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依赖
声音是什么?声音说到底就是一种粒子振动,这种振动可以在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当这种振动刺激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后,人或动物就听到了声音。各种动物能感知不同特性的声音,例如人耳能感知并识别的声音频率在 20 Hz~20 kHz之间。
上述解释,是被普遍接受的科学。很多人都接受了,很少人会去想一想这种解释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如果认真体会一下相关的概念,包括粒子、振动、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概念都是建立在视觉经验之上的。果真如此,上述科学解释,也就是用视觉来诠释听觉。换一句话说,上述科学解释试图完成的工作是:在眼睛所感知的视觉世界中,耳朵所感知的声音又是什么?
有人或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会做这种解释,或者,人为什么就有这样的冲动,要用视觉经验来解释听觉经验?回答可能是:人是依赖视觉经验的生物。
假设有一种智慧生物,他们生活在地下面,和老鼠差不多,那么,绝对不可能会像人类一样用视觉来诠释听觉,因为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视觉不会很发达,因此也就不会依赖视觉。又如,鱼是一种依赖压力感觉的生物,鱼类对身体周围的水压变化来行动,而且特别信赖自己的压力感。如果有生活在水中的智慧动物,那么,他们可能会用压力感来解释视觉,只是因为他们更信赖压力感或者压力觉。这里举出来的例子可能不很恰当,但应该足以表达这样的含义:人类是一种依赖视觉的生物,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视觉来诠释其它感官感觉。
接下来的问题是:听觉真的是视觉可以解释的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如果听觉是视觉可以完全解释的,那么,听觉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感官感觉。自然肯定不会让生物进化出这样一种多余的感官来重复感知视觉已经能够感知的外界过程!将各种感官信息联系起来,是人的本能冲动,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种冲动。尽管我们人类总是试图用视觉经验来诠释、理解听觉经验,但人的这种尝试并不意味着,听觉所感知的过程就是我们依据视觉经验所想象的那个样子。
如果物理学、心理学只是在无意识中以视觉经验解释听觉或者其它感觉经验,那么上述自省就是必要的。
20190714
如果仔细看一下,放大了看一下,再放大了看一下,声音是什么样子?试图把视觉能力推向极致,用眼睛来穷尽世界之谜,这大致是粒子说创立者内在的冲动。眼睛啊,你说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唯物主义科学观最原始的问题。
或许可以这样问一下粒子说的创立者,你们说的粒子有没有味道,有没有软硬、色彩,或者只是一种无色无味,也没有颜色的粒子?
20190720
相信有一个独立于自己以外的客观世界,这种世界观其实是建立在视觉依赖之上的,而且当事人并不自觉。
后续相关研究思考:https://www.douban.com/note/748013772/
20200219
我学日语时,想练习听力,但看过的字字句句超前浮现在眼前,听觉没有发挥的余地。视觉已经告知了,听觉就不需要了。事实上,听觉、视觉是独立的。做个思想实验:聋子和瞎子的交流场景,应该很有意思。
自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先出场的是听觉(声音),视觉(文字)很晚才出现。智力发育成熟之后,就可能形成视觉依赖。因为智力是建立在视觉系统之上的,如果对这种关系不自觉,那么,依赖、迷信就是难免的。
20240915 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对物性的区分
据说,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这近2000年间,自然哲学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伽利略感受到这一点,他创造性地将事物的性质作出区分。第一物性,即具有客观性的、可以量化的性质,例如形状、重量等;剩余的是第二物性,包括颜色、美丑等。科学研究关注客观的可量化的第一物性,于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科学革命。伽利略也因此被称作现代科学之父。
现代人接受了科学的世界观,但对于现代科学诞生之初所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知晓。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反思并评估科学的界限,避免反科学主义的错误,更加难以做到。于是就出现了类似这样的奇怪现象:17世纪初,伽利略说:事物有各种性质,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为了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我们只专注于第一物性,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那些可量化的性质。这就是科学。后来,人们学会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成果丰硕,逐渐开始膜拜科学。最后过分科学化的人试图以视觉科学来诠释、理解诸如听觉等其它感觉。伽利略或许会说,我只是说要关注客观可量化的性质,并没有否定主观不可量化的性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