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记之昆明
非常平淡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在一条道路上看到高大的罗马石柱般的大棕榈树时,才记起这是座南方城市。
很远的郊区有一块块颜色渐变的田地,看到了久违的稻草人,张着双臂戴着帽子。市区内的水道旁有白鹭飞来栖息,偶尔看到妇女背着竹篓,不禁猜想这篓子到底有多重,里面装了什么特产?
午间吃饭,因为行李笨重,就近找了一家店子。看起来像是食堂形式,都是附近的上班族来吃。当然是吃粉,要了一份豆花粉,粉的材料丰富,颜色诱人,价格也公道。可是我又不小心看到另外一碗牛肉汤粉,大片牛肉,清汤澄亮,于是下了明天来吃它的决心。席间听到其他人聊天,无非是感叹物价高,但是因为年轻,又都对自己的消费能力很有信心,此处让我感受到昆明作为大城市的生命力。有幸逛了趟菜市场,在水果摊上看到一种饱满剔透的绿色果实,问了老板这是什么果子,老板的回答好像是橄榄,我满心还是两头尖尖的橄榄果脯的影子,不愿意承认眼前这香喷喷的滚圆的果子们也是橄榄。
第二日,痛痛快快睡到九点,十点钟时我吃到了清汤牛肉粉。去饭店的路上,我抵御住了炒饵丝和大救驾的诱惑。粗粉上面铺了一层绿色的植物是薄荷,薄荷上是薄薄的大片牛肉,尝了一口汤,牛肉和牛骨的香味在口中四溢开来,微微有些酸味,不知道是不是放了咖喱或者是胡椒,我吃得有些发汗,心里想着要去斗南花市看看。

云南大学很小,最气派的是它的行政楼,据说是按照法式风格修建。甫进校门,既是阶梯,爬上去,看到了这座端庄的建筑,旁边还有人在写生。我私自觉得这样的取景并无甚特点,相当一般,可能别人也是意在练手。

其实我对西南联大不甚了解,也不是极感兴趣,之前对它的印象就是几所名校在抗战期间西迁合并,很牛,出了很多名人吧……现在故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在校外买了一包烤豆腐块,不臭的,一边吃一边走进校门,远远看到西南联大旧址的牌匾,就赶紧把豆腐都吞了,避免玷污胜地。校舍都是仿建的,黄色的小平房,有一间是茅草顶,有一间还原教室原貌,黑板课桌,我坐了一下,走上前去看了看黑板前两旁的公告牌,上面是西南联大的校歌和联大师院的院歌,哼了两句,莫名感动。
又去了联大博物馆,觉得这个才是景点的中心环节: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了解到迁校时,人员分为三路,有一路居然是步行的,他们用脚走过了内蒙等偏远地区,据说每天挑脚上磨出的泡成了习惯。那天,博物馆讲解员团体好想正在在培养新人,老人员听新人一遍遍讲解,并纠正。他们很严肃认真。
不太严肃认真的是来参观的小学生,一个小男生故意四处捣乱,吸引同行女生注意,女生在互动中有些忸怩,我仿佛看了一场爱国主义剧场版动物世界。
出了校园,溜溜哒哒来到一片比较中心的位置,吃了烤饵块,走到了闻一多故居也是其受害地,现在故居隔壁是一所幼儿园,下午时段,家长和小朋友热热闹闹,我没好意思凑过去看碑文。觉得闻老在天之灵对这个安排应该也觉得很有趣。
又走到翠华公园,园子不算小,居然还有充电的地方,我和妈妈视频聊了会儿天。在一个回廊看到中年男子在拿切碎的馒头喂锦鲤,景点的锦鲤都长了体制内的身材。另一侧则是两只黑天鹅,听到回廊那边沸反盈天,偶尔漂过来一点点馒头渣,急得团团转。
总是下雨,提不起劲来,在屋子里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心。跟人聊聊,还是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