了什么,是明了了曲中是何人了么?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是的,黝黑皮肤,修长身形,明亮远大目光,如统治四方的王者,不是周文王还能有谁这样呢?! 牛啊孔子~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师襄子这个老师也对孔子佩服的不得了,离席再对孔子施礼说:“我的老师给我说,这就是《文王操》啊~”
看完之后,有没有觉着孔子被称为夫子,那真不是盖的?这学琴的四个阶段:习曲、得数、得志、见人,好像很快就掌握了,而且上手就是《文王操》这种大曲子。 放我们普通人,可能需要一年把曲子弹熟了,再花两三年精通法度了,再磨上两三年能充分表达意境了,要通过弹曲而见人,那就不是时间而是天赋悟性了。 不过,也不用和孔夫子比,我们弹琴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事情,起了得失心就本末倒置了。自己根据自己情况,不紧不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正道。
但孔夫子的这四个学琴阶段,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到我们这一辈子的古琴修习中的,时时对照下,自己在哪个阶段。
老夫子表现出的,是有四个阶段;老夫子没表现出的,是如何迈过这些个阶段,以及,迈过各阶段的关键要点又是什么。
自己一点经验,狗尾续貂,和大家分享下,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习其曲”,熟练掌握这曲子。
如何熟练掌握?
空杯与盲从。把自己对这件乐曲乃至古琴的所有成见,统统扔掉。杯子是空的才能盛水呀~你的心态是虚心求教的,才能完整接收到老师的框架啊~
有同学举手说,教我的老师也不是顶级大师,他自己都说有好多待改进的地方呢,我还要完全接收么?
要!
老师虽然不是顶级老师,但知识框架却建立起来了,这个框架就是一个基础,就是通往巅峰的第一个台阶。虽然台阶有破损,有坑洼,但没有第一个台阶,如何上得顶峰呢?
还有,所有的知识框架,都是对世界的抽象,而世界如此复杂,任何框架不可能全然清晰解释。有缺点是必然的,并没有完整框架能随时光流逝而一直解释和指导你。因此,需要你先“囫囵吞枣”先建立起,然后再逐步或修改,或推翻,或精进。
这一阶段,典型的如《仙翁操》《秋风词》《湘妃怨》等等,所学目的不为要把这曲子弹的很好听,有意境,而是熟悉古琴,熟悉如何弹琴,熟悉古琴这个乐器,掌握古琴曲韵味悠长的特征,把自己的指头从僵硬变灵活(俗称开指)。
经过第一个阶段,老师说每天练上俩小时,练上半年,直到某次上课老师瞟了一眼,说,可以益矣。
恭喜你,进入下一阶段:“得其数”。
如何得其数?
这个阶段就不是盲从了,需要你细细观察,观察老师弹琴时手指动作、身体姿势乃至于心神形态。同时密密思考,为什么同一个指法,老师这样弹就韵味悠长,我这样弹音就艰涩不堪?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从书本从文字看到的是显性知识,而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则是有极其丰富的内隐知识。所以这个阶段需要珍惜好和老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从老师动作、指法、认识、心态等等学习到内隐知识。
多琢磨,多试,老师教的知识,到这时候就该用上了。在此之前,知识框架还是老师的,只要你不学,分分钟还给老师;在此之后,这框架开始慢慢消融于大脑,化进你身体,现于你指尖,最终成为你的。
最终,你可以举一反三,学了轮指,明了滚拂,老师才会再瞟你一眼,说,可以益矣。
再进一步~如何“得其志”?
怎么能弹出曲子的意境呢?
这一阶段的关键,乃是体验,乃是感悟。
查作曲者之为人,他做过什么事,他的志向是在哪里,是何情何景何境,让他谱出这首曲子?
比如《幽兰》,传为孔子所作。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有不器之才,然而生不逢时,不见用于君王,乱世之间周游列国被围陈蔡之间差点被饿死。然终归故乡,路过隐谷,见兰自茂,喟然有叹,乃止车援琴而歌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你若没亲眼见过兰花之高洁,没到野山谷里见兰花与野草同茂,没经历过怀才不遇,何来感同身受?何来情感之充沛?即使弹这曲子,又怎能有此意境?
如果你正好也经历过风风雨雨,到过星辰大海。一曲《酒狂》让听者非狂饮千杯不足以消其愁,那么恭喜你,可以升级了~
如何“得其人”?
以老夫子的境界,能直映出“几然而长,黯然而黑,眼若望羊,如王四方”,这个境界我也没达到过....
然大方向是善用天赋,不出内修,至于如何抵达,确实不知了。
如果你有达到过,慕广陵在此恭请,望不吝指点一二~
请欣赏:《文王操》·成公亮·《秋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