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株沙漠中平凡的芦苇——评任晓雯新作《好人宋没用》
宋没用既是一个人,又是一群人。她是特定年代特定身份下妇女形象的缩影。与其说女主人公宋没用是母亲腹中胎儿,不如说是作者笔下的产物。而作者不仅给主人公起了“没用”这么戏谑性的名字,还在一开始就给女主人公发了张好人卡。所以这本书从标题开始就死死拽住读者的好奇心:答案已出,线索自寻。
而整本书画上句号,按照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作为读者的我们则有必要打破已知定义,重塑我们眼中的宋没用,并将小说拿来指点我们的生活。
(一)不言语,在这隐忍的一生
宋没用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生于苏北农村,长于上海药水弄。刚出生时因为是幺女,被母亲嫌弃,起名叫“没用”。用时兴的词语形容,宋没用是城市务工子女,是外来流动人口,是社会闲杂人员。药水弄就是她的家。药水弄等同于上世纪上海市郊的棚户区,周围是臭水沟,穷人住的是旱船、棚屋、滚地龙,卫生条件极差,一到梅雨季节就瘟疫肆虐,穷人没钱就医,仰着头等死,死的人多了,活着的人买不起棺材,就把尸体草草打发了事。这里的男女老少大都从外地迁徙过来,没知识少文化,只祈求一口饭吃。多的是拾荒儿童和街头混混,稍微好一点的,去寻个搬运工或者人力车夫的活计。宋没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宋没用在母亲去世之前似乎很少说话。她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因为她的言语不能被听到:乱世光景里,她只能被当成是谋生的工具。她一直缄口不言,只有听话的份:两个姐姐的话要听,哥哥的话要听,爸妈的话更要听。她在挤挤攘攘的棚屋里缩着脑袋,在脏兮兮的药水弄摸爬滚打,在陌生的上海滩捡拾垃圾,睁大双眼竖起耳朵,默默注视着身边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事。她从不反抗,父母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实在委屈就跪在黑夜里痛哭一场。她在小小的年纪目睹了大姐患瘟疫而死,二姐在一次火灾后不辞而别,大哥做了汉奸,父亲酒瘾发作胡话连天,母亲老死在漏雨的棚屋下。正是想要扮俏做女人的年纪,宋没用回想起母亲的抠门、暴躁、和无端打骂,想起在本该玩乐的年纪饱受的劳苦艰辛,一向隐忍沉默的她,终于生平第一次张开喉咙,冲着死去的母亲说出压抑依旧的那句“我恨你”。这一声“我恨你”既是宣泄自己的委屈,也是宣告对世界的愤懑,更是慨叹对命运的无奈——生不逢时,命运不济的她,除了向死人发出一声哭诉,还能做什么呢?
(二)不言弃,在这“没用”的一生
宋没用的名字经历了两次变化。出生时因为是幺女被母亲嫌弃,起名叫“没用”。在老虎灶的日子里,她不是宋没用,是宋梅用。后来梅用的三儿子平生给母亲办身份证,又回复到“没用”。
宋没用的生活也经历了两次变化。生活在药水弄时,她上有哥哥姐姐父亲母亲,是家里最没用的一个。后来去了老虎灶,帮老板娘杨赵氏干杂活打理店面,和杨仁道过上了辛苦中蕴藏甜蜜的日子,还给杨仁道接连生了几个孩子,这时她的生活像寒冬里的腊梅,终于吐露了些许芳香。再后来杨仁道被抓走杳无音讯,宋梅用一人带着五个孩子寻求生路,并在孩子一个个长大后逐渐衰老,孤苦无依的她又成了没用的废物。这让人不禁想起《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的结局。冉阿让在牢狱里做了19年苦役后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做了不少善事,临死前养女却没能赶上见他最后一面。
为何好人总是落得这样的下场?又或者用消极的观点来看,无论生在哪个世代,每个人的一生终究是没用的一生、飘零的一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从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过程。没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个累赘,她自己也不明白存在的意义。后来她去了老虎灶,改叫“梅用”,她的人生开了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有了疼爱自己的男人,有了自己的亲骨肉,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和心头的几多牵挂。这时的她对周围人是有用的,自己也是舒心的。再后来杨仁道被抓,她一个人拉扯大五个孩子,之后慢慢衰老。她观念守旧,顺应不了变化巨大的时代,劝不动成年的儿子女儿,甚至连自己住哪都决定不了。她的生活重心早已不在自己身上,她的作用也慢慢减少了。
