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终于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啃完了。想写点什么,可内心又因敬畏而有些怯懦。因为这是一部太过伟大和沉重的作品,其中探讨到的主题如此深广,涉及人性善恶和信仰的最深处。在这样一部作品面前,令人越发觉得自己思想的浅薄和文字的苍白。
小说中三兄弟迥异的个性是极具隐喻意味的。长子米卡脾气暴躁,生活恣意放荡。他代表着放纵自己本能的生活方式。伊万则宣称上帝并不存在,坚定的相信科学,他代表着科学和理性。小儿子阿辽沙则是虔诚的修士,坚信上帝和爱,他是善和良知的化身。
小说围绕着三兄弟的父亲被谋杀一事前前后后展开叙述,铺开描写了俄罗斯一个小城的生活状态以及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性格及其之间的关系。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俨然就是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因为他的文字描写并非是以外部描写取胜的。读完全书,你能感到他的文字就如同一把冰冷锋利的手术刀,冷静地将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感受,细微的心理变化全都从容不迫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剖析开指点给你看。当所有这些剖开来看时,你才会了解到所有人物的性格、行为发展尽管从外部来看难以预测,令人迷惑,可内部心理变化自有其一贯的脉络。这显示了作者对人性复杂程度的深刻理解。可是,这仅是从写作技巧层面而言,本书的伟大之处更在于思想层面。
作者生活在19世纪,正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经历飞跃式发展的阶段,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社会和人际关系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原本宗教在俄罗斯民众精神上有强大的支撑力量。然而现在,上帝到底是否存在,很多人的心中都充斥着这样的疑问。正如书中作者借米卡之口对阿辽沙所说的,“假如没有上帝,那可怎么办?要是没有上帝,人就成了地上的主宰,宇宙的主宰。妙极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帝,他还能有善吗?问题就在这里!我一直想着这个。因为那时候叫他——人——去爱谁呢?叫他去感谢谁?对谁唱赞美诗呢?拉基金笑了。他说,没有上帝也可以爱人类。只有流鼻涕的傻子才能这样说,我是简直没法理解。”是啊,科学以其强大的理性力量席卷而来,冲击着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科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上的宗教摧毁力量,可是它仅留下了破坏后的一片狼藉,不可收拾。难道这残破凋敝的局面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除了对于宗教上的矛盾,还有人性上的困惑。这种人性上的困惑从米卡和伊凡身上得到了最主要的体现。米卡是一个遭人唾弃的浪子酒鬼,脾气暴躁行为放荡。可是,另一方面,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也有对崇高纯粹情感的执着,强烈的羞耻感及对荣誉的向往。而伊凡虽坚称自己不信仰上帝,却是一个自律,行为彬彬有礼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谦谦绅士。可另一方面,他内心也痛恨自己沉湎酒色,无耻下流,未尽任何子女教养义务的父亲,并暗示和纵容仆人对父亲的谋杀。可以看出,兄弟两人的身上善恶交错,很难用传统的善恶观进行旗帜鲜明的评判。
阅读中,你能从文字中感知到作者对于这些矛盾和困惑也无法给出答案,或许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可是,作者借书中身处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口对这些矛盾和困惑从多角度和方位进行了解析和探寻。如果将宗教信仰和人性这些人类的宏大主题比喻成幽暗曲折深远的洞穴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可能就是那个探入最深的先行者。
可是,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仍保有信仰。而阿辽沙仿佛就是作者笔下理想人物的化身,他虔诚的信仰上帝,虽然在佐西马长老去世时他也有了稍许疑虑,可最终仍坚定了最初的信仰。他和善可亲,不对人抱有成见,对所有人都充满了爱。阿辽沙在小说结尾处对那群孩子说,古代留下的老习惯里有使人感到美好的东西。是啊,不管上帝存不存在,还是要相信善和美好的东西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