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孤单的岛屿
锤爸对我始终有一个印象,书生气。
其实,到现在为止,只要想起这个评价,还是会很难过,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将自己说给他听,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不过,现在难过的程度要比最初轻了许多。
虽说旁观者清,但我还是认为旁人无法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有一个事实是,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和吸收新思维新概念的热情,三观也业已成型,不会轻易崩塌重建了,这一切都在我踏入社会之前基本完成建设了,它们将永远影响着我的一言一行。纵使今后锤爸是那个要陪伴我许久的十分亲近的人,也是会因为没有见证我的初期成长而不能完全明白我许多言行背后的深层原因。
但,这并不是他自此停止理解我,不再尝试主动了解我,并不断刷新对我的印象的理由,因为客观存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两码事。还是那句话: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选择的权利,求同存异,理性交流,适时引导远比简单粗暴地下论断要友善得多。我十分厌恶旁人信誓旦旦地抛出观点,指出我在他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抗这种顽固且武断的认知,我再怎么替自己辩解都没有用;自以为是,是相处过程中的大忌。这一点,也盼望着锤爸和我都能学会一二,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里去,好好过,努力地过,默契地过,有爱地过。
基于这个立场,对于“书生气”这个评价,我也释然了许多。也许,把书生气换成书卷气,我的接受度会更高些,其实这也有点儿虚荣心作祟了。不管是别人误解,还是自己真的如此,把尽可能真实的自己描画出来,是非常难的,总是尽力解释,旁人也未必能get到要点。人这座漂泊的孤岛,有自己的大海就好了,然后乘着风,随着洋流,碰到其他孤岛,有火花,也会有温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终究还是在于自己的态度。令人如沐春风的人,自己就是春风。
我想成为这阵春风,也期盼着锤爸可以助力,让这暖意绵延长久。
我是一个指向性迷糊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才开始真正学着梳理并掌控生活。
学生时代,时间被课程表支配,即使到了大学,课余还是有图书馆和书店来兜底,虽然天赋有限,但我对学习有着高出平均水平线的热忱,有方向,有目标,虽然艰辛,但也活得格外愉快自在。
而对于生活,我就出现了断崖式的迟钝,没有章法,没有轻重缓急,很多事情都是突然闪现在脑中,然后再反应过来,啊,现在需要做这件事啊。所以,我基本上是重复着一拍脑袋想起了什么事的模式,要么迟了,要么就是早了,难得有清晰的指向性,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我始终是更为内向的人,习惯独处,保持安静,这也是我更为敏感,更容易往深入思索的原因。但内向也有很多优势,有定力,不浮躁,会沉淀,便于筛选和梳理在日常中接收的大量信息,从而让思考更有质量。
但我热爱生活,愿意去学习让生活有趣且有序的技能和妙招,说话,做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界,我必须融入人群,与家人,与朋友,与同事,与陌生人等等。
刚入职时,带着初出茅庐的鲁莽和不知哪里长出来的傲娇,并不十分懂得退让和变通,总觉得该是什么理儿就是什么理儿,人情世故都该给效率和成果让步。而每个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当然这种尊重是有原则和底线的,遇到耍横的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时常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便是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我才明白生活才是真正的扫地僧,我从前太高估自己,也太低估生活本身了。
曾因为做电台节目结识一位朋友,我喊他老卡,很久没有与他联系了,他曾在我处事遇到麻烦时,及时给予点拨,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即使我是正确的,却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他教会我保护好自己的内里,像是一个温暖的果壳,但一定要在这个保护结界里保留与外面的世界互通有无的出口,需要将内外两个世界连接起来,用自己的经历和智慧,去学习,去辨别,对内对外都能获得最好的那一部分,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这么些年过来,我觉得我在成长,很多事情的开窍都有因缘际会,但每一次的醍醐灌顶都非常畅快淋漓,我感激曾经经历的一切,也踏踏实实地过好当下的日子,关于未来,当然是时刻准备着,迎接机会,也不畏惧挑战。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不是梁静茹给我的勇气,而是过去的每一点每一滴的时间和经历给予了我无限的能量,直面自己,叩问心灵,保持元气满满,学会见招拆招,路途还长,慢慢走,慢慢学罢。
-
式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9 14: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