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树节最佳导演奖:用镜头留住历史,Simon Gillard
![]() |
对于一部电影或者纪录片来说,导演对影片的成败起着最关键的因素。导演功底深,对整部作品有非常强的统筹能力,能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表现影片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对自己影片的中心主题有深刻的认识,则影片已算成功了一半。
2017年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导演奖由拍摄《Boli Bana》的比利时导演Simon Gillard获得。这部影片由导演花费四年时间在西非跟拍,于今年年初完成。跟随着影片的镜头,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古老游牧民族之一的富拉尼族人民的生活。该族是非洲第四大民族,有将近四千万人口。虽然部分人群已经放弃游牧民族传统而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但目前仍有不少的富拉尼族人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古老的宗教仪式。
![]() |
导演Simon Gillard用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拍摄《四次》电影的方式,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来纪录人文与自然之间最深沉的联系,来感受一种永恒的力量。不管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我们常常说的是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如何?却很少提到影片更为重要的本质:质感,也就是所谓的触觉体验,即我们的感受。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用一种特殊的拍摄方式,让观影者的感官体验能最大限度的和纪录片保持一致,并从中延伸,让我们联想到我们自己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只有一个小时,却非常有层次感。在影片开始,我们跟着Boli Bana的男孩们一起在大草原上放牧,看着美丽的星空,一望无际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宁静的气息。另一边,女孩们又唱又跳,她们在巫师的祝福下,将举行一种传统的成年礼,从此后,她们将从女孩变成女人。在仪式上,她们要忍受割礼之痛,因为这个民族相信,能忍耐住痛苦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在从少年向成年的变化中,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用一种超强的忍耐力经历各种痛苦,最终蜕变。在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之间,感受生命的本质。
![]() |
影片跟随着小孩的眼睛,去观察去体验这个世界。为什么要举办这样古老的宗教仪式?为什么要在脸上涂那些五彩缤纷的物质?为什么男孩要进行包皮割礼,女孩要进行身体割礼?为什么要崇拜自然?这部纪录片像舞蹈一样,充满律动感;像诗一样,充满韵律感。
影片用镜头纪录下真实的富拉尼族人的生活,纪录下他们古老的宗教仪式,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之间的关系。
![]() |
因为它的层次感以及深刻的人文情怀,《Boli Bana》不但获得了我们金树节大奖,还分别获得了巴黎现实电影节非物质遗产文化奖,葡萄牙里斯本国际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等多项国际性大奖。
通过《Boli Bana》这部纪录片,来感受自然和传统所带来的震撼,也通过纪录片,来纪录民族历史,这也许就是纪录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