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失败了的人生计划——NO.3匈牙利“恶童三部曲”
我厚着脸皮说这次更新比较慢,是因为分享的是三本书哦,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是一个系列,有三本书哦,所以一周分享不完。
但真相是,为了错峰休假,我在“十一”前出门旅行了一周,带了纸笔和电脑,结果一个字也没写,每天开启暴走模式,大吃大喝,玩得什么都忘啦。就连书里写的是什么都忘记差不多啦......
然后紧接着的八天小长假,继续打破我的迷梦“假期的时候要屯一堆书,可以静下心来慢慢读哦”。但真的是越闲越懒,越是清闲的时候,越是效率低下。

但是,我要在这里分享一个观点,有一次听一位老者说过的话,大意是:人的一生可能会制定很多计划,先前还干劲十足,可是后来就有点坚持困难了,有的时候是因为有其他突发的事情耽误了一下,然后自己骗自己说,看!反正也不完美了,索性就不做了,然后就终止了。其实不管什么原因,停止多久,如果能从中断的地方再继续起来,坚持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你还会在乎曾经中断过的几天(几十天)吗?
这段话对我影响很深。

其实制定任何一个计划要的是长长久久的效果,短时间是没办法有所收获的,但是人类的迷梦之一——速成(我也曾是)。我活到现在也制定过不少计划,健身啊,练字啊,学习绘画,学习烘焙,.....几乎是制定了多少,也就终止了多少,最后不只一事无成,还挫败了自己的信心,就觉得自己绝对是干什么都是没有长性的,自己的五分钟热度就是正常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古人说得特别好:“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我不甘心当一个无志者,也不想探究老是不能坚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也可能是惰性太强),我想推荐一本书——《微习惯》,有机会再分享,它的副标题特别好,“ 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人生经验,在还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误打误撞的坚持了一些微小的事情,虽然我依然没有蜕变成一个高手或是有志者,依然平凡普通,但我自己还是觉得自己平凡的有滋有味。
我坚持了3件事情,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也就是我的微习惯。
1.坚持每天至少走1万步(坚持2年,起始时间2015年9月)
2.坚持每天发一篇图配文的原创微博(坚持7年,起始时间2010年7月)
3.坚持每年读100本书(坚持4年,起始时间2014年1月)
第一件事:每天走一万步
其实是我破产了无数个健身计划之后找到的——最适合我的计划。从2015年9月24日起——现在,不长也就是两年时间。因为之前我制定了更加激进的计划,比如每周跑步30公里,每天走2万步,后来都没坚持下来,只有每天1万步,我做到了。因为我是个吃货,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没节过食,我比学生时代真的胖了好多。虽然日行万步也没能让我恢复我的理想体重,但是我很健康,很快乐。现在我旅行的时候走很多的路也完全不觉得累,偶尔生个小病,也基本靠体抗力可以治愈。

第二件事:每天发一篇图配文的原创微博(图也尽量是我自己拍摄的)
这件事的发生完全是个偶然。微博产生的伊始,我每天上去看小S啊,蔡康永啊,姚晨啊......一众明星的微博,直到有一天新浪提醒我,我必须自己注册个帐号,要不然就不能再看了,我被逼无奈注册了一个,但是完全没有想要自己原创。后来看的多了,想着要不自己发一篇试试,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如下图所示,新浪帮我记着呢,我从2010年6月13日加入微博,2010年7月4日开始发第一篇微博,截至到现在7年时间,我共发了3643篇,90%以上是原创,如果每天一篇算的话,可够10年的量。

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最初发微博的那年,2010年,是我人生的低谷期,过得特别不快乐。为了每日的图配文,我必须找生活中有趣的地方,记得我有一阵子每天拿着我的相机(当时我手机的拍照效果还不是很好),在上下班的路上、各种日常里寻找素材,真的是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平淡的日子,也能发现有趣的地方。渐渐,我的注意力从烦恼和不满转移到了生活的趣味上来,慢慢积攒了一些微小的幸福,所以间接导致我变成了一个“正能量的讨厌鬼”(当然我也曾努力学过积极心理学)。
虽然我的粉丝不多,但我本人就是我自己最执着的粉丝。记录,分享,快乐,回忆。
有时候也犯懒,没有留意什么,就把自己读的书看的电影,配个图,简单的评论一下,后来就产生了想写长文章和微信公众号的想法。(虽然,这件事坚持的不够好,我还在努力着......)

