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北方生活差异

每年一到中秋,网上总会掀起一轮关于甜月饼还是咸月饼的激战,同样的言论也适用于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前段时间还有关于南北方买菜的习惯等等……
借着中秋的节日氛围,我今天也想聊聊关于我眼中的南北方差异。
作为一个在南方生活过的北方人,我想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的家乡在大西北,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大西北给他们的印象就是没有水,骑骆驼上学(这不是笑话,我刚到南方的时候,真有人这么问我)风沙很大,很穷(这个我承认)。西北人以面食为主,口味以酸辣为主,兰州拉面,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还有各种面条都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在我年纪很小,还没有去过那么多地方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和我们是一样的生活习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北方,是大二的寒假和朋友去了苏州,在苏州总共待了五十多天,那也是人生第一次来到了和从小的生活环境完全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环境,露天的阳台,永远湿漉漉的空气,一个月也干不了的袜子,还有接近零度的气温却没有暖气,那也是第一次懂得了南方不冷这句话是错误的。面条永远是挂面,就在我过了半个月早上稀饭,中午米饭,晚上继续稀饭的日子后,终于有一天彻底奔溃了,在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瓶老干妈,从此过上了老干妈夹白馒头的生活。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真正称得上小桥流水人家,整个城市的感觉都是适宜居住。五十多天的勤工俭学结束之后,我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火车驶离苏州,在西安下车的那一瞬间,唯一的感觉就是土,空气中都是土,风沙就那样拍在我的脸上,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南方人的皮肤那么好了。
第二次去南方,是大学毕业为了找工作,一个人去了广州,这一次离家更远,而生活差异也更大。我是七月底到的广州,正好赶上了广州的梅雨季节,白天出去面试找工作,没有任何征兆就被大雨困在了路上,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年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雨,不到半小时雨水就没过了脚腕,低洼处出租车都不敢行驶。生活方面最让我觉得不方便的就是广州人不吃醋,而对于我这样没有醋就吃不了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要疯了,我只能去超市里买那种三块钱一瓶的醋,那个时候对我来说最好的伙食就是去超市买那种散装的方便面,然后煮熟之后拌上老干妈,盐和醋,就是我一天里最奢侈的生活了,我吃不惯广州的肠粉为什么要配一勺子酱油,粥为什么要加葱花和酱油,凉粉为什么是甜的,月饼为什么是馅的,粽子为什么是肉馅的,过年为什么不吃饺子,麻辣烫为什么没有辣椒……我吃不惯的东西真的好多好多!然而在我待了好几个月之后的突然的某一天,很多事情好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咸的粥好像也没那么难喝了,甜的凉粉好像也挺好吃的,月饼里咸咸的蛋黄好像也变得美味了,就这样我开始试着去习惯他们的生活,我爱上了路边摊的炒河粉,各种美味的糖水,各种滋补的炖汤,还有什么奶黄包,香芋包,叉烧包。去吃了一次正宗的广式早茶,也懂得了广东人会养生,会生活远非我们大西北能比。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每年的三四月,被两广地区的人们称为“回南天”,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也开始回升,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墙壁上,楼道里,柜子里,桌面上到处都湿湿的,我至今都记得某一天早晨去上班,楼道里湿湿的,我当时还给办公室的人说,我们的保洁阿姨好勤快啊,这么早就来拖地了,结果被嘲笑了好久。那种景象真的是生活在北方的人完全想象不到的,早上吃完饭,第二天再吃的时候筷子上全是绿毛,到处都是发霉的气息。冬天能冻死,想着去买个电热毯插上,还能稍微好点,结果跑遍了门口所有的商店超市,老板居然连电热毯是什么都没听过,认认真真的解释了半天,才说那估计要去沃尔玛才能买到了。
我在广州待了整整一年,四季变化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到最后适应,习惯,慢慢的爱上了这个城市。我想说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这是由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所决定的,我们不可能改变它,就要去学会适应它。不管月饼究竟是甜的还是咸的,只要自己喜欢吃就好,东南西北中,各有各的口味,也正是这些截然不同的口味才构成了我们祖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我们爱我们的祖国,这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趁着年轻,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这样才能见更多的人,吃更多不同的美食,才会懂得这个世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否则偏安一隅,你会以为你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