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
公众号:树袋熊在成长
1988年1月,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与男友同居,留下长子(14岁)、次子及三名分別七岁、三岁及两岁的女儿在家。五名孩子无戶籍,亦沒有上学。其后两岁的幼女因偷吃长子损友的杯面而被他毒打致死,当中长子亦有踢伤妹妹,之后长子和朋友把尸体埋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同年7月邻居发现该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揭发事件,两名女儿严重营养不良,更发現病死的次子的尸体。
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巧合。我一向对年幼的哺乳动物深存喜爱,所以遥控器定格到这个电影海报的时候,极自然地点了进去。
我感激那个月新冲了天猫会员,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存侥幸。因为看完第一遍马上又看了一遍,即使如此,仍然责备自己很多细节没看仔细。
是枝裕和身兼导演编剧制作剪辑,拍摄历时一年半。整个电影的叙事风格很像纪录片。如果说是枝裕和的镜头下人的感情压抑的不动声色,那么在知道1988年的东京西巢鸭的真实事件后,我的印象完全改观。
电影一开始笔触极淡的显示明和纱希带着一只红色行李箱在地铁上的场景。我甚至在第一遍看时完全忽略了这个与结尾呼应的开头,悠然自得的喝着茶。
所以镜头转向温馨的搬家场景时,以为电影这才开始。
你看,导演根本不刻意留任何悬念,平平淡淡的开始,甚至于努力表现人性温暖的一面。然而当弟弟妹妹从行李箱中爬出来,一家人在饭桌上约法三章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家庭。
他们的母亲惠子相继未婚先育,生下四个孩子。明作为长子可以随母亲曝光在大众目光之中,但不能上学。另外的长女京子、次子茂和最小的,也是剧中我最喜欢的小女儿小雪,像几个隐藏在黑暗中的孩子,不能离开房间,不能发出让邻居听到的声音,当然也不能上学。
甚至,除了京子需要帮助母亲洗衣服,可以奢侈的在阳台上使用洗衣机,其他人连迈进阳台的权利都没有。
但这样小心翼翼的生活,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我仍觉得温暖,因为毕竟还有希望。毕竟,在晚间的餐桌上,还有欢声笑语。
即使母亲惠子抛弃他们的时候,我都抱着”她会回来”的侥幸。但事实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脸,她不会回来了。停水停电的公寓,臭味熏天,几个被遗弃的孤儿在镜头下安静的生活着,电影给了人希望,又一点一点的把希望磨灭。
当小雪从凳子上摔下来,血液沿着地板蜿蜒,希望被彻底打碎。
眼神明亮,笑起来两个酒窝的小雪,安静美好。生日的愿望是穿上会吱呀吱呀响的可爱拖鞋,跟着哥哥明去火车站等母亲。因为是她的生日,母亲应该会回来吧。
连房东看到这个小女孩都问明,是谁家的孩子,好卡哇伊。
就这样一个谁见都得心生怜爱的小女孩,死后被装进红色的行李箱,葬在每天可以看到飞机的地方。
整个电影残酷的地方在于,不煽情。
没有忧伤的背景乐,没有自怨自艾的抱怨。
甚至明的迷失,短暂的自私,都能被一笔带过原谅,因为毕竟他才13岁。
我出生在1989年末,自觉自己的父母完全算不上称职。也听闻过各种震惊的新闻报道。
但《无人知晓》仍让人震惊而又难过。情绪的一再压抑和累积,让我不得思考任何生物原本再自然不过的繁衍。
文明的延续和进步,使人有了道德和感情。
但文明和道德,法律和情感,不同的群体界限不同,不同的个体天生的“自觉性”不同。我们觉得不可能的“卖子”事件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你所谴责的那群人甚至都不会上网看你的谴责。就像这部电影,中国的导演不见得拍不出,因为各种原因只是我们没看到。
可即使拍出来,能看到的也是部分,而这部分我想做出这种有违道德的概率偏偏很低。
