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在下跪,但灵魂在叩首 ——以电影《冈仁波齐》为楔子
喇嘛拉加森切,
桑吉拉加森切,
qio拉加森切,
更登拉加森切。
——四皈依咒(藏传佛教)
一、信
《冈仁波齐》,一部半实半虚的电影,讲述了几名藏人磕长头去朝圣的故事。剧情一如修了护堤的河流,偶有蜿蜒但并不曲折,演员以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为主,甚至连色调都刻意调得暗白(you know,正常色调下的藏区风景非常大气艳丽),这些不合一般电影逻辑的选择,让我感受到《冈仁波齐》那若隐若现的一种“信”,信会有人懂,信会有知音踏歌而来、含笑而去,信那晦涩的暗号是坚实的壁垒、专属于某类人的血契。
这种信,是藏人的一种特别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它信,跟自信不同。现在这个讲竞争、人本主义精神当道的时代,我们耳濡目染、不断强化的是信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神,不信苍天、不信鬼神、甚至不信他人,唯有信自己才靠得住,其他外人、外物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反目成仇,今天儿女情长、明天相爱相杀的情况比比皆是。浪总曾在我们打球时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说经常在野球场上遇到“我、球、框”队友。那种人异乎专注,当手里拿到球的时候,仿佛全世界都黯淡了下来,只有三束聚光灯从天而降照在 “我”、“球”、“框”上,他们心中火焰在燃烧,只一个字,干!而很多藏人是信他人、信苍天、信神佛、信因果福报。这种信是一种耳濡目染的传承,外化为行为就看到比如《冈仁波齐》中的磕长头、念经、朝圣、奉纳。当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种种看似特别的行为时,实际上是我们无法理解这背后的那种信。
二、朝圣中的磕长头
磕长头尤其是俯冲式磕长头真的很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相当锻炼身体。无怪乎有些身体不好的人磕长头朝圣回来身体变得健康,这种坚持不懈的锻炼,就算你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经过好几月坚持不懈的锻炼,或许也可以菜鸟变壮汉。磕长头的动作依次为:1)双手合十,在头顶、眼前、胸前三处依次停留(同时脚下也在迈步);2)俯身下地(这个动作男女差异比较大,男的有一些会俯冲下去,滑行一段距离,而女生一般都是先跪下用手做支撑再慢慢下地),全身与地相接,头缓缓磕在地上,双手在后脑处合十;3)双手撑地起身,继续下一个动作。在磕长头时,一边做身体动作,一边念经或者祈祷。有一些朝圣者是有具体的念想或者期望,比如减轻罪孽、身体康复、学业进步等,还有一些只是抽象宏观的期望,为世人、为自然祈愿。休息时,需要在停止磕头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比如堆两块石头或者放一只手套。待休息完毕后再从记号处开始磕,一步都不能少。而磕长头需要带的护具,有手套或者手板、围裙、护膝。磕长头一天最多可以前进的距离约为10公里,所以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是一段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两年的漫漫旅程。
对于藏人来说,去拉萨朝圣有很多种方法,而磕长头是其中一种最为艰苦,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但这种方式并不会与其他比如徒步、坐车、坐飞机的朝圣方式形成鄙视链,它也仅是一种方式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朝圣或者虔诚的心,而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它。
藏人心中都有一个磕长头去朝圣的念想,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去,他们依然受限于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身体状况,不是一种说走就走、其他不管不顾的任性之举。很多人在一生中也没有去拉萨朝圣过,但他们会选择就近在寺院磕长头绕行或者对着寺院磕长头来祈福。一次成功的磕长头朝圣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组成小团队,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因为需要人来做后勤保障。最小的磕长头团队估计就是《冈仁波齐》中从雅安出发的夫妻二人及一头驴,丈夫磕长头,妻子和驴拉车驮行李。
三、磕头的背后是灵魂的叩首
当有人问你,要不要花一年时间磕长头到拉萨,你一定觉得他疯了。我们身处城市社会体系中,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社会分工,一般人是无法离开工作花半年时间去做一件务虚的事,不信你给领导请假试一试。而那些有条件有时间的人往往也缺乏完成的毅力和动力。做一件事前,我们总在权衡利弊,而这种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事,我们总是会把它看做可以更先放弃的那一部分。正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才惊叹这些不可思议的壮举。而在这不可思议的背后是从表面看不懂的福报因果逻辑。