第三件事:坚持每年读100本书
这个计划算是超额完成了,从2014年有记录开始,截至到现在读了780本书了,按照坚持了4年算,平均每年195本(今年刚10月,还有两个月,应该能再提高均值吧)。其实我最开始的计划是,在一张大大的纸上,抄写了100本想读的书的书名,挂在了墙上,结果引来了亲友团的嘲笑,“你一年能读完这么多本书吗?”,“是啊,我能读完这100本书吗?”,我也产生了自我怀疑,而且我还有个坏习惯,越是看着自己写的书名,越是想读别的书,就是不想碰书单上的书。后来也是因为微博记录提示下,我决定每读完一本书,就在本子上写下书名,后来又演变成在豆瓣上记录一下,有时给书打打分,写写短评。不知不觉就记录了780本书。其实读书的数量一点也不重要,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这个记录数量的小事情,导致我习惯的养成。我再也不怀疑我一年能读100本书了。我也没必要计划到每日,每周读几本书,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的时间调节。

我要特别推荐亚马逊的Kindle APP了,现在我手机上装了这个APP,很贵的新书,畅销书,还有名著啊,特别是有些著名作家的合集,比如,鲁迅啊、周作人啊、老舍啊、纳博科夫、麦克尤恩、奥康纳、王小波、史铁生、琼瑶、古龙.......好几百万字的合集,几块钱就搞定了,真的超划算。下载到手机啊、Ipad上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等车,等人,无聊的会议啊之类的,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真的就是“可移动的小型图书馆”。所以从2014年的114本起坚定了我的信心,2015年,2016年,2017年......每年能完成的阅读量越来越大。

对于一个天资平庸,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我越来越相信自己。这些计划我还想坚持下去,可能会坚持到很老很老吧。至于有什么用,对升官发财什么的可能帮助不大,好处只有自己知道吧。
废了半天话,我想说的其实就是一点:尽管我断断续续,停停写写的,这个“文学带我看世界”的计划我还会坚持滴,除非我有了更适合我的计划(比如真的去看世界),我尽量做到每周一篇,就算做不到,我也会厚着脸皮说,不是我的问题啦,这个真的不重要啦,巴拉巴拉......
还有,我发现我聊聊自己、聊聊观点什么的,所受到的关注度,比纯文学要多得多的了,我会渐渐增加絮叨的篇幅也说不定。所以后写书评的部分会忽长忽短的,比如这次留给有关书的内容可能就不多了。
其实隔一段时间,再回看读过的书,留下的记忆反而是深刻的,把那些没有进入到内心的东西,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都被滤掉,了。我还在厚着脸皮说自己犯懒的好处,但某种层面上来说,至少有一小部分是真的。

读的时候是一股脑读了三本《恶童日记》《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但是我想说如果你时间有限的话,就只读第一本好了,后来越写越难读。作者雅歌塔1935年出生在匈牙利,因战争原因1956年移民到瑞士。在异国只好用非母语——法语写作。作者的法语一开始是和自己的小孩学的,所以用词特别简单。如果受不了欧美文学的长长的名字(这部书里出场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名字,双胞胎兄弟是叙述者:我们,妈妈,外婆,传令兵,邻居,邻居的女儿小兔子,瞎子,聋子,邮差,鞋匠,女仆,神父,外国军官.......)和繁复的描写和议论,这本书简直是不二之选。作者本人经历过二战和匈牙利内战,所以笔法冷静克制,再借由小孩子的口吻说出来,特别有冲击力。几乎没有任何形容词和刻意的情感渲染,但是对于我这个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来说,简直来说是震聋发聩,这就是简洁的力量。越是这样的态度,越是打动人心。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挖掘,在看似漫不经心,简单的讲述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作者借由这本书获得了很多文学大奖,可能后来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大,文体笔法也越来越成熟,到第三本的时候,炫技般的叙述写法,让人看花了眼,但是深入人心的力量却莫名削弱了。可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不过人家的花是盛开的。1992年,雅歌塔以《第三谎言》获得法国图书文学奖。但在我这不成熟的小观点来看,还是第一部最撼动人心。这部书对匈牙利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来说没什么帮助,可对战争中的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来说,就像一个纪录片一样,至于能感受到什么全靠自己了,作者可没灌输什么观点和理念,完全没有带节奏。
战争中双方皆是受害者,感谢祖国,感恩和平!
期待乐于分享的我和乐于阅读的你,都能收获到快乐。我的微信公众号:思维的馒头,我的微博:手拿破仑,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