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查看话题 >以爱为名,操控灵魂和去向
我问过一个结婚已育的姐姐:孩子对你而言是什么?
她说:那是一个属于你的生命,是你一辈子的牵绊。有了他,你的世界截然不同。你想把所有好的都给他,即使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我:那不是将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另一个生命身上吗?
她看了我一眼:等你以后有了孩子你就会懂得。
不,我对婚姻仍然处在观望状态。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论:亲密,激情,承诺,非要三位一体才能延续美好爱情故事,无数小说剧作告诉我们婚姻是围墙,墙内的唏嘘把亲密消磨,激情散退,承诺荒废。那生儿育女又是什么?即使天真的我们还坚守着小生命是穿过婚姻琐碎后仍然热切爱着对方的结晶,某友人已感慨:要不是有了孩子,我和他呀,真的没办法过下去了。
是以,孩子是希望,是拯救,是晚安时温软的脸庞前坚定的眼神,“you are my hero”。
过去看BBC科教片,数以万计的精子慌不择路没头没脑地向前涌动着,有半途而废,有寸步难行,最后得以和卵子结合只有那一尾最闹腾与不心息的,誓要撞倒南墙,融为骨血,便是这点生息,化作混沌的一团,怀着希望,寄予遥想,一切还是空白未知,脑袋还是软糯不成形。他是好的,极好的。日后是个漂亮的小人儿,小手即柔软又灵活,黑白琴键交错便是舒伯特,脚背如钩,腰身一定便是乌里安娜。又能言会道,背起古诗,如数家珍。“平庸即恶”,他是不平凡的,甚至信手拈来把阿伦娜的观点当做自己辩论的佐证。
故此,从肉体成型那一刻,便是我们,密密匝匝的我们,行走在路上的是我们,笑得眼睛咪咪的是我们,翻了个跟斗撞到墙上痛到流泪的是我们,所有第一二三人称后面都加上了热闹的们,也是“阿门”,神的恩赐,血缘的纽带将两个人紧紧拧成一股力量,共同面对着同一个命运。
《钢琴教师》里,女学生的手被割破了,她母亲伤心地向老师哭诉着:她长得不漂亮,只剩下这点天分。倘若这双手留下疤痕,如何当钢琴师。我们牺牲了这么多。
钢琴老师纠正她:是她牺牲了很多。

甚至片中于佩尔饰演的钢琴教师Erica也有个专制独裁的母亲,以爱为名,仍然掌管着40岁女儿的起居日常,衣服稍不符合规范立刻扔掉,晚回必定打电话询问,至今两人仍睡在同一间房。后来Erica终于忍不住爆发,把母亲压在身下,疯狂地嘶叫着:妈妈,我爱你。母亲固然也是爱女儿的,她大概会困惑为何女儿要花钱在花俏不实用的衣服上,为何出言不逊和自己顶撞斗嘴,为何不知羞耻地带男学生回家。
当灵魂走向分岔路口,“我们”开始产生割裂,我便抽身出来,难免会霸道专制地控诉着蠢蠢欲动的”们”。
“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
“我一切是为了你好。”
“我是因为太爱你了,才管你。”
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固然太戾气和断然,但爱变成绑架式的勒索,独立的意志和灵魂无从安放,难免会引起暴烈的回应。乖巧的孩子可能一夕之间叛逆暴动,甚至敢以手还手,还有更激进的直接越过生死门。曾看过某个报道,儿子和母亲发生争执,母亲拿起水果刀就往自己手臂上割,猩红的血液映衬着是孩子无动于衷的表情和砰的关门声。儿子的冷漠让人心寒,母亲事事以生命作威胁的做法却更让人深思,这种爱真的没问题吗?
总觉得母爱伟大而壮烈在于,我曾与你呼吸着同一口气,我却深知从肉体分离那一刻起,便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是以,赋予其生命,赐予其骨血,教他辩善恶,明是非,去蒙昧,择喜好,又助其成长,送其远行。
无论日后如何,观念是否有异,因为我爱你,也尊重你的选择。
-
returntts9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3 23:32:44
-
shihuohu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0 00:01:39
-
海与与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8 13:38:45
-
李舟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2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