朋友说“当你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如果内心都没有任何不安,那太恐怖了!”的确,当一个人无所畏惧时,它是最可怕的存在,不管好坏。藏人的不安感会加重他们心中的担忧、彷徨。去朝圣,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内心最痛苦、最纠结的问题。所以,担心因杀牛过多遭受报应而天天酗酒麻木自己的杀牛匠会去、一直与人为善但家里修房子死了人的那兄弟会去、一辈子都跟在马尾巴后面跑而感觉时日已经不多的70岁老人会去。藏人都认为,磕长头去朝圣是好的,为自己也为世人。沿途遇到的藏人都会特别热情的给朝圣者喝的、吃的、住的、甚至一些钱,这些都是他们主动而为之,他们希望朝圣者带着自己的善意继续走下去。一年时间,为着一个看似遥远的目标一步一步的靠近,辛苦而纯粹,沿途会有很多意外和放弃的念头不断发生,也会有很多温暖的鼓励、相遇出现,有晴天、有雨天、有雪天、有阴天,有人死去、有孩子出生,有人加入、有人离开。路过城市、路过村庄、路过荒野。当你走到拉萨时,可能会欣喜若狂,可能会怅然若失,但你知道脚下的路不会感受不到、天上的神灵不会看不到,不管结果如何,你已经尽力了。
去拉萨朝圣的毕竟是少数,但剩下的藏人的内心问题或者棘手的实际问题怎么解决呢?他们会去寻求供奉的当地活佛的建议。活佛们这个时候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象征,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议者。活佛很忙,每天有接待信众的固定时间,就像老医生坐诊一样。信众们早早的在门口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的进去求教活佛。求教的问题五花八门,有很多是一些世俗的事务,比如学习、健康、家庭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困惑、烦恼。活佛通常都会给出一些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甚至是一些直接的帮助。曾经一个信众家里人生病,去寻求活佛建议,最后活佛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他转到华西医院就医,治好了那位信众的家人。这或许就是藏人会那么崇敬活佛的原因吧,因为他就像一个没有血缘的大家长,点拨、开导、帮助迷茫、困境中的子女。
四、保持好奇 保持敬畏
有些人评价《冈仁波齐》在消费藏族人的信仰,以猎奇的手法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这种看法在网络上似乎还拥有相当一部分拥簇,但我觉得这种评价才是用刻意语出惊人的方式猎奇。信仰不会被一张电影票所消费,也不会满足人们的窥探欲。窥探欲作为一个负面词汇,其实另一个表述就是好奇心,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具有的基本属性,人皆对不一样的东西感兴趣,但人的思维又有一种定式限制,当这个不一样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后,他要么会选择慢慢了解、接受,但更大的可能则是指其为异端、拒绝接受。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形成了一些固定认知后,接受不一样的事物会痛苦,因为这经常意味着否定过去、否定自己,趋利避害的反应就漠视甚至仇视,这样就不痛苦了。人的时代性无法避免,但可以做的就是保持敬畏。当你不知道为什么tfboys会火的到有人送他们天上的星星当生日礼物时,你不应该认为他们就是脑残粉的最爱;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大妈会这么喜欢各处跳广场舞时,你不应该认为她们就该在沙发上安静的看电影就ok;当你不知道为什么藏人会花如此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时,你不应该认为他们就是愚昧、落后。这个世界很丰富,丰富到穷尽我们一生都无法看到其全貌,但我们应该怀着好奇心和敬畏心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多想一想。
用gai爷的一句歌词结束:“全世界哪个都哈,RNM就你聪明”。
后记:
当初看完电影,心中情绪躁动,觉得可以写点什么,但又担心下笔过于莽撞,若异化成以自己的无知去刻意附会一些本不存在的“意义”,岂不变成那网络上狂欢的“键盘侠”或者造作的“伪文青”了吗?因此,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对一位藏族朋友做了一次微访谈。这位100%天然无添加的纯藏族朋友在若尔盖长大,直到读大学以后才来到成都,然后留在这里工作生活,她作为藏汉两种文化的交错者,对于这种文化碰撞有着一种异乎常人的敏锐感。在两个小时的访谈里,从电影出发,谈朝圣的起因、对朝圣的看法、信仰、汉藏文化认知差异、文化侵蚀与留存、活佛的故事。通过这次真诚而有趣的访谈,让我打开很多新视角,修正一些道听途说的错误认识,知道了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收获满满。事后我将这次访谈在整理成了一篇访谈录,五千字(不得不佩服我的回忆能力,没用录音笔,全靠一点简单笔记和回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应该读来会有一点启发和乐趣。
第二件事是利用第一次去西藏拉萨的机会,围着大昭寺磕了一圈长头,累计耗时大概2个小时。不断的起、下、扑、拜动作非常累,膝盖和肋骨都肿了,最后还着凉感冒了。第一天本以为磕完了,结果第二天早上遛弯的时候才发现早结束了一个路口,于是第二天夜里12点又顶着坐了10多个小时车的疲惫身躯去补上那个缺口。在磕头过程中,余光看到游客对着自己拍照,真是微妙,两天之前,对着磕长头的藏民拍照的明明是我。
