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一生美丽,一生孤独,不得善终
支撑我看完这三十万字的大概是王安忆笔下那个颓废、衰败、繁华之后又凄凉、再成为令许多人着迷的美感经验的上海。南方城市女人的文字总是细腻到不用拧都能出水,绚烂,浮华,哀婉动人,但说到底还是啰嗦。所以我确实更喜欢男人。
看了很多书评,有人说“看完想把书撕了扔进黄浦江里。”有人说“完全是一本中年妇女对逝去年华的压抑下涌出的意淫。”“小说所有男人都软弱无能不负责任,所有女人都浪荡。”我猜同情理解书中主人公“王琦瑶”的都是有故事或者有往事,有剧情或者有旧情的风情女子。而用极端辛辣地语气批判这本书的人都是新时期自强独立伟大的现代女性。所以才会如此讨厌“王琦瑶”。
我不讨厌她,但也不喜欢。
有人觉得《长恨歌》和张爱玲的作品比起来真的很糟糕,人物形象太苍白剧情漏洞百出,故事里好多人物线索都莫名其妙半途消失。这些评论的论据确实是存在的,可是我想在文学作品的讨论中其实没有必要总是刻意地进行比较说理。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化的哲学学科但是它也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其实应该回归感性的本身。
正因了“王琦瑶”这个人物的苍白,没有棱角,不具典型性,她更鲜活更真实,书中说“人人都是王琦瑶。”确实是这样的,王琦瑶是上个世纪那个突兀的时代节点里普通的上海女人,她四十年的命运浮沉联系着这个都市的特殊风情和它的变化兴衰。这个女人在风雨中飘摇着美丽,这种美动人又凄凉,惊艳了岁月却终究心生哀伤。她一生被爱,却爱而不得,得不到爱的人,也不能被他人拥有。一生美丽,一生孤独。
水木丁说,王安忆是把女人看扁了。就凭这句话就知道这位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一定是现代独立女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待“王琦瑶”当然是“绿茶婊”“白莲花”没得说——当过政界官员的情妇,和不同的男人缠绵悱恻,绵绵不断,老了还和女儿年龄一样大的男人暧昧不清。但是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上海,那个时期不是王安忆把女人看扁了,而是那个年代的女人就是一枝风雨中飘摇的芦苇,没有依靠的女人才是可悲的,活在这样一个浮华而动荡的年代,时不时在苦涩处看见命运,就得像孱弱的虫豸一般爬行。这个时代的女人靠的是男人,是钱,而不是当代进步女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品格。可悲吗?不可悲,当一个时代的人都凭借这样的生存法则存活,这一切都变得合乎情理了。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那个年代的眼光尽量宽容的去看待这个世俗中的普通女人吧。张爱玲说“人在前半生年轻,总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女人若是生错了年代,后半生同样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钟情于繁华,最终一场空。醉心于爱情,最终也是一无所有。对于一个女人,前后都是挣扎,左右都是无路。
其实不怪书中的男人软弱无能不负责任,因为时代的流水中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即使是无疾而终的爱情其实也是那么理所当然。不是每段感情都会有一个结局,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个灵魂对等的人然后终老,也没有法律规定人到了多少岁就一定要有一个归宿。我们很有可能会因为遇不到一个适合的伴侣而孤独终老,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其实不是每一场分别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们彼此相爱,也可以从此分离。有些不告而别是迫不得已,无以言表,何必狠心逼问一个究竟呢?所以恰是小说中那些莫名其妙半途失踪的人物线索看似漏洞百出,可是细细想想,难道你的生命里没有过这样一些陪你走过一段路,却又最终下落不明的人吗?我想如果你曾经谈过一场很长的恋爱最后分开了,大概就能体会这种感觉吧。
女人的文字这样私语化的东西,隔着一个时代去阅读的,就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温度。
小说的结尾是合我心意的,我的骨子里大概是流淌着极其残忍阴暗的血脉,所以我热爱每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我不喜欢兜兜转一大圈最后回到大团圆的结尾,因为那种故事招摇撞骗,虚情假意,违背生。因为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遗憾的,我们不会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来生便不再有期待。我相信这个世界对好人是残忍的,是不公的,我们都会抱憾而终。所以当书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剧结尾,这令我满心安慰。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命运是可怕的,但它的可怕才印证了活着的存在感。
漂亮的女人总要比常人经历更多的事情,女人看女人,其实没必要这么刻薄吧。
一本不叹息就读不完的书,可是我真爱那个风情韵味的沦陷区的上海。所以,文笔浮华就浮华吧,情节啰嗦就啰嗦吧,人物苍白就苍白吧,都能忍的。
