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勇士?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有名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发表在1925年的《语丝》上,著名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便是出自于此。但这并不是一篇简单的美学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着重分析了何谓真正的破坏,并表达对真的勇士的呼唤。
鲁迅的早期思想深受尼采影响,结合最近读的尼采和德勒兹的著作,我想谈谈鲁迅先生所呼吁的真正的破坏和真的勇士是什么?其背后与尼采的思想有什么密切关系?
1.伪士式破坏的本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否定中国旧有的传统,尤其是彻底否认几千年来压迫中国人民的那些封建主义的规则和思想。在这场暴风雨式的文学与文化的革命中,年轻的知识分子高呼“与传统决裂”,很快在现实生活中破坏以多种面孔出现。但是鲁迅先生冷静地发现,其中更多的是“伪士”而非勇士。伪士往往也呼喊着破坏旧世界,甚至也做出了一些迷惑性的动作,让人难以分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便详细分析了几种破坏形式。
第一种具有迷惑性的便是奴才式的破坏。因为乡下人迷信雷峰塔的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慢慢的雷峰塔便倒了。文章刚开始,作者对这种破坏拍手叫好。鲁迅不无讽刺性地写道,中国向来有“十景”病、“八景”病,“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但是很快,鲁迅便在第二节笔锋一转,指出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其实是徒然的,是自欺的。为何?因为这是奴才式的破坏,并不会有新的建设。
鲁迅具有洞察力指出,雷峰塔倒掉以后,“十景病”并没有消失,所以新的雷峰塔仍然会造起来,传统还是会卷土重来。奴才式破坏的虚伪性在尼采的思想中有过详尽的分析。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里写道,“每一种高贵的道德一概源于对自身的成功肯定,奴隶的道德却从一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对异质的东西,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说‘不’,这个‘不’属于它的独创。”奴隶将痛苦内在化,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中寻觅自己的位置,无论他破坏多少板砖,他都是依附于旧有的价值体系的,而并没有破坏旧有的价值体系,因此是符合反动力的利益的。因此雷峰塔倒后,“老例”还是那个“老例”,奴才还是奴才。
其实鲁迅先生受尼采思想影响颇深,他也一直试图借用尼采的思想,把西方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新鲜的血液输入中国旧有的传统中来。奴才这个词在鲁迅的文章中还曾多次出现,其形象是非常复杂而多变的,并不同于我们所想象那样低眉顺眼,怯懦胆小的样子。
在1926年所写《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也塑造了这种虚伪的奴才:他们其实也存有怨恨之心,破坏之意。奴才到处找人哭诉生活艰难、主人对他不公、房子矮小简陋。他们通过痛苦传递给他人而获得安慰,当他人也叹息同情的时候,他们就高兴了。“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奴才把对不公的感知通过“内向化”转化为痛苦,再把痛苦这种情绪传递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强化自己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奴才获得了快感,丧失了行动力。这也就是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漫与》里所说的,“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除此外,鲁迅还提及了寇盗式的破坏。其实这种寇盗式的破坏和奴隶式的破坏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老例”并没有改变。比如殖民者会伪装成“对传统改良的新鲜血液”入侵,但是他们并不会让我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不过是请外寇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或者“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这一次去越南旅游时,看见了许多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导游说到当时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把胡志明市从一滩烂泥建设成现代化城市。难道要感谢这些殖民者的入侵吗?
但是法国殖民者只是为了他们的办公的方便,所以道路设置为法国习惯的单行道,把产业设置为他们所用,而他们作为主子,继续来统治越南人民,并无区别。
而现在道路的拥挤,产业的单一都成了越南的后遗症。
总而言之,不以创造新的价值体系为目的的破坏并不是真的破坏。
2.勇士式的破坏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奴隶只会把权力当作有待认可的目标,需要表现的内容和竞争,把权力依附于既定价值的简单特征。”即奴隶的一生都是依附于旧有的价值体系里的,它不会允许你跳脱它给予你的梦想、目标、价值,但是真正的破坏是什么?是“重估一切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创造是向外部世界,向异质世界进军,创造新的价值评估方式。
鲁迅年轻时便酷爱希腊戏剧,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也特意提到了希腊戏剧作为依托,表达他对真的“破坏”的理解。他说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尼采也酷爱希腊悲剧,他高歌这种破坏的生命力。尼采说过,悲剧里的英雄是最快乐的。悲剧是快乐,是创造,唯独不是任何一种用来消除痛苦、恐惧和表示怜悯的道德手段。因此悲剧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喜剧撕毁无价值的东西,都是为了让人奋进,创造新的价值,而非深陷旧有的价值体系,让人沉迷其中获得意义感。这才是希腊戏剧的真谛。
回头再重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依旧很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就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感慨的一般,从头到尾,猿、小丑、矮子、魔鬼都在跟随着他,模仿着他,引诱着他,危害着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法西斯政权对尼采哲学的歪曲,为自己的政权服务。无论是现代世界的革命进程还是中国革命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少“奴隶”式的破坏,“寇盗式”的破坏伪装成真正的破坏猖狂着,狞笑着。
之前看过一段话印象很深刻,“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粗鄙,而是鸡贼。”何谓鸡贼?我觉得鸡贼就是那些打着“为了更好的未来而破坏”的伪士们。他们在旧有的价值体系里做一些小破坏,显现出他们身在曹汉,他们勇士的模样。然而他们有真的向异质世界进军吗?还是只是讨好一下舆论,装作社会公知的模样呢?
