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凌乱的悲歌
《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是英国推理小说家雷金纳-希尔所著的“狄埃尔&巴仕可”警探系列中的一部。作者利用两个性格反差很大的警官,来为这部系列小说奠定框架,在此基础上嵌入谋杀死亡案件作为小说的血肉。狄埃尔是一个身材肥胖、讲话刻薄、位高权重的刑事主任,巴仕可则是一个学识丰富、冷静优雅、思想开明的刑事探长,两人看似毫无交集,但却私交深厚,经常能碰撞出言语和思想上的火花。英国BBC从1996年开始制播《狄埃尔&巴仕可》影集,前后长达十年的时间。
《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是以马勒的<亡儿之歌>为故事蓝图。古斯塔夫-马勒是后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马勒于1860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族中一共埋葬了8个儿子,因此死亡的阴影、丧亲的哀痛、天堂的想望,始终是马勒音乐的主题。1901年,马勒着手作曲<亡儿之歌>,歌词选录自德国诗人吕克特于1836年失去两个幼儿时所写下的同名诗集,乐曲哀婉动人。1906年,马勒的幼女夭折,马勒曾叹息道,爱女之死,实在是此曲预兆之故。
《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开始于三起连续发生的儿童失踪案。当时由于修建水库的缘故,位于英国中约克郡的丹恩谷将被淹没,所有村民必须集体迁居到邻近的丹比村。就在工程人员进驻丹恩谷后,三个年纪在7、8岁左右,金发可爱的小女孩陆续失踪。尽管刑事主任狄埃尔连同大批警力立即进驻该地,派出大量人手搜寻山林与村庄,却没能找到任何失踪孩童的踪迹。案件就在被害人家属的心碎声中落幕,留下第四名受害人幸运逃脱、疑犯在大水淹没的丹恩谷中了无踪影这样的结局。直到15年后,搬迁至丹比村的原丹恩谷居民再次发生年幼女童失踪的案件,这一切种种才又被重新开启。
伊丽莎白-沃斯丹是个年轻女歌唱家,前途一片大好,却坚持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中放进<亡儿之歌>,并且亲自以中约克郡的地方语言将歌唱翻译再行演唱,她还带着<亡儿之歌>来带丹比村表演,就在那些承受着内心痛苦的村民面前。其实,伊丽莎白-沃斯丹并不是沃斯丹夫妇的亲生女儿,沃斯丹夫妇是丹恩谷最后一个失踪女孩的父母,而伊丽莎白-沃斯丹是第四名遭到攻击、但幸运逃脱的女孩。在历经母亲病死、父亲自杀的悲痛后,沃斯丹夫妇收养了她。伊丽莎白知道十五年前所发生案件的真相,当年她没有勇气说出来,如今,借着<亡儿之歌>,她希望有人能听到幽暗乐曲中的阳光闪耀,希望有人发现她心里的秘密。
<亡儿之歌>是悲伤的歌曲,作者试图在马勒的乐曲中,以文字谱写出一个调性相同、节奏相似的故事。因此,《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的推理分析色彩并不浓厚,作者花更多的心思在营造父母失去孩子后的伤痛绝望。也因此,一反“狄埃尔&巴仕可”警探系列的原始风格,两位警探的联手办案只出现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中间部分则编入巴仕可探长因女儿罹患急性脑膜炎陷入昏迷、而在医院中焦急等候的桥段,以突显办案人员设身处地置入后的同理心情。做为平衡,作者提升了另外两个警员的份量,一个是积极努力、试图在男性世界中突围而出的女性警官,一个是思想缜密、作风稳健温和的同性恋男警官,两人分担了巴仕可探长不在时的工作量,让狄埃尔主任得以维持一贯刻薄、飘忽的行事风格。
虽然小说中试图营造悲伤气氛的意图很明显,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不算特别成功,凌乱的故事线一再地分散读者的情绪。作者既想凸显故事中丹恩谷居民遭逢迁离的无奈,又想刻画受害父母意外丧亲的痛苦、孩童缺乏成人关爱下的自我贬抑,同时又试图将小说掌控在警察查案的主轴上,刻画警官们各自的工作企图与生活切面,结果徒增了许多的篇幅,却没能将任何一个面向深入到足以打动人心的地步。书中提及了许多丹恩谷居民,但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却未多做着墨,无法让读者对其情感产生理解。而对几个警官查案搜证的过程和心理活动,本应聚焦在他们观察到居民们因孩童变故在心里留下的阴影和伤痛,但作者却絮絮叨叨地描写警官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将读者本应放置在受害人家属身上的同理眼光,发散性的转到了警官们谋求出位的心理对话,让全书的感伤气氛无法适当凝聚。此外在篇幅和节奏的安排上也未见清楚的规划,对几个受害家庭和嫌疑者的描写,在篇幅和先后顺序上,都有些随意跳跃。警官们查案的方式和顺序也有些杂乱。总的来说,在小说中并未看出清晰的叙事主轴,情感的凝聚缺乏一个核心来源和终极爆发点。
此外,以成人的角度来模拟描写儿童心理是难度很大的写作挑战,无论是过度成熟或是过度幼稚,都会使角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作者在《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中模拟了歌唱家伊丽莎白-沃斯丹幼年以及巴仕可探长女儿的童稚思维,试图从7岁女童的眼光来看待谋杀埋尸事件,前者将事件理解为父亲渴望有个金发瘦弱的女儿,后者则将事件理解为妖精捉走了自己幻想出的玩伴,从而使得整个案件在被埋藏了15年后,又拖延了好些时间才得以水落石出。无论7岁孩童的心智成熟度是否会做出作者所设想的判断方式,但由于对个中心理历程的描述略显薄弱,因而难免有种强制套入“儿童”这个主题框架的生硬感,造成过多儿童目睹案件此一硬伤。