做了这两件事后,又沉淀了一段时间(其实是懒),终于写下本文,殊为不易,是为记。
2017年10月8日于成都
桑吉拉加森切,
qio拉加森切,
更登拉加森切。
——四皈依咒(藏传佛教)
一、信
《冈仁波齐》,一部半实半虚的电影,讲述了几名藏人磕长头去朝圣的故事。剧情一如修了护堤的河流,偶有蜿蜒但并不曲折,演员以没有表演经验的素人为主,甚至连色调都刻意调得暗白(you know,正常色调下的藏区风景非常大气艳丽),这些不合一般电影逻辑的选择,让我感受到《冈仁波齐》那若隐若现的一种“信”,信会有人懂,信会有知音踏歌而来、含笑而去,信那晦涩的暗号是坚实的壁垒、专属于某类人的血契。
这种信,是藏人的一种特别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它信,跟自信不同。现在这个讲竞争、人本主义精神当道的时代,我们耳濡目染、不断强化的是信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神,不信苍天、不信鬼神、甚至不信他人,唯有信自己才靠得住,其他外人、外物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反目成仇,今天儿女情长、明天相爱相杀的情况比比皆是。浪总曾在我们打球时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说经常在野球场上遇到“我、球、框”队友。那种人异乎专注,当手里拿到球的时候,仿佛全世界都黯淡了下来,只有三束聚光灯从天而降照在 “我”、“球”、“框”上,他们心中火焰在燃烧,只一个字,干!而很多藏人是信他人、信苍天、信神佛、信因果福报。这种信是一种耳濡目染的传承,外化为行为就看到比如《冈仁波齐》中的磕长头、念经、朝圣、奉纳。当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种种看似特别的行为时,实际上是我们无法理解这背后的那种信。
![]() |
二、朝圣中的磕长头
磕长头尤其是俯冲式磕长头真的很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相当锻炼身体。无怪乎有些身体不好的人磕长头朝圣回来身体变得健康,这种坚持不懈的锻炼,就算你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经过好几月坚持不懈的锻炼,或许也可以菜鸟变壮汉。磕长头的动作依次为:1)双手合十,在头顶、眼前、胸前三处依次停留(同时脚下也在迈步);2)俯身下地(这个动作男女差异比较大,男的有一些会俯冲下去,滑行一段距离,而女生一般都是先跪下用手做支撑再慢慢下地),全身与地相接,头缓缓磕在地上,双手在后脑处合十;3)双手撑地起身,继续下一个动作。在磕长头时,一边做身体动作,一边念经或者祈祷。有一些朝圣者是有具体的念想或者期望,比如减轻罪孽、身体康复、学业进步等,还有一些只是抽象宏观的期望,为世人、为自然祈愿。休息时,需要在停止磕头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比如堆两块石头或者放一只手套。待休息完毕后再从记号处开始磕,一步都不能少。而磕长头需要带的护具,有手套或者手板、围裙、护膝。磕长头一天最多可以前进的距离约为10公里,所以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是一段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两年的漫漫旅程。
对于藏人来说,去拉萨朝圣有很多种方法,而磕长头是其中一种最为艰苦,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但这种方式并不会与其他比如徒步、坐车、坐飞机的朝圣方式形成鄙视链,它也仅是一种方式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朝圣或者虔诚的心,而不在于你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它。
藏人心中都有一个磕长头去朝圣的念想,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去,他们依然受限于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身体状况,不是一种说走就走、其他不管不顾的任性之举。很多人在一生中也没有去拉萨朝圣过,但他们会选择就近在寺院磕长头绕行或者对着寺院磕长头来祈福。一次成功的磕长头朝圣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组成小团队,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因为需要人来做后勤保障。最小的磕长头团队估计就是《冈仁波齐》中从雅安出发的夫妻二人及一头驴,丈夫磕长头,妻子和驴拉车驮行李。
![]() |
三、磕头的背后是灵魂的叩首
当有人问你,要不要花一年时间磕长头到拉萨,你一定觉得他疯了。我们身处城市社会体系中,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社会分工,一般人是无法离开工作花半年时间去做一件务虚的事,不信你给领导请假试一试。而那些有条件有时间的人往往也缺乏完成的毅力和动力。做一件事前,我们总在权衡利弊,而这种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事,我们总是会把它看做可以更先放弃的那一部分。正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才惊叹这些不可思议的壮举。而在这不可思议的背后是从表面看不懂的福报因果逻辑。
