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旧时光!
《你好!旧时光》
——写给我第一台胶片相机的碎碎念

其实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一台Seagull。相机背后的那个人是我爸,他把相机用作记录,我爸和Seagull造就的艺术承包了我整个童年有意思的影像。
我爸说,有一次去鼓浪屿玩的时候,相机的快门坏了,他就找了一家店现场修。日后听说修理用的材料是假的,据说是当时江湖上特别流行的小伎俩,之后他就非常生气地找了店家去理论。
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快门又坏了。
“为什么不去修啊?”
“因为已经没地方修了。”
其实这是将近十年前,我问过我爸的问题。
曾几何时,这些银黑银的三明治夹层还是那么流行。
家里还有几卷没有洗出来的胶卷,小时候我会把它们拆开来玩,然后发现影像都是反色的,然后整卷过曝变成了废片(这里有一个熊孩子请不要轻易模仿)
因为胶卷的成本和保存、冲扫的费用,让数码相机占据了极大的市场,然后在初中的时候,我有了第一台单反,佳能600d,一直用到现在。
还要继续用入门级吗?我开始生出疑问。
“其实无所谓相机的档次,用好现有的器材才是重要的。”
残画幅的档次会不会限制棚拍的效果?我开始怀疑。
“其实器材是其次,重要的是想法”
也许这些回答在别人看来不是特别的正确,
但是,是这些声音给了我答案和方向。
再来就是大学后,
在图虫上看到了很多胶片摄影,瞬间被照片丰富的色彩给迷住,
我试过用lr和vsco模仿胶片的效果,
可是除了颗粒以外,我发现我模仿不出它的色调。
然后开始有想法,要入一个胶片相机。
仍然在产胶片机的徕卡贵到飞起,
而二手当中,奥林巴斯的om-1,
无论是镜头的锐度还是它的颜值,都瞬间征服了我。
开始攒钱买机器。
当时很担心,二手机没有说明书,
又担心网上的教程不明确,在攒钱的过程中也犹豫了很久。
但是又是那么巧,
暑假里和墨林聊天,
聊到胶片,
她说她有一台相机,
里面还有半卷黑白卷没有用完,
可以借我用。
所以借用Hiphopman 的话说就是,
“是胶片相机找我,不是我找胶片相机。”
然后我们一起在艺术西区拍照,
是她第一次教了我胶片相机的使用方法。
全金属,全机械的结构让我瞬间就爱上了它。
过片的咔嚓声段落分明的弹簧让我感受到胶片在我手中划过,
下一张未曾感受到光明的胶片等带着这个世界。
镜头光圈,快门速度也完完全全是由弹簧齿轮带动。
当我按下第一张胶卷的快门,
我抑制不住我的开心,
然后墨林也朝我会心一笑,
和我说:“机械感很爽吧?”
其实不单单是机械感特别有感觉,
每一张拍完,想见不能见,只能等到一卷都拍完,
甚至两卷三卷,积累起来一起洗出来之后,才能看到。
墨林说,她把这卷胶卷带去他们在加拿大的,有北美最大暗房的学校,
自己洗出来之后,再给我看。
很神奇的是,
我甚至能记得我每一次按下快门所取景的瞬间,
它们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然后我感觉到,其实拍照是自己的事啊,
洗不洗出来,被不被人看到,其实不那么重要。
这种期待感,不是煎熬的等待,真的很棒。
就是一种情怀吧,
从今年暑假前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攒钱到前几天下单然后今天终于收到了,
我的胶片相机,我的om-1!
为了它,我接了人生中第一次商拍,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拍摄和后期持续了很长时间,
过程很辛苦,又为了它的零头暑假拼命画画攒钱,
现在觉得每一个修图或是画画 一坐就是一整天的日子都很值得!

其实拿到工资,钱攒够了之后我又有所犹豫,
要不要把这些钱拿来买心仪已久的衣服和包?……
Ps的老师在上课突然提到,
国产版的变形金刚开头,
为了拍这短短几分钟的开头,
制片人把一台国产卡车拆成了一个个零件,
让国美雕塑系的同学组装、制作。
虽然最后烂尾,
但是在浮躁、盲目追求效率的当下,
这种情怀值得尊敬。
然后我下单了。
你好啊,旧时光!
期待我的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