最后说一句,这是一部好电影。
1988年1月,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与男友同居,留下长子(14岁)、次子及三名分別七岁、三岁及两岁的女儿在家。五名孩子无戶籍,亦沒有上学。其后两岁的幼女因偷吃长子损友的杯面而被他毒打致死,当中长子亦有踢伤妹妹,之后长子和朋友把尸体埋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同年7月邻居发现该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揭发事件,两名女儿严重营养不良,更发現病死的次子的尸体。
看这部电影,实在是巧合。我一向对年幼的哺乳动物深存喜爱,所以遥控器定格到这个电影海报的时候,极自然地点了进去。
我感激那个月新冲了天猫会员,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存侥幸。因为看完第一遍马上又看了一遍,即使如此,仍然责备自己很多细节没看仔细。
是枝裕和身兼导演编剧制作剪辑,拍摄历时一年半。整个电影的叙事风格很像纪录片。如果说是枝裕和的镜头下人的感情压抑的不动声色,那么在知道1988年的东京西巢鸭的真实事件后,我的印象完全改观。
电影一开始笔触极淡的显示明和纱希带着一只红色行李箱在地铁上的场景。我甚至在第一遍看时完全忽略了这个与结尾呼应的开头,悠然自得的喝着茶。
所以镜头转向温馨的搬家场景时,以为电影这才开始。
你看,导演根本不刻意留任何悬念,平平淡淡的开始,甚至于努力表现人性温暖的一面。然而当弟弟妹妹从行李箱中爬出来,一家人在饭桌上约法三章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畸形的家庭。
他们的母亲惠子相继未婚先育,生下四个孩子。明作为长子可以随母亲曝光在大众目光之中,但不能上学。另外的长女京子、次子茂和最小的,也是剧中我最喜欢的小女儿小雪,像几个隐藏在黑暗中的孩子,不能离开房间,不能发出让邻居听到的声音,当然也不能上学。
甚至,除了京子需要帮助母亲洗衣服,可以奢侈的在阳台上使用洗衣机,其他人连迈进阳台的权利都没有。
但这样小心翼翼的生活,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我仍觉得温暖,因为毕竟还有希望。毕竟,在晚间的餐桌上,还有欢声笑语。
即使母亲惠子抛弃他们的时候,我都抱着”她会回来”的侥幸。但事实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脸,她不会回来了。停水停电的公寓,臭味熏天,几个被遗弃的孤儿在镜头下安静的生活着,电影给了人希望,又一点一点的把希望磨灭。
当小雪从凳子上摔下来,血液沿着地板蜿蜒,希望被彻底打碎。
眼神明亮,笑起来两个酒窝的小雪,安静美好。生日的愿望是穿上会吱呀吱呀响的可爱拖鞋,跟着哥哥明去火车站等母亲。因为是她的生日,母亲应该会回来吧。
连房东看到这个小女孩都问明,是谁家的孩子,好卡哇伊。
就这样一个谁见都得心生怜爱的小女孩,死后被装进红色的行李箱,葬在每天可以看到飞机的地方。
整个电影残酷的地方在于,不煽情。
没有忧伤的背景乐,没有自怨自艾的抱怨。
甚至明的迷失,短暂的自私,都能被一笔带过原谅,因为毕竟他才13岁。
我出生在1989年末,自觉自己的父母完全算不上称职。也听闻过各种震惊的新闻报道。
但《无人知晓》仍让人震惊而又难过。情绪的一再压抑和累积,让我不得思考任何生物原本再自然不过的繁衍。
文明的延续和进步,使人有了道德和感情。
但文明和道德,法律和情感,不同的群体界限不同,不同的个体天生的“自觉性”不同。我们觉得不可能的“卖子”事件隔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你所谴责的那群人甚至都不会上网看你的谴责。就像这部电影,中国的导演不见得拍不出,因为各种原因只是我们没看到。
可即使拍出来,能看到的也是部分,而这部分我想做出这种有违道德的概率偏偏很低。
最后说一句,这是一部好电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