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轰
老早知道第二年可以开始刷国际会议,但去哪完全是几年前就定好的——会议地点常年在各国间轮换,作为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然后想着能怎么挤出一点时间在周边看看。于是日本就这么成了目的地。本来还想着帮友邻刷点啥,结果大家一合计,发现从我开始挨个要去尼轰玩耍....

因为常年(并不)看动画片以及刷日台视频,尼轰一直是一个略让人好奇的地方。规划的时候特地在会议日程后面加了一个周末,去之前还列了要买的宅物。因为语言不通还特地存了个翻译APP,但落地后很急着赶火车,一路没空仔细研究,都在不停问人和看路牌,这时候就很明显地觉得偶尔可见的中文加上附带的英文基本没让我产生多少真正的语言障碍。

等到了目的地,在街上走,去逛寺院和店铺,去超市买东西或者餐馆吃饭,总觉得像是到了一个方言不通的国内城市。而且整体环境对游客友好,很多东西都有英文标示,于是靠着指指点点和零星几句英文,一路观光完全不成问题。我这东亚面孔往人群里一钻,不开口别人根本不知道是不是外国人。

这次去逛的几个“景点”可以看到好多汉字书法,亭台楼阁塔和庭院也和国内的有很多相似点。不过从普通建筑来看,还是显得更狭小精致,脑子都动在如何把不大的空间全部利用到上面。平常人和人打交道也常有互相退让,红绿灯更是按部就班(虽然还是有赶时间抢着走的人),交通时刻规整,其实还是很适合日常生活的。

安静又整齐的街道一隅。

植物动物也跟国内十分相似。河边的石块上,鹡鸰会落在上面找吃的;园艺花圃里开着一片片红花石蒜(曼珠沙华这个传说目测原产地就是尼轰...);树下躺着的知了壳,放生池里的龟,还有绿化带里载种的银杏,都特别熟悉亲切。

食物更不用说了。面、饭、饺子,桌上的调料、面汤里的葱花,夜市和餐馆云集的街道.....

吃吃吃是免不了的。


开会是个打鸡血的事情。本来单纯进行社交并不让人激动,但一群努力研究类似东西的(爱好者?)人碰了头,还是挺容易打开话匣子的。谁谁认识谁,某某哪年去哪里采集,又曾经去哪里开会,A和B原来曾经合作过....等等事特别容易变成谈资(八卦),然后聊着聊着就转移到各人目前的研究兴趣上面,“哎我做这个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很可能背后就是一篇paper,也会是未来合作的基础。从这个方面来看,会议作为信息集散中心还是相当重要的(我就静静地看着老板抓新人入坑)。

逛街也是个打鸡血的事情。由于将买买买列为要做的事(一般旅行几乎不会这样),于是逛起街来理直气壮,周末从吃完早饭到吃完晚饭,一直在各条商业街、集市和旅游景点间穿梭。最后除了一样之外,清单里的东西竟然都买到了,也算值得庆贺(满眼日文确实是个考验)。

不过还是有遗憾的,有博物馆没去成,有特别近的寺院一直没找到机会去,也有展出和景点不顺路只能放弃。好在尼轰总算是个挺近的国家,而且还有很多其他城市,以后总有机会弥补。

© 本文版权归 caterpilla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