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许知远的一生
7岁之前,许知远不知道城市的概念。
乡间田野,旧房窄巷,是他全部的童年。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是他生命的底色。
23岁之前,许知远没有要当作家的概念。
他渴望严肃知识,他整天抱着书,他受李敖影响,偏执于吸收西方文化,自恋体质开始渐成。
那些年里,他是个忧伤的年轻人,追逐牛逼的使命感从脑神经渗入到骨子里,延续了他的一生。
31岁之前,许知远不鸟商业的概念。
他对商业社会始终怀疑,他希望在写作中寻找安宁和美好的东西,他每次写文章,都要引用20个以上的书名和国外知识分子名来装逼。
后来和其他人联合开了个单向街书店,也号称只卖自己想看和看过的书。那是他的黄金年代,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到死之前,许知远都不在乎和谐相处的概念。
近20年里在砸权威的赛道上,跑在前面的有两个人,一个叫韩寒,一个叫许知远。后者被同行称为砸场子专家,专业尬场二十年。
他在自己主笔的《经济观察报》年会上,不顾社长面子,嘲笑报纸再这么做下去就完蛋了。人家给他颁发中国青年领袖奖,他在典礼上说在座各位都是肤浅、愚蠢、可悲的人。他将韩寒粉丝们的狂欢,形容为《庸众的胜利》。他以自己的格格不入,保持着与大众世界的距离。
这些年里,愤怒逐渐铺陈开来,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他迷恋于属于小众的精英意识状态里。
直到,《十三邀》第二季采访马东的第一期播出,他的愤怒一夜间被大众熟知,为他带来无数的嘲笑与审判。嫌弃了大众一辈子的许知远,第一次被大众嫌弃。
节目里,许知远直言90后都是一帮没有自己成熟三观的小孩,建议和话语没有什么价值。在跟几个90后聊《奇葩说》的时候,人家话还没说完,他突然就掏出手机放夜莺的歌声,问人家听了喜不喜欢。跟马东聊的时候,突然让人拿来一本厚书,还特意强调了一下“厚”字,给马东读了一段和巴黎有关的文字,试图把马东拉到自己沉浸的那个层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观体系里,跟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语境格格不入。
他以尬场为使命,审美也要命。油头糙脸小眼睛,牛仔大叔屌丝相。隔着屏幕,心里都替他着急擦汗,嘴角抽搐。
于是节目之后,网上批判他的声音如潮水般涌现,收割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附和。
愚笨、古板、老男人、直男癌、腐朽气息、不合时宜、自持清高、孤芳自赏、萎靡不振、不修边幅、愤世嫉俗、知识分子优越感,和大众文化有仇,和精英队伍有距离,腐朽文人身上的所有毛病,似乎都一夜之间聚集到了他身上。
但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是,许知远这个人,自恋已经不是两三天,不合时宜已经十几年。不知道在《十三邀》的很多场景里,许知远其实都穿着白衬衫,人到中年却透着一股子中二少年气。
当你了解的越多,就会发现对他这个人越难定性。自媒体们用蒙太奇手法,把许知远的几个难堪的事拼起来,就塑造出一个猥琐中年男人的形象。《十三邀》的宗旨是“带着偏见出发”,而对观众来说,从一件事里去全盘定性一个人,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要了解一个人何尝容易。你看过他的书,听过他的声音,知道他的旧闻轶事,甚至和他打过交道,但你可能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人。对一些太过较真的人来说,他连他自己都不认识。你只看别人扒拉了《十三邀》第一季对谈俞飞鸿那期,许知远的姿态像个中年猥琐男,便心生定论:这个老男人,太恶心了。
会这么定论的,其实都是没有完整看完俞飞鸿那期的。对中年人来说,其实一紧张就很容易显得猥琐,尤其许知远长得并不帅气,于是他干什么都看起来不怀好意。
如果在公开访谈中问这种问题还不剪掉就算直男癌的话,那伍迪·艾伦这个面相猥琐还睡养女的老头在他们笔下都应该下地狱了吧。