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批判是为了建设的,这是分辨真的勇士的唯一方法。
鲁迅的早期思想深受尼采影响,结合最近读的尼采和德勒兹的著作,我想谈谈鲁迅先生所呼吁的真正的破坏和真的勇士是什么?其背后与尼采的思想有什么密切关系?
1.伪士式破坏的本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任务是否定中国旧有的传统,尤其是彻底否认几千年来压迫中国人民的那些封建主义的规则和思想。在这场暴风雨式的文学与文化的革命中,年轻的知识分子高呼“与传统决裂”,很快在现实生活中破坏以多种面孔出现。但是鲁迅先生冷静地发现,其中更多的是“伪士”而非勇士。伪士往往也呼喊着破坏旧世界,甚至也做出了一些迷惑性的动作,让人难以分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便详细分析了几种破坏形式。
第一种具有迷惑性的便是奴才式的破坏。因为乡下人迷信雷峰塔的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慢慢的雷峰塔便倒了。文章刚开始,作者对这种破坏拍手叫好。鲁迅不无讽刺性地写道,中国向来有“十景”病、“八景”病,“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但是很快,鲁迅便在第二节笔锋一转,指出这一种势所必至的破坏其实是徒然的,是自欺的。为何?因为这是奴才式的破坏,并不会有新的建设。
鲁迅具有洞察力指出,雷峰塔倒掉以后,“十景病”并没有消失,所以新的雷峰塔仍然会造起来,传统还是会卷土重来。奴才式破坏的虚伪性在尼采的思想中有过详尽的分析。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里写道,“每一种高贵的道德一概源于对自身的成功肯定,奴隶的道德却从一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对异质的东西,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说‘不’,这个‘不’属于它的独创。”奴隶将痛苦内在化,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中寻觅自己的位置,无论他破坏多少板砖,他都是依附于旧有的价值体系的,而并没有破坏旧有的价值体系,因此是符合反动力的利益的。因此雷峰塔倒后,“老例”还是那个“老例”,奴才还是奴才。
其实鲁迅先生受尼采思想影响颇深,他也一直试图借用尼采的思想,把西方奋发向上的精神作为新鲜的血液输入中国旧有的传统中来。奴才这个词在鲁迅的文章中还曾多次出现,其形象是非常复杂而多变的,并不同于我们所想象那样低眉顺眼,怯懦胆小的样子。
在1926年所写《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也塑造了这种虚伪的奴才:他们其实也存有怨恨之心,破坏之意。奴才到处找人哭诉生活艰难、主人对他不公、房子矮小简陋。他们通过痛苦传递给他人而获得安慰,当他人也叹息同情的时候,他们就高兴了。“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奴才把对不公的感知通过“内向化”转化为痛苦,再把痛苦这种情绪传递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强化自己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奴才获得了快感,丧失了行动力。这也就是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漫与》里所说的,“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除此外,鲁迅还提及了寇盗式的破坏。其实这种寇盗式的破坏和奴隶式的破坏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老例”并没有改变。比如殖民者会伪装成“对传统改良的新鲜血液”入侵,但是他们并不会让我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变化,不过是请外寇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或者“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
这一次去越南旅游时,看见了许多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导游说到当时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把胡志明市从一滩烂泥建设成现代化城市。难道要感谢这些殖民者的入侵吗?
但是法国殖民者只是为了他们的办公的方便,所以道路设置为法国习惯的单行道,把产业设置为他们所用,而他们作为主子,继续来统治越南人民,并无区别。
而现在道路的拥挤,产业的单一都成了越南的后遗症。
总而言之,不以创造新的价值体系为目的的破坏并不是真的破坏。
2.勇士式的破坏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奴隶只会把权力当作有待认可的目标,需要表现的内容和竞争,把权力依附于既定价值的简单特征。”即奴隶的一生都是依附于旧有的价值体系里的,它不会允许你跳脱它给予你的梦想、目标、价值,但是真正的破坏是什么?是“重估一切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创造是向外部世界,向异质世界进军,创造新的价值评估方式。
鲁迅年轻时便酷爱希腊戏剧,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也特意提到了希腊戏剧作为依托,表达他对真的“破坏”的理解。他说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尼采也酷爱希腊悲剧,他高歌这种破坏的生命力。尼采说过,悲剧里的英雄是最快乐的。悲剧是快乐,是创造,唯独不是任何一种用来消除痛苦、恐惧和表示怜悯的道德手段。因此悲剧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喜剧撕毁无价值的东西,都是为了让人奋进,创造新的价值,而非深陷旧有的价值体系,让人沉迷其中获得意义感。这才是希腊戏剧的真谛。
回头再重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依旧很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就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感慨的一般,从头到尾,猿、小丑、矮子、魔鬼都在跟随着他,模仿着他,引诱着他,危害着他。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法西斯政权对尼采哲学的歪曲,为自己的政权服务。无论是现代世界的革命进程还是中国革命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少“奴隶”式的破坏,“寇盗式”的破坏伪装成真正的破坏猖狂着,狞笑着。
之前看过一段话印象很深刻,“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粗鄙,而是鸡贼。”何谓鸡贼?我觉得鸡贼就是那些打着“为了更好的未来而破坏”的伪士们。他们在旧有的价值体系里做一些小破坏,显现出他们身在曹汉,他们勇士的模样。然而他们有真的向异质世界进军吗?还是只是讨好一下舆论,装作社会公知的模样呢?
正如鲁迅所说,真正的批判是为了建设的,这是分辨真的勇士的唯一方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