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巅的圆舞——藏族锅庄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人们围着炉火唱起欢快的歌调,跳起热烈的舞蹈,踏步,甩袖……令心中蠢蠢欲动,也想加入圆圈中,融入热情欢乐的气氛?让我们一同进入世界之巅上的圆舞——藏族锅庄!
藏民族爱歌舞,善歌舞,并融于生活之中:无论是节日或举行仪式,是在日常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爱情的向往……锅庄舞就是其中一种蕴藏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舞,它历史悠久,活泼而热烈,深受藏族人民的欢迎。

锅庄:围着火塘跳舞
锅庄舞为什么以"锅庄"命名呢?这跟它的由来有着不可分的联系。
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又称“歌庄”。
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也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在院内空地上垒石锅熬茶做饭,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除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现在的锅庄是流行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一种载歌载舞形式,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加者相互拉手扶肩,边唱边舞。
锅庄,是牧区藏语“果卓”的音译,也是非常传神的意译。锅庄原本为藏区帐篷内的火塘,藏区寒冷,人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火塘,煮饭、烧水、聊天、娱乐。
因而锅庄舞,起初是围着石锅而舞的意思。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舞在藏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在卫藏地区称“果尔谐”,藏东地区称“果尔卓”或“锅庄”,藏北地区称“卓舞”,等等。这么多方言名称足以见藏族人民对它有多热爱,但名称含义基本相同——围成圆圈跳舞。

男女纷沓,连臂踏歌
跳锅庄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男女对半,围圈挽手,轮班唱歌,以歌配舞并伴甩袖等动作,应节踏步,即所谓“男女纷沓,连臂踏歌”。除受本教影响的地区外,跳锅庄时一般都是按顺时针方向绕圈而舞。
唱
领唱时一般先由男队起声,然后由女队重唱一遍,依次轮流换唱,边唱边跳,形成欢快热闹的对歌场景。
跳
舞步则随唱腔由慢到快,歌唱一段后,众人齐声呼叫“呀”,然后动作加快,拧腰返身、挥舞双袖,直至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领舞者“谐本”一般不会随意变化,若需要更换也须是大家公认的嗓音好、歌词熟练且又能压得住阵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
表演
在表演上,锅庄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跳舞队伍。

音乐
锅庄的音乐大多朴素简洁、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快板段落是慢板段落旋律的简化和紧缩。完整的一曲锅庄由“绛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谐休”(歌尾)四个部分依次构成。音乐风格淳朴、刚健、激情、豪迈,边跳边唱的歌词很有生活气息,其内容常常是赞美神仙、英雄、活佛、父母、家乡、美景等。
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流传的《格萨尔王赠予的骏马》:
这匹善跑沙场的骏马,
是格萨尔王给我的,
比空中的飞鸟还快。
这排四四方方的座垫,
是森姜珠牡给我的,
比洁白羊毛还柔软。
这造箭巧手打的戒指,
戴在右拇指上最合适,
是黄金镶嵌的松石边。
伴奏
无论是牧区锅庄还是农区锅庄,大多没有乐器伴奏,有的地方以晃动串铃发声作为伴奏乐器。
名称与风格
锅庄的名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云南迪庆香格里拉锅庄的唱词内容多为表现游牧生活和农耕生活,如朴实浑厚的“织羊毛舞”等;四川阿坝马尔康县则有模仿“孔雀吸水”动作的锅庄。

锅庄分类
按照表演场合可分为大锅庄、中锅庄和小锅庄三类:
大锅庄
每逢盛大宗教祭祀活动时表演。男女老少参加完寺庙祭祀活动后,就在寺庙内或寺庙外草坪上跳锅庄,祈祷来世幸福。

中锅庄
通常在民俗传统节日上表演。比如,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期间,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舞蹈形式与大锅庄相似。但由于内容不同于大锅庄之宗教背景,因此充满欢乐、幸福的气氛。人们往往通宵达旦地欢歌畅舞,尽兴方归。
小锅庄
常在亲朋好友喜庆之际表演,内容则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演。舞步飘逸,兼有谐趣嬉戏的风格。
婚礼上的喜庆锅庄
藏族婚礼上不仅有幸福的新人,还有欢乐的锅庄。
很多年前,我在四川阿坝州金川县阿科里乡撒尔脚村参加过一次藏族草地牧场婚礼。这个牧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共有十户人家。来参加婚礼的大约有七八十人。
前来参加婚礼、跳锅庄的年轻人很多还不是撒尔脚村的,或者说,不是这个牧场的,需骑马翻山而来。

锅庄对于牧场上的人而言,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机会,也是亲友间表达亲情的方式。在草地生活中,由于与外界隔绝,一个村子里大多都是亲戚。同时,年轻人也利用这个时刻以盛装的方式展示自己。
草地上的牧民大多数一个人只有一套在节日中穿的“礼服”,很多是小孩成年后家里置办的,也有是为女孩子出嫁时准备的。
年轻人跳的锅庄属于“新式锅庄”,有音乐伴奏,已不需要自己唱歌,伴奏的磁带在藏区很流行。在空旷的草地上,藏族牧民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插着一根木棍,木棍顶端摆放着一个喇叭,地上放着一台在牧区草场上常见的简易太阳能发电机。这样,从高高的木棍顶端喇叭里传来的音乐就响彻草地。
在锅庄舞兴起的时候,对于生活在草地上的牧民来说,谈不上有什么“家财”。一般的帐篷里最显眼的就是中间用石头围起来的炉灶,这是一家人重要的生活保障,也是锅庄文化的源头。它不仅用于做饭烧茶,在艰苦的草地上,也是文明与生命的象征。对于这种生活环境中的藏族人而言,锅庄必然成为一种方便的娱乐形式。所以,生活方式决定着艺术形式。
文/杨曦帆
更多藏族文化精彩内容,尽在: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
雪域之光——藏族
十余位权威专家成果汇集
经典学术著作海量链接
共同呈现雪域高原最早的开拓者——藏族
布达拉宫,红山上拔起巍峨的圣殿
藏彝走廊,茶马互市延续文化的交融
糌粑飘香,酒歌悠扬
请来到这片圣洁之地
一场灵魂的洗礼
共沐雪域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