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当真
60-70年代生的人,很多小时候没有看过电视,看电影也不是常见的事情。这样的人第一次看电影,或者看到某些特别的场景,往往很容易电影抓住。所谓被抓住,就是被影片催眠,完全投入其中,产生很剧烈的情绪反应,也可以说把电影当做了真实。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曾经被电影《徐秋影案件》吓得睡不着觉,80年代初看一部描写非洲丛林的影片时曾看到坐在身边的一个差不多10岁的男孩被银幕上的画面吓着了,他惊恐地围着妈妈直打转却不敢看银幕一眼。
如此地把电影电视里的事情当真,现代孩子可能已经很难理解了,因为他们很小就接触了银幕。孩子们被电影电视、书本知识、人造自然、internet 等等讯息填满了之后,就很难感受自身,也没有空间发挥想象力。这应该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会像以前的孩子那样被电影、电视抓住的原因。这当然不是这里需要详细说清楚的东西。
人在面对工作、学习的时候,心态也是不同的。记得在参加工作不久的一次班组会上,我莫名其妙地哭出声来。直到今天也说不清为什么自己会突然崩溃,却记得同组的一位老工程师的劝慰点到了穴位。他说:不必太当真!我知道,在很多时候,自己就是太认真,太当真。
“当真”是完全投入其中,要融为一体的情感状态;“不当真”则是排斥并保持一定距离的情感状态。这两种状态,即融合或同感作用(sympathy)和斥离或反感作用(antipathy),也就是施老师理解人情感的核心。当真还是不当真,实在不是一件小事。
现在的电影,3D画面、VR技术、声音响得就要把耳朵震聋,目的就是要制造出那种效果。什么效果?无非是能够把观众抓住的效果!只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太当真了,所以,很难抓住。为什么要抓住观众?当然是要感染、打动甚至影响并改造观众。有人把整个过程称作影视艺术,但走不出这种刺激-麻痹-更多刺激-更大麻痹怪圈的艺术家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论如何,现代技术已经再也制造不出上一代人看电影的效果了。就艺术效果而言,这些运用于影视的新技术就像是在食品中运用的味精、鸡精,其本身空洞缺乏营养。
不必当真的训诫,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实用。避免被欺骗、被忽悠、被忽悠式老板欺负,都需要不当真的心态。只是嘴上说说却不去做,就是这种不当真的体现。
不当真还远不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在心理学、哲学等等高大上的科学当中,不当真也是普遍现象。例如敬畏、感恩、超越、神、文化、精神等等,不仅在学生脑子里只是词汇,即便在最牛逼的教授学者那里,也没有实质的内容。而所谓神圣的存在,当它们刚刚出现在人间的时候,不可能是空洞的。只是对于已经习惯于不当真的现代人来说,的确不知道它们指代什么。不知道它们指代什么,那是因为被指代的存在,在现代人这里本来就没有。之所以现代人这里没有,那是因为从来不当真。而投入、融合、体会,也就是当真,是人生的另外一部分内容。光靠脑子想想,不当真,并不是全部。
-
Y22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7 09: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