死生循环,新老交替,从娘胎来,到泥土中去。在动荡不堪的浪潮里,更多的人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浪尖上挣扎,在海面上浮沉,在逆流中奋力向上游。《好人宋没用》是小人物的大事记,是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普通妇女的普普通通的一生。透过这样的一生,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是消极人生的消极对抗,是穷困潦倒中的苦苦挣扎,抑或是一次生命意义的找寻?我想或许每种层面都能说得通。而无论是大富大贵的人生还是最底层的人生,无论在跌宕起伏的年代还是在相对和平的当代或许都躲不过同样的命运: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条小船行使在漫无边际的海上,躲得过礁石躲不过风暴,总要在一次次浪涛中寻找平衡。
(三)不生畏,在这流浪的一生
没用的住所发生了三次变化。从小跟着全家人在药水弄长大,直至爸妈去世,她一个人到老虎灶求生,这是第一次变化。杨仁道被抓后,她携着几个孩子投奔佘太太,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这是第二次。最后一次搬家时在战生做生意赚到钱之后,行将入土的她听凭儿子的安排搬进了装潢体面的公寓,直至最后孤独死去,这是最后一次。
地理位置的迁移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命题。通过地理位置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主人公心理心态、生活状况甚至社会环境的诸多变化。住所的变化首先意味着没用身份的变化。刚开始时,没用是个废物:母亲嫌弃她是个负担,给她起名“没用”。在老虎灶安营扎寨,没用成了店铺的帮手和杨仁道事实上的妻子,逐渐又成了老板娘和孩子的母亲。被赶出老虎灶后携家带口在大户人家的洋房里安身立命,她成了富人家的佣人和一个靠双手支撑起家庭的寡妇,生活过得紧凑也还停当。再后来孩子一个个长大,她被安排到新式公寓里,成了碍事碍眼的老太婆,跟不上社会变化的落伍老人,和被儿女逐渐遗忘的老母亲。
而随着没用住处的迁移,上海的政治风貌也跟着在变。没用住在药水弄时,这时期的上海正在经历殖民地的统治,深受外来思想的碰撞——上海的街市上已经开始兜售印着大胡子洋人的香烟,洋镜洋伞,西装礼帽;洋人出没的地方还会有洋行戏院旅馆舞厅等舶来品。与此同时是纷纷来上海谋生的外来穷苦无业民工。外来人口聚集而无处安置,挤在又脏又臭的药水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脏乱差,缺乏治安管理。政府宣称要炸掉这块地方,民众便群起抗议……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市郊特有的生活面貌。焦点转移到老虎灶,日军入侵,上海不断遭受日军炮火轰炸,蒋介石统治下,货币贬值严重,外币充斥,生意人审时度势囤积货物,普通人家的生活风雨飘摇。接下来画风突变,小洋房里住着的资产阶级代表随着共产党的到来沦为斗争的焦点。佘太太的丈夫被抓,在牢狱里一呆就是十几年,曾经的佘太太变成如今的倪路德同志,从资产阶级小姐成为普通劳动群众,生活从云端跌入地面。而没用的生活却慢慢有了好转。
生活不允许宋没用呆在同一个地方,社会变迁也不允许。她一再搬家,生活一再变化,社会也同样在变。可是没用这一生究竟看清楚这外在的更迭没有?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大字不识的她像一株风中飘荡的芦苇,却不知道这风来自哪儿,又要飘向哪儿。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只是勉强不被命运扼杀。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环境。时势造英雄,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存轨迹。没用一生不反抗,只偷过一块金条,还是为了给哥哥谋条生路。她是乱世里的好人,又是乱世里的幸运儿。
《好人宋没用》一本书囊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平凡一生,而是在社会巨大变革大背景下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伟大会归于平凡,平凡中也蕴藏着伟大。没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凡妇女,可正是这么一个“非典型”人物却恰巧很好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底层人物:寡言,隐忍,坚强,善良。这样的特质在当今的时代不被看重也正在逐渐丧失,但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在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迷失自我时,会不会在某个瞬间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存在和特殊魅力?在这终将流浪的一生,本心不该被遗忘,起点不该被遗忘,它们是路标,是我们劳累时回家的车票。
(四)不回头,在这未知的一生
没用的一生是飘摇的、多变的、隐忍的,她跟随父母从苏北农村一路踉跄走来,在时局动荡的大上海落地生根。她是沙漠中的白杨,石缝里的竹子,沼泽中屹立不倒的芦苇。如同当初陪着父亲宋榔头就医时死死攥紧的钱袋,她攥紧行头,为了生存随时离开旧宅,驶入下一个航程。