总会有那么些占据灵魂高地的人,善于从细枝末节的事件和某个事件的切片中,剖析出这个人的恶劣本质,宣称自己看清了这个人的面目,这种行为叫上纲上线。
他们在嘲笑许知远的同时,其实获得的是一种安全感:看,我一点也不像这种油腻的老男人。
多年前的许知远和《十三邀》的许知远,不是同一个人。一年前的许知远,和一年后的许知远,也不是同一个人。这是常态,一个人可以保留自己身上最本真的那部分,但在时间的摧残里完全没有变化才奇怪,不是傻了就是演戏。
在diss许知远的年轻人,他们看到的只是“尬聊”。
他们看不到许知远经营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访谈节目、“单向历”,甚至拿到了千万美元融资的“微在”项目。
看不到许知远在节目里其实也带着一定的商业表演性,把他的镜头感隐藏在了他对大时代的焦虑和愤怒里。
看不到那些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其实都在“挺”许知远,因为他们看到了更深层的一面,对许知远的焦虑和怀疑都有所认同,欣赏的是许知远依然保持着对整个商业逻辑社会警惕的姿态,比如虎嗅网、新周刊、和菜头、小马宋、三表,包括节目里与他价值观相反的罗振宇和马东。
罗振宇在《十三邀》第一季里被工作人员问到:“你觉得他(许知远)是你的对手吗?”罗振宇哈哈一笑:“当然,因为我觉得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我知道他能听得懂。”
马东在《十三邀》第二季里说:“我挺喜欢许知远的,因为他是这个社会的一块色彩,他的色彩是别人没有的,所以我喜欢。”
许知远身上,有知识分子脱不掉的清高孤傲,崇尚的是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严肃精致文化,他想拉着马东这种5%里的人,一起对抗这个粗鄙化的时代。他在《十三邀》第一季对话哲学家陈嘉映的那一期,你可以看到他眼里发亮又腼腆的崇拜目光,那是他喜欢和习惯的话语场。
在他的观念里,李白梅兰芳的牛逼和周杰伦刘德华的牛逼有一个高下之分,而我们都应该去追求李白那样的牛逼,这样整个社会才会进步。就像那部电影《午夜巴黎》里的人物,几乎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认为上一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开启民智的方法,就是呼吁大家都去吸收那些严肃精致但缺乏快乐的东西。
但在马东看来,这两种牛逼其实一样,因为不管哪种牛逼,都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民智。民智永远是相对愚昧的,并不会因为跟随了某种牛逼就得到良性改变,所以无从判断牛逼的高下之分。从精英意识神坛上走下来,先让民众快乐起来,才有可能开启民智。“以前的时代才是最好的”这种感觉,是一种自我沉醉的幻象,只存在于许知远的理想中。
但马东还是说喜欢他,因为他们其实互相理解。
许知远曾说《十三邀》的价值在于当你在谈话过程中,说出了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观点时,你会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了。当他说出这一点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不就是《奇葩说》吗?只是后者的速度和频率更快一些。
整体来说,年轻人的脑子总是比中年人要转的快,而中年人们思考宏大的问题时更加深度。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互联网,是技术,已经几乎没有知识分子再问那些形而上的大问题了,所以许知远不合时宜与傻逼陈旧的提问,才成为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
在一切都向前看的时候,偶尔唱一唱挽歌的好处是,能够警惕着商业和科技带领人类滑向未知的深渊。
夜幕四合,华灯渐落。许知远打开笔记本进入网络,看着屏幕里那些尖锐又滑稽的言语,嘴角轻微上扬,鼻腔传出冷笑,心里发出一声悠远的长叹,仿佛来自古老的伊甸园深处。
