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陌生人》的笔记
![]() |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疾患,许多做法不是患者本人的意愿,而是一种疾患表现。
我自身在阅读这本书时,屡屡觉得自己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因为我幼时也有被抛弃的体验,时至今日仍能想起,且因性格缘故也多有离群索居的生活体验。但是,后来我又推翻了这种看法,因为边缘性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模块,我们都会存在。因此我坚持阅读完毕,旨在了解这种行为,保持清醒的认识,活得更舒适愉快,也希望有更深体验的人,能自我纾解,获得美好人生。
------------------------------------------------------------------------------------------------------------------------------------
从成年开始,在不同的情况下,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感情上的不稳定和明显的冲动行为呈现普遍性。
*为避免遭到真正的或想象的遗弃而疯狂地努力。
*紧张且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对他人的过度理想化和过度贬低之间反复。
*缺乏持续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形象和自我感觉不稳定。
*省略两条
*由于显著的情感反应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如强烈的阵发性烦躁不安、易怒或焦虑。常常持续数小时,但很少超过几天。
*长期感觉空虚。
*不恰当的愤怒或无法控制的发怒,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反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短暂的、与心理压力应激有关的妄想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些表现,只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集中一些,强烈明显一点。
当身边的边缘型人情绪低落或发怒时,这可能在提醒我们,有什么事引发了他们的恐惧。
边缘型人把自己投射到你身上,指责你怀有实际上他们自己才有的感觉和想法。当你多次被投射和指责时,你可能会把边缘型人的指责当真,甚至开始表现出他们所指责的那些行为,以使他们的指控成为事实,投射认同。
------------------------------------------------------------------------------------------------------------------------------------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与你的世界有天壤之别:
*他们会为了使自己的感受合理化而无意识地歪曲事实;
*他们会用强烈的防御机制来处理使他们痛苦的感觉;
*他们可能一下子觉得被抛弃,一下子又觉得被吞噬,浴室出现180度的大转弯;
*他们透过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只是他们有能力用更慎重的成人的方式影响世界。
边缘型人的孩子气带了非常成人化的效果。
受到情感勒索的人,会对某些话题特别警觉,不再与人分享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比方做过的尴尬事、恐惧或不安全的感觉、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任何足以显示他们在逐渐发生改变的事情:当我们与别人相处时,如果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剩下的只有肤浅琐碎的对话、让人不安的沉默和时时存在的压力。
------------------------------------------------------------------------------------------------------------------------------------
重新掌握个人生活的技能
*照顾自己。获取支持,寻找团体,摆脱爱的束缚,调整情绪,提高自尊与注意力,增加欢笑和改善健康。
*发现带给你感觉的根源。拥有自己的选择,不以救世主的心理帮助他人,处理恐惧、责任感和罪恶感。
*倾听式沟通。
*设立爱的边界。边界事件,“海绵式索取”和“镜像反映”,准备讨论,坚持改变以及描述、表达、坚持、强化。
*强化正确的行为。
哭泣、指出对方的错误,讲道理,推断,乞求,辩解等方法对促使边缘型人寻求治疗常常适得其反。大多时候,这些会导致对方反控——你才是那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我!