文学的价值便在于它可以照进现实,指导我们的生活。文学存在的原因在于它的普适性。在没用生活的时代尚且与过去频频告别,反观现在就更是如此。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当时尚如此,今日便更处处是别离,而且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高铁动车组,大件小件的行李包裹,挤挤攘攘的人群。登机口处的鲜花眼泪,异国他乡的越洋电话......这是一个集体告别的时代,年轻人告别满是乡土气息的过往,成人告别五线不知名的家乡,老人告别脱胎换骨乡音不再的孩子。大批人马排着队,拿着身份证,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迎接人生的第一次离别。有的一去一年半载,有的再也不回头。可慢慢的,异乡追梦的兴奋劲儿逐渐散去,生活的负荷和现实的残酷使人喘息不得,疲惫不堪,于是又开始留恋往昔。
所以这也是一个集体患乡愁的时代。吃惯了便利店超市的速食快餐,喝腻了啤酒冷饮,一个人坐在食堂冰冷的板凳上咀嚼大锅出炉的饭食,忽然想起妈妈亲手做的包子馒头,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可是别怕,旧的回翻页,新的会到来,而最后一切都会重新回到原点。宋没用一生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可是生活的重担不允许她花费太多时间去怀念。她要拼命向前跑才能不被生活击败。生活也不允许宋没用花费太多时间去矫情,只有养家糊口最实在。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也没有时间去矫情。前几天去北京找一位朋友聊到一些感情上的困惑,朋友说了一句话发人深省,“这些都是小事,能活下来才是本事。”所以没用很少掉眼泪。不是过得容易,是太多不容易。不回头,不是说过去犯的过失统统丢掉,过去栽种的树苗统统连根拔起,而是一种苦难面前向死而生的态度,是哪怕一败涂地也能从零开始的勇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宋没用一生没有指望任何人。她的生活和她的名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喜欢《好人宋没用》这本书,因为它把平凡刻画的太真实。没用也好,打工仔也好,北漂也好,“能活下来就是本事”。扭转时空,宋没用走进21世纪,就成了我们。到那时,她或许会掏出从废物堆捡到的山寨版苹果手机,连上4G网,登录微信,在朋友圈吐槽一句: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该文于2017-11-22发表于《天津日报》,原文链接: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7-11/22/content_15_1.htm
而整本书画上句号,按照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作为读者的我们则有必要打破已知定义,重塑我们眼中的宋没用,并将小说拿来指点我们的生活。
(一)不言语,在这隐忍的一生
宋没用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生于苏北农村,长于上海药水弄。刚出生时因为是幺女,被母亲嫌弃,起名叫“没用”。用时兴的词语形容,宋没用是城市务工子女,是外来流动人口,是社会闲杂人员。药水弄就是她的家。药水弄等同于上世纪上海市郊的棚户区,周围是臭水沟,穷人住的是旱船、棚屋、滚地龙,卫生条件极差,一到梅雨季节就瘟疫肆虐,穷人没钱就医,仰着头等死,死的人多了,活着的人买不起棺材,就把尸体草草打发了事。这里的男女老少大都从外地迁徙过来,没知识少文化,只祈求一口饭吃。多的是拾荒儿童和街头混混,稍微好一点的,去寻个搬运工或者人力车夫的活计。宋没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宋没用在母亲去世之前似乎很少说话。她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因为她的言语不能被听到:乱世光景里,她只能被当成是谋生的工具。她一直缄口不言,只有听话的份:两个姐姐的话要听,哥哥的话要听,爸妈的话更要听。她在挤挤攘攘的棚屋里缩着脑袋,在脏兮兮的药水弄摸爬滚打,在陌生的上海滩捡拾垃圾,睁大双眼竖起耳朵,默默注视着身边奇奇怪怪五花八门的事。她从不反抗,父母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实在委屈就跪在黑夜里痛哭一场。她在小小的年纪目睹了大姐患瘟疫而死,二姐在一次火灾后不辞而别,大哥做了汉奸,父亲酒瘾发作胡话连天,母亲老死在漏雨的棚屋下。正是想要扮俏做女人的年纪,宋没用回想起母亲的抠门、暴躁、和无端打骂,想起在本该玩乐的年纪饱受的劳苦艰辛,一向隐忍沉默的她,终于生平第一次张开喉咙,冲着死去的母亲说出压抑依旧的那句“我恨你”。这一声“我恨你”既是宣泄自己的委屈,也是宣告对世界的愤懑,更是慨叹对命运的无奈——生不逢时,命运不济的她,除了向死人发出一声哭诉,还能做什么呢?
