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随想录
诗人小聚,诸位茶兴正浓,四川人喜欢天南地北随便聊,诗人更是不例外。我照例在一旁听讲并不插嘴,突然,一位老作家问我:“你喜欢读什么书?” 我当时正在看《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土耳其作家的作品,讲的是一份美食和三段忧伤的人生。名字略长,但是内容充实好看。便脱口而出“爱看外国文学”。老作家顿了顿,说还是多读点本国的文学作品。人生前辈这样讲,当然立刻点头,但内心不太理解。每个人的品味不同,就像不同菜系合不同人的胃口。可惜当时选择了虚伪地答应而不是追问理由。 我们看到的外国文学是真的外国文学吗,如果要斤斤计较起来还不太好回答。我更愿意将我们所看到的外国名著称之为翻译文学。在很多人眼中,中文版都等于原著。实际上,就算不能读原著,只要稍稍对比一下另一个译者翻译的版本,就会发现区别。翻译过后的作品和原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像死亡和重生的关系一样。其中差异最明显的是翻译后的诗歌。一首仓央嘉措的情诗,五言是一个版本,七言又是另一个版本,现代诗又是一种版本。有时候差异大到完全看不出来他们都是一首诗。所以我所认识的好几位诗人,他们总是固执地不读“翻译过后的诗歌”,就连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也不例外。 除去版本多入牛毛之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走过了那个“需要一济强心针”的年代。现代翻译作品大量进入我国,是在清末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时期。清末政治动荡,无数有志之士致力于翻译事业,从而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为古老又懦弱的中国“打一济强心针”。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科学著作到文学作品,各种外国名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正如那些译者所期待的那样,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国人的眼界。文革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悲痛史,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等被化为右派,市场上流通的书籍仅有马列、毛选和鲁迅作品这几种,而且买书相当困难。等到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书籍才开始重新面市。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我国又迎来了第二波翻译高峰。从时代来看,晚清的人有一种“天朝”思维,他们还认为自己处在一个盛世之中,所以急需翻译文学来开阔眼界,而文革时候更是封闭,被压抑了十年的求知欲终于爆发,在去掉限制之后,人们就开始了疯狂地阅读,在国内外名著中汲取养分。如今,大部分世界名著都有多个版本,而且都比较便宜,更是有许多外国三流小说在中国成了畅销书,在销售榜上居高不下,而本国的一流作品却还没有走出国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名家开出推荐书单,书单中翻译文学占了十之八九,本国文学少得可怜,就算有也只是“大家眼中的经典”。(我是很反对开书单的这种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书并不容易。何况书单中带了“必须”、“有益”的字样,这类书都在我的黑名单里。)从这些书单中,不难看出本国文学的处境:流行文学的价值不够高,对传统文学的了解仅限于那几种。 曾有一位定居国外的华人问一位中医:我们在国外是选择喝洋酒更好,还是喝本国的黄酒更好。中医说:中国人的体质和老外的有一些微妙的区别,老外吃肉比较多,也可以接受生冷的食物;而中国人吃蔬菜比较多,所以中国人适合性温的黄酒,烈性的洋酒要少喝。没想到在饮食有这么高深的文化,我想这个部分应该是属于养生类吧。真是因为这个小故事,让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同样的,中国人引入了很多国外文化,却没有一个相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不一定就适合中国人,这正是许多外国理论来到中国以后就变成了“中国特色的XXX”的原因所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选择那一本书都是不自由的。如果对出版业稍微有点了解就会明白,排除商业炒作,那些国内外的排行榜多数是不靠谱的。撇开文化差异和翻译问题不谈,在面临这样一个浮躁、焦虑的环境时,我们是不是把目光稍微放向本国的文学和传统文学?东方人的处事智慧和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几本经典的先秦散文,更是存在于千千万万册书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