《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是以马勒的<亡儿之歌>为故事蓝图。古斯塔夫-马勒是后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马勒于1860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族中一共埋葬了8个儿子,因此死亡的阴影、丧亲的哀痛、天堂的想望,始终是马勒音乐的主题。1901年,马勒着手作曲<亡儿之歌>,歌词选录自德国诗人吕克特于1836年失去两个幼儿时所写下的同名诗集,乐曲哀婉动人。1906年,马勒的幼女夭折,马勒曾叹息道,爱女之死,实在是此曲预兆之故。
《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开始于三起连续发生的儿童失踪案。当时由于修建水库的缘故,位于英国中约克郡的丹恩谷将被淹没,所有村民必须集体迁居到邻近的丹比村。就在工程人员进驻丹恩谷后,三个年纪在7、8岁左右,金发可爱的小女孩陆续失踪。尽管刑事主任狄埃尔连同大批警力立即进驻该地,派出大量人手搜寻山林与村庄,却没能找到任何失踪孩童的踪迹。案件就在被害人家属的心碎声中落幕,留下第四名受害人幸运逃脱、疑犯在大水淹没的丹恩谷中了无踪影这样的结局。直到15年后,搬迁至丹比村的原丹恩谷居民再次发生年幼女童失踪的案件,这一切种种才又被重新开启。
伊丽莎白-沃斯丹是个年轻女歌唱家,前途一片大好,却坚持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中放进<亡儿之歌>,并且亲自以中约克郡的地方语言将歌唱翻译再行演唱,她还带着<亡儿之歌>来带丹比村表演,就在那些承受着内心痛苦的村民面前。其实,伊丽莎白-沃斯丹并不是沃斯丹夫妇的亲生女儿,沃斯丹夫妇是丹恩谷最后一个失踪女孩的父母,而伊丽莎白-沃斯丹是第四名遭到攻击、但幸运逃脱的女孩。在历经母亲病死、父亲自杀的悲痛后,沃斯丹夫妇收养了她。伊丽莎白知道十五年前所发生案件的真相,当年她没有勇气说出来,如今,借着<亡儿之歌>,她希望有人能听到幽暗乐曲中的阳光闪耀,希望有人发现她心里的秘密。
<亡儿之歌>是悲伤的歌曲,作者试图在马勒的乐曲中,以文字谱写出一个调性相同、节奏相似的故事。因此,《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的推理分析色彩并不浓厚,作者花更多的心思在营造父母失去孩子后的伤痛绝望。也因此,一反“狄埃尔&巴仕可”警探系列的原始风格,两位警探的联手办案只出现在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中间部分则编入巴仕可探长因女儿罹患急性脑膜炎陷入昏迷、而在医院中焦急等候的桥段,以突显办案人员设身处地置入后的同理心情。做为平衡,作者提升了另外两个警员的份量,一个是积极努力、试图在男性世界中突围而出的女性警官,一个是思想缜密、作风稳健温和的同性恋男警官,两人分担了巴仕可探长不在时的工作量,让狄埃尔主任得以维持一贯刻薄、飘忽的行事风格。
虽然小说中试图营造悲伤气氛的意图很明显,但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不算特别成功,凌乱的故事线一再地分散读者的情绪。作者既想凸显故事中丹恩谷居民遭逢迁离的无奈,又想刻画受害父母意外丧亲的痛苦、孩童缺乏成人关爱下的自我贬抑,同时又试图将小说掌控在警察查案的主轴上,刻画警官们各自的工作企图与生活切面,结果徒增了许多的篇幅,却没能将任何一个面向深入到足以打动人心的地步。书中提及了许多丹恩谷居民,但对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却未多做着墨,无法让读者对其情感产生理解。而对几个警官查案搜证的过程和心理活动,本应聚焦在他们观察到居民们因孩童变故在心里留下的阴影和伤痛,但作者却絮絮叨叨地描写警官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将读者本应放置在受害人家属身上的同理眼光,发散性的转到了警官们谋求出位的心理对话,让全书的感伤气氛无法适当凝聚。此外在篇幅和节奏的安排上也未见清楚的规划,对几个受害家庭和嫌疑者的描写,在篇幅和先后顺序上,都有些随意跳跃。警官们查案的方式和顺序也有些杂乱。总的来说,在小说中并未看出清晰的叙事主轴,情感的凝聚缺乏一个核心来源和终极爆发点。
此外,以成人的角度来模拟描写儿童心理是难度很大的写作挑战,无论是过度成熟或是过度幼稚,都会使角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作者在《走进天堂前的最后一站》中模拟了歌唱家伊丽莎白-沃斯丹幼年以及巴仕可探长女儿的童稚思维,试图从7岁女童的眼光来看待谋杀埋尸事件,前者将事件理解为父亲渴望有个金发瘦弱的女儿,后者则将事件理解为妖精捉走了自己幻想出的玩伴,从而使得整个案件在被埋藏了15年后,又拖延了好些时间才得以水落石出。无论7岁孩童的心智成熟度是否会做出作者所设想的判断方式,但由于对个中心理历程的描述略显薄弱,因而难免有种强制套入“儿童”这个主题框架的生硬感,造成过多儿童目睹案件此一硬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