边缘型人需要他们的亲朋好友保持稳定、明确的态度,既不排斥也不压抑他们。他们需要你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不越俎代庖,想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照顾好你自己。
我们不再固执地以为别人做出不当行为是我们的责任,而是开始去过更快乐、更有序的生活,保障自己的权利,让自己活得有尊严。
请记住“三不”和“三要”
*不是我造成的
*不是我能控制的
*不是我能治愈的
*要停止找他们麻烦
*要避免成为他们的主人
*要过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与边缘型人的关系完全是负面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看这本书,大可以一走了之,所以这段感情中,一定有什么能满足你的需要。
当具有破坏性的确定开始发威时,你告诉自己,他的优点终会压倒缺点,因而才能撑下去。好吧,事情可能如此,也可能不会。亲友并不是受虐狂,只是乐观,而这份乐观精神到头来未必会有回报。要自己正视现实,放弃一段几乎称得上是美好的感情,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理解间歇性强化,某种行为一旦是间歇性强化的,当把奖赏拿走后,消退它要花很长的时间。间歇性强化具有两面性,当边缘型人心情好时,你得到鼓励,但无法预测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只知道可能不会太久;当你偶尔顺应了他们的行动,配合了他们的要求时,他们自己也会得到鼓励。
------------------------------------------------------------------------------------------------------------------------------------
患者亲友行为的解释:
*精神虐待。控制、恐吓、惩罚和疏离行为都可能导致缺乏动机、混乱和决策能力退化。
*惧怕感。来源于对实际冲突和未知事物的害怕。
*责任感。
*内疚感。
*低自尊。低自尊的人时常设法缓解因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产生的羞耻感,“善良”就是牺牲他们自己和想要的生活来弥补缺陷的方式。
*救助的需要。救助者从美好的愿望出发——他们想提供帮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持太平,避免冲突,甚至将别人的错误大包大揽下来。最后把自己搞得被动、愤怒而沮丧。
------------------------------------------------------------------------------------------------------------------------------------
应该拥有的权利:
*得到应有的尊重;
*身心需要得到满足;
*付出能得到别人的感谢,不会被看成是理所当然;
*有效地与伴侣沟通;
*隐私权得到尊重;
*不必时时反抗他人的控制;
*对自己及拥有的感情感觉良好;
*彼此信赖、认可和支持;
*在一段感情中,自己得到了成长;
*保持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是否要维持一段感情由自己做主。
健全的情感界限,好像柔软的塑料片,有一些弹性,即使折弯也不会断。不过,你的界限太有弹性,就可能发生越界的情形——光顾着接受别人的感受和责任,而忘了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界限太没有弹性,别人会觉得你冷漠,因为没有弹性的界限会变成防御工事,不仅仅挡住了别人,也阻挡了你自己的感觉。你不大可能感觉到悲伤、愤怒或其他负面情绪,有时可能也捕捉不到快乐等正面情绪。你会觉得无法将别人与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
应对导火索;认识到自己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你无法取悦每一个人,尤其是无法取悦一个把自己的不快乐投射到你身上的人。别再把安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视为自己的责任,开始为自己负责吧。
当人们没有健全的界限时,就要采取防御手段,这会损伤亲密关系。常见的防御手段有控制、退缩、指责、合理化、理性化、咒骂、完美主义、两极化思考、威胁、强词夺理、过度关心他人。“这些方式能轻易地逃避真正的感受和沟通。健康的方法就是说出你真正的感受。”——我没做好,控制、退缩、合理化、理性化、过度关心他人;而没有真正说出内心的感受,一段时间内,感觉沟通是没有结果的。所以选择了逃避。只到双方都在逃避;我说这些并非指责对方是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而是书中所读,可以尝试去更多的理解双方关系,理解亲密关系,拥抱更美好的自己和美满人生。
人在情感关系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得到对方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和祝福。
*得到对方的聆听,并获得对方的尊重与回应。
*即使有不同意见,但仍可以保留个人的见解。
*确实感觉自己得到认可。
*不承受过度的指控、怪罪、批评和责难。
*不受精神和身体的虐待。
妨碍倾听的因素:
*一心一意只想着自己的观点;
*分心想别的事情;
*认为自己早已知道对方要说的内容;
*曲解对方的话,以使其符合自己的期望。
我一直尝试着倾听对方。这是我在后期沟通中,最大的收获。
一般来说,以“我”开头的句子不太容易让人产生防御心里,从而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述式沟通,重述他们的感受和讲话的重点,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关注,但这并不表示你得附和他们的观点。只是说明你很重视他们的感受。慎用解释。请注意,不要解释对方的话,这样很容易让对方产生愤怒情绪和防御心理。
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沟通的技巧:
*将重点集中在你传递的信息上。