(二)不言弃,在这“没用”的一生
宋没用的名字经历了两次变化。出生时因为是幺女被母亲嫌弃,起名叫“没用”。在老虎灶的日子里,她不是宋没用,是宋梅用。后来梅用的三儿子平生给母亲办身份证,又回复到“没用”。
宋没用的生活也经历了两次变化。生活在药水弄时,她上有哥哥姐姐父亲母亲,是家里最没用的一个。后来去了老虎灶,帮老板娘杨赵氏干杂活打理店面,和杨仁道过上了辛苦中蕴藏甜蜜的日子,还给杨仁道接连生了几个孩子,这时她的生活像寒冬里的腊梅,终于吐露了些许芳香。再后来杨仁道被抓走杳无音讯,宋梅用一人带着五个孩子寻求生路,并在孩子一个个长大后逐渐衰老,孤苦无依的她又成了没用的废物。这让人不禁想起《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的结局。冉阿让在牢狱里做了19年苦役后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做了不少善事,临死前养女却没能赶上见他最后一面。
为何好人总是落得这样的下场?又或者用消极的观点来看,无论生在哪个世代,每个人的一生终究是没用的一生、飘零的一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从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过程。没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个累赘,她自己也不明白存在的意义。后来她去了老虎灶,改叫“梅用”,她的人生开了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有了疼爱自己的男人,有了自己的亲骨肉,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和心头的几多牵挂。这时的她对周围人是有用的,自己也是舒心的。再后来杨仁道被抓,她一个人拉扯大五个孩子,之后慢慢衰老。她观念守旧,顺应不了变化巨大的时代,劝不动成年的儿子女儿,甚至连自己住哪都决定不了。她的生活重心早已不在自己身上,她的作用也慢慢减少了。
死生循环,新老交替,从娘胎来,到泥土中去。在动荡不堪的浪潮里,更多的人是时代的牺牲品,在浪尖上挣扎,在海面上浮沉,在逆流中奋力向上游。《好人宋没用》是小人物的大事记,是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普通妇女的普普通通的一生。透过这样的一生,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是消极人生的消极对抗,是穷困潦倒中的苦苦挣扎,抑或是一次生命意义的找寻?我想或许每种层面都能说得通。而无论是大富大贵的人生还是最底层的人生,无论在跌宕起伏的年代还是在相对和平的当代或许都躲不过同样的命运: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条小船行使在漫无边际的海上,躲得过礁石躲不过风暴,总要在一次次浪涛中寻找平衡。
(三)不生畏,在这流浪的一生
没用的住所发生了三次变化。从小跟着全家人在药水弄长大,直至爸妈去世,她一个人到老虎灶求生,这是第一次变化。杨仁道被抓后,她携着几个孩子投奔佘太太,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这是第二次。最后一次搬家时在战生做生意赚到钱之后,行将入土的她听凭儿子的安排搬进了装潢体面的公寓,直至最后孤独死去,这是最后一次。
地理位置的迁移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命题。通过地理位置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主人公心理心态、生活状况甚至社会环境的诸多变化。住所的变化首先意味着没用身份的变化。刚开始时,没用是个废物:母亲嫌弃她是个负担,给她起名“没用”。在老虎灶安营扎寨,没用成了店铺的帮手和杨仁道事实上的妻子,逐渐又成了老板娘和孩子的母亲。被赶出老虎灶后携家带口在大户人家的洋房里安身立命,她成了富人家的佣人和一个靠双手支撑起家庭的寡妇,生活过得紧凑也还停当。再后来孩子一个个长大,她被安排到新式公寓里,成了碍事碍眼的老太婆,跟不上社会变化的落伍老人,和被儿女逐渐遗忘的老母亲。
而随着没用住处的迁移,上海的政治风貌也跟着在变。没用住在药水弄时,这时期的上海正在经历殖民地的统治,深受外来思想的碰撞——上海的街市上已经开始兜售印着大胡子洋人的香烟,洋镜洋伞,西装礼帽;洋人出没的地方还会有洋行戏院旅馆舞厅等舶来品。与此同时是纷纷来上海谋生的外来穷苦无业民工。外来人口聚集而无处安置,挤在又脏又臭的药水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脏乱差,缺乏治安管理。政府宣称要炸掉这块地方,民众便群起抗议……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上海市郊特有的生活面貌。焦点转移到老虎灶,日军入侵,上海不断遭受日军炮火轰炸,蒋介石统治下,货币贬值严重,外币充斥,生意人审时度势囤积货物,普通人家的生活风雨飘摇。接下来画风突变,小洋房里住着的资产阶级代表随着共产党的到来沦为斗争的焦点。佘太太的丈夫被抓,在牢狱里一呆就是十几年,曾经的佘太太变成如今的倪路德同志,从资产阶级小姐成为普通劳动群众,生活从云端跌入地面。而没用的生活却慢慢有了好转。