“你们丫这帮小屁孩,怎么可能懂我。”
End
乡间田野,旧房窄巷,是他全部的童年。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是他生命的底色。
23岁之前,许知远没有要当作家的概念。
他渴望严肃知识,他整天抱着书,他受李敖影响,偏执于吸收西方文化,自恋体质开始渐成。
那些年里,他是个忧伤的年轻人,追逐牛逼的使命感从脑神经渗入到骨子里,延续了他的一生。
31岁之前,许知远不鸟商业的概念。
他对商业社会始终怀疑,他希望在写作中寻找安宁和美好的东西,他每次写文章,都要引用20个以上的书名和国外知识分子名来装逼。
后来和其他人联合开了个单向街书店,也号称只卖自己想看和看过的书。那是他的黄金年代,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到死之前,许知远都不在乎和谐相处的概念。
近20年里在砸权威的赛道上,跑在前面的有两个人,一个叫韩寒,一个叫许知远。后者被同行称为砸场子专家,专业尬场二十年。
他在自己主笔的《经济观察报》年会上,不顾社长面子,嘲笑报纸再这么做下去就完蛋了。人家给他颁发中国青年领袖奖,他在典礼上说在座各位都是肤浅、愚蠢、可悲的人。他将韩寒粉丝们的狂欢,形容为《庸众的胜利》。他以自己的格格不入,保持着与大众世界的距离。
这些年里,愤怒逐渐铺陈开来,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他迷恋于属于小众的精英意识状态里。
直到,《十三邀》第二季采访马东的第一期播出,他的愤怒一夜间被大众熟知,为他带来无数的嘲笑与审判。嫌弃了大众一辈子的许知远,第一次被大众嫌弃。
节目里,许知远直言90后都是一帮没有自己成熟三观的小孩,建议和话语没有什么价值。在跟几个90后聊《奇葩说》的时候,人家话还没说完,他突然就掏出手机放夜莺的歌声,问人家听了喜不喜欢。跟马东聊的时候,突然让人拿来一本厚书,还特意强调了一下“厚”字,给马东读了一段和巴黎有关的文字,试图把马东拉到自己沉浸的那个层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观体系里,跟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语境格格不入。
他以尬场为使命,审美也要命。油头糙脸小眼睛,牛仔大叔屌丝相。隔着屏幕,心里都替他着急擦汗,嘴角抽搐。
于是节目之后,网上批判他的声音如潮水般涌现,收割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附和。
愚笨、古板、老男人、直男癌、腐朽气息、不合时宜、自持清高、孤芳自赏、萎靡不振、不修边幅、愤世嫉俗、知识分子优越感,和大众文化有仇,和精英队伍有距离,腐朽文人身上的所有毛病,似乎都一夜之间聚集到了他身上。
但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是,许知远这个人,自恋已经不是两三天,不合时宜已经十几年。不知道在《十三邀》的很多场景里,许知远其实都穿着白衬衫,人到中年却透着一股子中二少年气。
当你了解的越多,就会发现对他这个人越难定性。自媒体们用蒙太奇手法,把许知远的几个难堪的事拼起来,就塑造出一个猥琐中年男人的形象。《十三邀》的宗旨是“带着偏见出发”,而对观众来说,从一件事里去全盘定性一个人,何尝不是一种偏见。
要了解一个人何尝容易。你看过他的书,听过他的声音,知道他的旧闻轶事,甚至和他打过交道,但你可能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人。对一些太过较真的人来说,他连他自己都不认识。你只看别人扒拉了《十三邀》第一季对谈俞飞鸿那期,许知远的姿态像个中年猥琐男,便心生定论:这个老男人,太恶心了。
会这么定论的,其实都是没有完整看完俞飞鸿那期的。对中年人来说,其实一紧张就很容易显得猥琐,尤其许知远长得并不帅气,于是他干什么都看起来不怀好意。
如果在公开访谈中问这种问题还不剪掉就算直男癌的话,那伍迪·艾伦这个面相猥琐还睡养女的老头在他们笔下都应该下地狱了吧。
总会有那么些占据灵魂高地的人,善于从细枝末节的事件和某个事件的切片中,剖析出这个人的恶劣本质,宣称自己看清了这个人的面目,这种行为叫上纲上线。