朋友说“当你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如果内心都没有任何不安,那太恐怖了!”的确,当一个人无所畏惧时,它是最可怕的存在,不管好坏。藏人的不安感会加重他们心中的担忧、彷徨。去朝圣,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内心最痛苦、最纠结的问题。所以,担心因杀牛过多遭受报应而天天酗酒麻木自己的杀牛匠会去、一直与人为善但家里修房子死了人的那兄弟会去、一辈子都跟在马尾巴后面跑而感觉时日已经不多的70岁老人会去。藏人都认为,磕长头去朝圣是好的,为自己也为世人。沿途遇到的藏人都会特别热情的给朝圣者喝的、吃的、住的、甚至一些钱,这些都是他们主动而为之,他们希望朝圣者带着自己的善意继续走下去。一年时间,为着一个看似遥远的目标一步一步的靠近,辛苦而纯粹,沿途会有很多意外和放弃的念头不断发生,也会有很多温暖的鼓励、相遇出现,有晴天、有雨天、有雪天、有阴天,有人死去、有孩子出生,有人加入、有人离开。路过城市、路过村庄、路过荒野。当你走到拉萨时,可能会欣喜若狂,可能会怅然若失,但你知道脚下的路不会感受不到、天上的神灵不会看不到,不管结果如何,你已经尽力了。
去拉萨朝圣的毕竟是少数,但剩下的藏人的内心问题或者棘手的实际问题怎么解决呢?他们会去寻求供奉的当地活佛的建议。活佛们这个时候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象征,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议者。活佛很忙,每天有接待信众的固定时间,就像老医生坐诊一样。信众们早早的在门口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的进去求教活佛。求教的问题五花八门,有很多是一些世俗的事务,比如学习、健康、家庭等,也有精神层面的困惑、烦恼。活佛通常都会给出一些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甚至是一些直接的帮助。曾经一个信众家里人生病,去寻求活佛建议,最后活佛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他转到华西医院就医,治好了那位信众的家人。这或许就是藏人会那么崇敬活佛的原因吧,因为他就像一个没有血缘的大家长,点拨、开导、帮助迷茫、困境中的子女。
![]() |
四、保持好奇 保持敬畏
有些人评价《冈仁波齐》在消费藏族人的信仰,以猎奇的手法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这种看法在网络上似乎还拥有相当一部分拥簇,但我觉得这种评价才是用刻意语出惊人的方式猎奇。信仰不会被一张电影票所消费,也不会满足人们的窥探欲。窥探欲作为一个负面词汇,其实另一个表述就是好奇心,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具有的基本属性,人皆对不一样的东西感兴趣,但人的思维又有一种定式限制,当这个不一样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后,他要么会选择慢慢了解、接受,但更大的可能则是指其为异端、拒绝接受。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形成了一些固定认知后,接受不一样的事物会痛苦,因为这经常意味着否定过去、否定自己,趋利避害的反应就漠视甚至仇视,这样就不痛苦了。人的时代性无法避免,但可以做的就是保持敬畏。当你不知道为什么tfboys会火的到有人送他们天上的星星当生日礼物时,你不应该认为他们就是脑残粉的最爱;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大妈会这么喜欢各处跳广场舞时,你不应该认为她们就该在沙发上安静的看电影就ok;当你不知道为什么藏人会花如此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时,你不应该认为他们就是愚昧、落后。这个世界很丰富,丰富到穷尽我们一生都无法看到其全貌,但我们应该怀着好奇心和敬畏心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多想一想。
用gai爷的一句歌词结束:“全世界哪个都哈,RNM就你聪明”。
![]() |
后记:
当初看完电影,心中情绪躁动,觉得可以写点什么,但又担心下笔过于莽撞,若异化成以自己的无知去刻意附会一些本不存在的“意义”,岂不变成那网络上狂欢的“键盘侠”或者造作的“伪文青”了吗?因此,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对一位藏族朋友做了一次微访谈。这位100%天然无添加的纯藏族朋友在若尔盖长大,直到读大学以后才来到成都,然后留在这里工作生活,她作为藏汉两种文化的交错者,对于这种文化碰撞有着一种异乎常人的敏锐感。在两个小时的访谈里,从电影出发,谈朝圣的起因、对朝圣的看法、信仰、汉藏文化认知差异、文化侵蚀与留存、活佛的故事。通过这次真诚而有趣的访谈,让我打开很多新视角,修正一些道听途说的错误认识,知道了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收获满满。事后我将这次访谈在整理成了一篇访谈录,五千字(不得不佩服我的回忆能力,没用录音笔,全靠一点简单笔记和回忆),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应该读来会有一点启发和乐趣。
第二件事是利用第一次去西藏拉萨的机会,围着大昭寺磕了一圈长头,累计耗时大概2个小时。不断的起、下、扑、拜动作非常累,膝盖和肋骨都肿了,最后还着凉感冒了。第一天本以为磕完了,结果第二天早上遛弯的时候才发现早结束了一个路口,于是第二天夜里12点又顶着坐了10多个小时车的疲惫身躯去补上那个缺口。在磕头过程中,余光看到游客对着自己拍照,真是微妙,两天之前,对着磕长头的藏民拍照的明明是我。
做了这两件事后,又沉淀了一段时间(其实是懒),终于写下本文,殊为不易,是为记。
2017年10月8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