生活不允许宋没用呆在同一个地方,社会变迁也不允许。她一再搬家,生活一再变化,社会也同样在变。可是没用这一生究竟看清楚这外在的更迭没有?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大字不识的她像一株风中飘荡的芦苇,却不知道这风来自哪儿,又要飘向哪儿。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却只是勉强不被命运扼杀。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环境。时势造英雄,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存轨迹。没用一生不反抗,只偷过一块金条,还是为了给哥哥谋条生路。她是乱世里的好人,又是乱世里的幸运儿。
《好人宋没用》一本书囊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平凡一生,而是在社会巨大变革大背景下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伟大会归于平凡,平凡中也蕴藏着伟大。没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凡妇女,可正是这么一个“非典型”人物却恰巧很好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底层人物:寡言,隐忍,坚强,善良。这样的特质在当今的时代不被看重也正在逐渐丧失,但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在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迷失自我时,会不会在某个瞬间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存在和特殊魅力?在这终将流浪的一生,本心不该被遗忘,起点不该被遗忘,它们是路标,是我们劳累时回家的车票。
(四)不回头,在这未知的一生
没用的一生是飘摇的、多变的、隐忍的,她跟随父母从苏北农村一路踉跄走来,在时局动荡的大上海落地生根。她是沙漠中的白杨,石缝里的竹子,沼泽中屹立不倒的芦苇。如同当初陪着父亲宋榔头就医时死死攥紧的钱袋,她攥紧行头,为了生存随时离开旧宅,驶入下一个航程。
文学的价值便在于它可以照进现实,指导我们的生活。文学存在的原因在于它的普适性。在没用生活的时代尚且与过去频频告别,反观现在就更是如此。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写道,“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当时尚如此,今日便更处处是别离,而且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高铁动车组,大件小件的行李包裹,挤挤攘攘的人群。登机口处的鲜花眼泪,异国他乡的越洋电话......这是一个集体告别的时代,年轻人告别满是乡土气息的过往,成人告别五线不知名的家乡,老人告别脱胎换骨乡音不再的孩子。大批人马排着队,拿着身份证,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迎接人生的第一次离别。有的一去一年半载,有的再也不回头。可慢慢的,异乡追梦的兴奋劲儿逐渐散去,生活的负荷和现实的残酷使人喘息不得,疲惫不堪,于是又开始留恋往昔。
所以这也是一个集体患乡愁的时代。吃惯了便利店超市的速食快餐,喝腻了啤酒冷饮,一个人坐在食堂冰冷的板凳上咀嚼大锅出炉的饭食,忽然想起妈妈亲手做的包子馒头,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可是别怕,旧的回翻页,新的会到来,而最后一切都会重新回到原点。宋没用一生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可是生活的重担不允许她花费太多时间去怀念。她要拼命向前跑才能不被生活击败。生活也不允许宋没用花费太多时间去矫情,只有养家糊口最实在。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也没有时间去矫情。前几天去北京找一位朋友聊到一些感情上的困惑,朋友说了一句话发人深省,“这些都是小事,能活下来才是本事。”所以没用很少掉眼泪。不是过得容易,是太多不容易。不回头,不是说过去犯的过失统统丢掉,过去栽种的树苗统统连根拔起,而是一种苦难面前向死而生的态度,是哪怕一败涂地也能从零开始的勇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宋没用一生没有指望任何人。她的生活和她的名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喜欢《好人宋没用》这本书,因为它把平凡刻画的太真实。没用也好,打工仔也好,北漂也好,“能活下来就是本事”。扭转时空,宋没用走进21世纪,就成了我们。到那时,她或许会掏出从废物堆捡到的山寨版苹果手机,连上4G网,登录微信,在朋友圈吐槽一句: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该文于2017-11-22发表于《天津日报》,原文链接: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7-11/22/content_15_1.ht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