*简明扼要。
*恰当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
*提出问题。
*注意语调和非语言信息。
------------------------------------------------------------------------------------------------------------------------------------
不要一头栽进边缘型人不合情理的要求和责难当中,不要像海绵一样轻易地吸收别人的痛苦:
*不管对方说什么,都要维持自己对现实的感受。
*把痛苦反射回边缘型人。
*要有信心,相信边缘型人最终能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感受。
*表现出你对边缘性人的支持。
*有一点要明确,唯有边缘型人才能控制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用行动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有些行为你能接受,有些则不能。
*清楚地表达这些界限,保持行为前后一致。
------------------------------------------------------------------------------------------------------------------------------------
反射边缘型人格障碍:
*记住世界有灰色地带。别说“一切”或“永远不会”,不要以为每件事都是“不这样便那样”。
*区分你自己的感受和边缘型人的感受。
*在对话时,确认自己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你的感受和边缘型人的感受都需要获得认可。
*把握时机。等对方冷静下来再谈。
*在意自己的心情。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感受。
------------------------------------------------------------------------------------------------------------------------------------
小孩健康成长的6个要素:支持、尊重和接纳、表达、无条件的爱、前后一致、安全感。
一个人要敏锐而不是漠不关心,坚持而不是盛气凌人。
------------------------------------------------------------------------------------------------------------------------------------
悲哀如何变成愤怒的解释:
不论失去的是爱人、孩子、家人或宝贵的希望和梦想,失落感都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悲伤以及孤独。有些人很难接受这些情绪和感受,转而用愤怒来封闭心中的悲哀,用没完没了的纷争来折磨旁人,借此来防止无法避免的分离。争吵是保持联系的方式(虽然是负面的),在争吵的过程中,这些人心中甚至抱有和解的幻想。有过严重失落体验的人(比如父母去世、离婚等),也可能会对先前没有化解的创伤做出反应。
离婚和感情破裂引发被抛弃感,进而引发挫败、惭愧、耻辱等情绪。这种夸张的失败感会促使患者通过证明对方的无能与不负责任来设法推卸自己的一切过错。“这些人靠驱除所有的挫败感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因此他们摆出一副自以为是、愤愤不平、高人一等的模样,指控伴侣在心理上和道德上不如自己。”“当伴侣收拾婚姻的残页时,患者却在重新书写历史,认为对方一开始就在处心积虑地迫害他们。”
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所爱的人会做出伤害他们的事。如果你没有保护自己是因为仍爱着身边的边缘型人,或是基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请务必明白,他们不一定有同样的感觉。分裂机制使他们记不得自己以前对你的好感,也无法把你看成个性有好有坏的完整个体。在他们眼中,你可能是邪恶的怪物,活该受到处罚。
------------------------------------------------------------------------------------------------------------------------------------
* 我想从这段感情中得到什么?我需要从这段感情中得到什么?
* 互相关爱的感觉,互相珍惜的感觉,彼此理解,分享乐趣,拓宽生活的维度,做一个人没动力,两个人一起才有意义的事情。结婚,性生活。
* 与对方在一起,我能坦白自己的感受吗?
* 不能
* 保持这段感情会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威胁吗?
* 失眠和惊醒如果算的话。
* 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 未婚未育。
* 对我的自尊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自我认可降低,灰心失望,自尊剥落。
* 我爱自己是否和爱对方一样多?
* 爱对方多,爱自己少。
* 只有对方想改变时他们才可能改变,我是否已接受事实?如果情况迟迟没有改变,我能不能接受?
* 我没有接受事实,迟迟不变,无法接受。
* 我需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
* 结束异地。
* 我认为我有快乐的权利吗?
* 当然有。
* 我会不会认为只有在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 是的。
* 我什么时候最满足:和对方在一起时?独处时?还是和其他人在一起时?
* 和对方在一起时。
* 我有没有精力和毅力去面对那些对我的决定不满的家人或其他人?
* 有。
* 我是自己做出决定,还是按照别人的期望做出决定?
* 两难徘徊,看情况。大部分是按自己做出决定,易受别人影响。
* 是否涉及某些法律问题?
* 没有。
* 如果有朋友跟我遭遇相同,我会提出什么忠告?
* 考虑分开。做朋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