好了我要变回新生代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小可爱了。
看了很多书评,有人说“看完想把书撕了扔进黄浦江里。”有人说“完全是一本中年妇女对逝去年华的压抑下涌出的意淫。”“小说所有男人都软弱无能不负责任,所有女人都浪荡。”我猜同情理解书中主人公“王琦瑶”的都是有故事或者有往事,有剧情或者有旧情的风情女子。而用极端辛辣地语气批判这本书的人都是新时期自强独立伟大的现代女性。所以才会如此讨厌“王琦瑶”。
我不讨厌她,但也不喜欢。
有人觉得《长恨歌》和张爱玲的作品比起来真的很糟糕,人物形象太苍白剧情漏洞百出,故事里好多人物线索都莫名其妙半途消失。这些评论的论据确实是存在的,可是我想在文学作品的讨论中其实没有必要总是刻意地进行比较说理。美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化的哲学学科但是它也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其实应该回归感性的本身。
正因了“王琦瑶”这个人物的苍白,没有棱角,不具典型性,她更鲜活更真实,书中说“人人都是王琦瑶。”确实是这样的,王琦瑶是上个世纪那个突兀的时代节点里普通的上海女人,她四十年的命运浮沉联系着这个都市的特殊风情和它的变化兴衰。这个女人在风雨中飘摇着美丽,这种美动人又凄凉,惊艳了岁月却终究心生哀伤。她一生被爱,却爱而不得,得不到爱的人,也不能被他人拥有。一生美丽,一生孤独。
水木丁说,王安忆是把女人看扁了。就凭这句话就知道这位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一定是现代独立女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待“王琦瑶”当然是“绿茶婊”“白莲花”没得说——当过政界官员的情妇,和不同的男人缠绵悱恻,绵绵不断,老了还和女儿年龄一样大的男人暧昧不清。但是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上海,那个时期不是王安忆把女人看扁了,而是那个年代的女人就是一枝风雨中飘摇的芦苇,没有依靠的女人才是可悲的,活在这样一个浮华而动荡的年代,时不时在苦涩处看见命运,就得像孱弱的虫豸一般爬行。这个时代的女人靠的是男人,是钱,而不是当代进步女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品格。可悲吗?不可悲,当一个时代的人都凭借这样的生存法则存活,这一切都变得合乎情理了。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那个年代的眼光尽量宽容的去看待这个世俗中的普通女人吧。张爱玲说“人在前半生年轻,总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女人若是生错了年代,后半生同样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钟情于繁华,最终一场空。醉心于爱情,最终也是一无所有。对于一个女人,前后都是挣扎,左右都是无路。
其实不怪书中的男人软弱无能不负责任,因为时代的流水中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即使是无疾而终的爱情其实也是那么理所当然。不是每段感情都会有一个结局,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个灵魂对等的人然后终老,也没有法律规定人到了多少岁就一定要有一个归宿。我们很有可能会因为遇不到一个适合的伴侣而孤独终老,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其实不是每一场分别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们彼此相爱,也可以从此分离。有些不告而别是迫不得已,无以言表,何必狠心逼问一个究竟呢?所以恰是小说中那些莫名其妙半途失踪的人物线索看似漏洞百出,可是细细想想,难道你的生命里没有过这样一些陪你走过一段路,却又最终下落不明的人吗?我想如果你曾经谈过一场很长的恋爱最后分开了,大概就能体会这种感觉吧。
女人的文字这样私语化的东西,隔着一个时代去阅读的,就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温度。
小说的结尾是合我心意的,我的骨子里大概是流淌着极其残忍阴暗的血脉,所以我热爱每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我不喜欢兜兜转一大圈最后回到大团圆的结尾,因为那种故事招摇撞骗,虚情假意,违背生。因为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遗憾的,我们不会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来生便不再有期待。我相信这个世界对好人是残忍的,是不公的,我们都会抱憾而终。所以当书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剧结尾,这令我满心安慰。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命运是可怕的,但它的可怕才印证了活着的存在感。
漂亮的女人总要比常人经历更多的事情,女人看女人,其实没必要这么刻薄吧。
一本不叹息就读不完的书,可是我真爱那个风情韵味的沦陷区的上海。所以,文笔浮华就浮华吧,情节啰嗦就啰嗦吧,人物苍白就苍白吧,都能忍的。
好了我要变回新生代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小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