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想要的生活,你做过哪些改变?
查看话题 >如何把“杀时间”这个低附加值的行为转化为真正的碎片化学习?
Sep 8,2017
今天回成都。路上行驶八小时,七百多公里。我差不多用这时间阅读了有关职场、八卦、时尚的一些资料,查询并购买了几本书,同时还跟Daniel做了一些讨论,跟健身会籍顾问商谈了一下续卡的事情。路上喝掉两罐咖啡饮料,吃了一只苹果,一碗酸辣粉,以及其他零食若干。以下是一些零碎的思考,聊以简录。
- 碎片化学习
- 职场
- 写作的真诚
- 社交媒体人格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现在人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此前我对碎片化学习的看法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习是需要至少两个必要条件才能称之为学习,1)必须有时间上的持续性,2)才能保证知识积累的厚度和系统性,并激发有深度的思考。碎片化学习的一个问题是时间太过零碎,无法实现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跨越,而不能实现这一步的跨越也即意味着你所阅读到的东西不能成为知识,而只是零碎的信息。信息和知识的区别是明确的,此处暂不赘述。
同时,现代大多数人所以为的“知识”都是从社交媒体和手机推送上获得的营养价值极低的信息碎片,尤其以微信朋友圈为著。并非说微信朋友圈就没有有价值的东西,有,但是相比于庞杂的作为分母的海量信息,有价值的、可以被同化进知识框架里成为一个要件的信息太少太少。
微信两个获取信息的途径:1)朋友圈,2)公众号。
朋友圈的价值比率在我看来约等于零,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鸡汤(味精鸡汤、毒鸡汤),2)流言、谣言,3)自拍与自得其乐的假嗨,4)满足窥视欲和无营养社交的点赞与评论,5)激发焦虑和不安但戴着深剖、励志的面具的、看似严肃深刻实则肤浅拼凑的假报道(其实缺乏专业媒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成文原则,多数缺乏立得住脚的实据和经得住推敲的逻辑)。
公众号里有精品,但需要有足够好的眼光去挑选。很多公好文章不可避免地会被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属性所限制,而带有标题党和哗众取宠的成分。当然,不能过于苛责,任何信息的传播都要受制于社会公众的期待视野和传播介质的影响,因此这就决定了在大量公众号中去挑选营养价值高的公号以及有价值的文章的难度加大、比率缩小。
说了这么多,虽然与碎片化学习看似无关,但其实是从背景前提上说明了碎片化学习的难度,并非说碎片化学习不可能。如果只是把时间“零用”而不做信息的提炼和知识结构化的处理,在低价值的海洋里游完一程地铁通勤时间,那么同样是看微信,别人可能又在知识框架里铆了一根钉子,而自己则只是杀了一通时间。
杀时间这事儿人人都会干,没必要苛责,我自己也会杀时间,也不可能次次都在铆钉子。写这些只是为了让自己有觉察,并记录下来。才看到一个姑娘写的一段话,大意是不是只有成功才值得分享,那些挫败的事情也有分享的价值。所以,不是只有自己能做到一百分、不是只有站在成功之巅的人的分享才有价值,这是我在读过那位姑娘写的一些文字之后产生认同的观点。果实固然是植物生命里最重要的milestone,但发芽和开花同样也有发人深省和感知体悟的小宇宙。
关于碎片化学习,现在的认知是这样的。碎片化学习的核心是知识结构化,即是把零碎的信息1)整合进已有的知识框架,以及2)拓展和推衍已有的知识框架,这当中不乏面临解构的过程。解构可能引发认知体系的混乱,这是一个惶惶的过程。但凡事有破才有立,解构之后能重新构建一个顺应最新知识前沿的认知体系,则是一个令人欣喜和满意的进步。
碎片化学习需要借助工具,或许改日再写一篇工具篇吧。这个需要被督促,蛤。
-----------
以上文字主体皆成文于8日当天,之后零碎填写完毕。但对于本来标记要写的四个方面中,除了碎片化学习这个主题做了即时记录之外,其他三方面在当时被激发的灵感已经遁形了。对此,我真是老泪纵横。事实再一次告诉了我必须1)写作要在灵感来时立刻启动,珍惜灵感须同珍惜每一次高潮一般;2)开始重视并习惯手机写作。此前我讨厌这种太过随意地的写作方式,现在看来,这不是对写作态度的庸俗化过程,而是对灵感最佳的追捕过程。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06 01:02:12
-
YMonst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10 08:15:51
-
豆友5932279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03 20:09:56
-
Mond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03 17:24:12
-
李小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10 18: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