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同志”
以前,在电影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身居敌后的两人终于对上暗号辨明身份,或者在敌占区坚持斗争的老百姓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队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声“同志”,热泪满眶,让观众也会感觉一股暖流遍及全身。
战争年代里,“同志”之声如春风贯耳。《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战士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这个情节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那个时候,小红军称首长“老同志”也是那么亲切,那么贴切。而正是有了“同志”一样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红军才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与人见面打招呼都是以“同志”相称,相互熟识的朋友之间、工作场合、党内民主生活中,大家都可以互称“同志”;问路找警察,去商店买东西叫营业员也都是叫“同志”。那一声亲切的“同志”,直叫得人心里暖烘烘、热乎乎,叫出的是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战友之情;“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雷锋同志的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几代人。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建议:一律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
曾几何时,“同志”在人们的视野里悄悄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老板”、“兄弟”、“先生”、“小姐”、“帅哥”、“美女”……;社会上,老总经理满天飞;官场上,无论上下级、还是同事、群众之间,几乎清一色的称呼职务,姓王的厅长叫王厅,姓李的院长叫李院,姓安的处长叫安处,姓马的局长叫马局,甚至明明是个副职,也故意要把副字去掉;有些领导还喜欢别人把自己叫大一些,明明的是科室,偏偏要叫某某处,一个地方办公室,硬是要改成办公厅;更是有人称呼领导为“老板”、“老大”,江湖气十足。就是在党的会议上,称“同志”的也不多见,尤其下级称呼上级,不称呼职务就好像有不尊重之嫌,怕领导听了不舒服,甚至会怪罪。
近些年,“同志”的称呼忽然又热乎了起来,但此“同志”非彼“同志”。在一些靠猎奇为噱头吸引眼球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同志”竟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代名词——同性恋。尽管我们不应该歧视同性恋者,但也不能对 “同志”一词如此胡乱冒用,甚至曲解词意。
“同志”一词原指志同道合的人。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孙中山在1918年曾发表过《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并在《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叶落知秋,语出见性。称谓问题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是思想作风的折射,也是人际关系在语言上的表现。称呼官职化,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和等级观念,当下级的升迁荣辱都依托在上级身上,必定对上级唯唯诺诺不分黑白,又谈何监督提醒;况且唯上者必欺下,又谈何为人民服务?对上称“老大”,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和自觉不自觉地宗派意识,同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不是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何况不正常称呼的背后,便是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样浓重的宗派色彩和官本位色彩背景下,称谓体现的就是社会不平等性。鲁迅先生就曾用含泪的笔写下了少年时的同伴闰土再见他时,终于恭敬起来,抖抖索索地叫了声“老爷”。这一声“老爷”使鲁迅“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他分明地感觉到:“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叫声“同志”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人的“心结”。怕得罪领导,怕成为“另类”,或借称兄道弟之机拉近乎、套感情。鉴于此,要让“同志”的称谓回归,关键还是在于领导干部自身的态度,带头互称“同志”,呼唤好作风的回归。
闰土换到今天,再见着鲁迅时,会亲切地叫一声“同志”吗?
战争年代里,“同志”之声如春风贯耳。《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战士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这个情节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那个时候,小红军称首长“老同志”也是那么亲切,那么贴切。而正是有了“同志”一样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红军才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与人见面打招呼都是以“同志”相称,相互熟识的朋友之间、工作场合、党内民主生活中,大家都可以互称“同志”;问路找警察,去商店买东西叫营业员也都是叫“同志”。那一声亲切的“同志”,直叫得人心里暖烘烘、热乎乎,叫出的是为了同一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战友之情;“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雷锋同志的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几代人。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建议:一律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
曾几何时,“同志”在人们的视野里悄悄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老板”、“兄弟”、“先生”、“小姐”、“帅哥”、“美女”……;社会上,老总经理满天飞;官场上,无论上下级、还是同事、群众之间,几乎清一色的称呼职务,姓王的厅长叫王厅,姓李的院长叫李院,姓安的处长叫安处,姓马的局长叫马局,甚至明明是个副职,也故意要把副字去掉;有些领导还喜欢别人把自己叫大一些,明明的是科室,偏偏要叫某某处,一个地方办公室,硬是要改成办公厅;更是有人称呼领导为“老板”、“老大”,江湖气十足。就是在党的会议上,称“同志”的也不多见,尤其下级称呼上级,不称呼职务就好像有不尊重之嫌,怕领导听了不舒服,甚至会怪罪。
近些年,“同志”的称呼忽然又热乎了起来,但此“同志”非彼“同志”。在一些靠猎奇为噱头吸引眼球的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同志”竟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代名词——同性恋。尽管我们不应该歧视同性恋者,但也不能对 “同志”一词如此胡乱冒用,甚至曲解词意。
“同志”一词原指志同道合的人。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孙中山在1918年曾发表过《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并在《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叶落知秋,语出见性。称谓问题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是思想作风的折射,也是人际关系在语言上的表现。称呼官职化,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和等级观念,当下级的升迁荣辱都依托在上级身上,必定对上级唯唯诺诺不分黑白,又谈何监督提醒;况且唯上者必欺下,又谈何为人民服务?对上称“老大”,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和自觉不自觉地宗派意识,同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不是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何况不正常称呼的背后,便是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样浓重的宗派色彩和官本位色彩背景下,称谓体现的就是社会不平等性。鲁迅先生就曾用含泪的笔写下了少年时的同伴闰土再见他时,终于恭敬起来,抖抖索索地叫了声“老爷”。这一声“老爷”使鲁迅“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他分明地感觉到:“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叫声“同志”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人的“心结”。怕得罪领导,怕成为“另类”,或借称兄道弟之机拉近乎、套感情。鉴于此,要让“同志”的称谓回归,关键还是在于领导干部自身的态度,带头互称“同志”,呼唤好作风的回归。
闰土换到今天,再见着鲁迅时,会亲切地叫一声“同志”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