他们在嘲笑许知远的同时,其实获得的是一种安全感:看,我一点也不像这种油腻的老男人。
多年前的许知远和《十三邀》的许知远,不是同一个人。一年前的许知远,和一年后的许知远,也不是同一个人。这是常态,一个人可以保留自己身上最本真的那部分,但在时间的摧残里完全没有变化才奇怪,不是傻了就是演戏。
在diss许知远的年轻人,他们看到的只是“尬聊”。
他们看不到许知远经营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音频、视频访谈节目、“单向历”,甚至拿到了千万美元融资的“微在”项目。
看不到许知远在节目里其实也带着一定的商业表演性,把他的镜头感隐藏在了他对大时代的焦虑和愤怒里。
看不到那些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其实都在“挺”许知远,因为他们看到了更深层的一面,对许知远的焦虑和怀疑都有所认同,欣赏的是许知远依然保持着对整个商业逻辑社会警惕的姿态,比如虎嗅网、新周刊、和菜头、小马宋、三表,包括节目里与他价值观相反的罗振宇和马东。
罗振宇在《十三邀》第一季里被工作人员问到:“你觉得他(许知远)是你的对手吗?”罗振宇哈哈一笑:“当然,因为我觉得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我知道他能听得懂。”
马东在《十三邀》第二季里说:“我挺喜欢许知远的,因为他是这个社会的一块色彩,他的色彩是别人没有的,所以我喜欢。”
许知远身上,有知识分子脱不掉的清高孤傲,崇尚的是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严肃精致文化,他想拉着马东这种5%里的人,一起对抗这个粗鄙化的时代。他在《十三邀》第一季对话哲学家陈嘉映的那一期,你可以看到他眼里发亮又腼腆的崇拜目光,那是他喜欢和习惯的话语场。
在他的观念里,李白梅兰芳的牛逼和周杰伦刘德华的牛逼有一个高下之分,而我们都应该去追求李白那样的牛逼,这样整个社会才会进步。就像那部电影《午夜巴黎》里的人物,几乎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认为上一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开启民智的方法,就是呼吁大家都去吸收那些严肃精致但缺乏快乐的东西。
但在马东看来,这两种牛逼其实一样,因为不管哪种牛逼,都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民智。民智永远是相对愚昧的,并不会因为跟随了某种牛逼就得到良性改变,所以无从判断牛逼的高下之分。从精英意识神坛上走下来,先让民众快乐起来,才有可能开启民智。“以前的时代才是最好的”这种感觉,是一种自我沉醉的幻象,只存在于许知远的理想中。
但马东还是说喜欢他,因为他们其实互相理解。
许知远曾说《十三邀》的价值在于当你在谈话过程中,说出了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观点时,你会感受到自己认知和情感的疆界被拓宽了。当他说出这一点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不就是《奇葩说》吗?只是后者的速度和频率更快一些。
整体来说,年轻人的脑子总是比中年人要转的快,而中年人们思考宏大的问题时更加深度。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互联网,是技术,已经几乎没有知识分子再问那些形而上的大问题了,所以许知远不合时宜与傻逼陈旧的提问,才成为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
在一切都向前看的时候,偶尔唱一唱挽歌的好处是,能够警惕着商业和科技带领人类滑向未知的深渊。
夜幕四合,华灯渐落。许知远打开笔记本进入网络,看着屏幕里那些尖锐又滑稽的言语,嘴角轻微上扬,鼻腔传出冷笑,心里发出一声悠远的长叹,仿佛来自古老的伊甸园深处。
“你们丫这帮小屁孩,怎么可能懂我。”
End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