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失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成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内已是耳熟能详。然而,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美国也曾提出推动过“新丝绸之路”计划。两者都高举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旗帜,难免引人热议比较。可是,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提出后没几年就偃旗息鼓,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却方兴未艾,意气风发,一成一败留下多少唏嘘。
一、 政治因素
中美都是世界大国,两国的对外政策难免都有各自的政治考虑,这既是出发点也将是落脚点,往往也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美版丝绸之路”由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此后,美国召集相关国家举行了多次会议,积极推动此计划。该计划旨在联系印度和欧洲、穿越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美版丝绸之路”是以政治挂帅,经济服从政治,意识形态为先的原则展开,中心落脚点在阿富汗。
同中国以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东西横向相比,美版计划是中亚到南亚的南北纵向。有这样的“合纵连横”,主要是因为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布局所决定的。传统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为主体构成,但中国和伊朗,乃至部分亲中俄的中亚国家都被美国视作心腹之患,美国不愿意看到这些国家从该计划中分得红利,所以选择了一条违背市场基础的南北合纵。从政治角度考虑的经济计划,夭折者多,就是双方的利益落脚点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美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 经济因素
不同于美国的“合纵”,中国方案基本上沿用历史上丝路的“连横”,充分吸取了历史经验,兼顾了实际情况。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东南方,对于西北的政治考虑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展开。从这一点来说,中国采用的是经济高于政治原则,以西部发展为根本目标。相对美国,中国卷入中东冲突漩涡的程度较浅,摒弃了美国“非友即敌”的霸权主义原则,与各个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东西走向穿越各个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的丝路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中国方案能比美国方案成功的一点在于,丝路计划与本国经济战略融为一体,互利共赢。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组成部分,地缘上中国与丝路各国接壤,商品互补性强。丝绸、陶瓷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品,小商品、电器等现代中国的廉价工业成品符合中东国家的市场需求,而中东的能源、矿藏等也正是中国所需。反观美国,北美与中东属于两个大陆板块,双方经济类型也不对口,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美国高大上的高端工业产品并不是普通中东民众所能消费得起的,而产油大国的美国,虽也觊觎中东的资源,但依赖性远不如中国。讲求质量的美国民众对中东的初级工业品也没有习惯了“山寨货”的中国民众包容度大。由此看出,美版丝路计划不符合本国的经济需求,难以取得源源不断地动力。相反,对于西部GDP正在高速崛起的中国而言,可以从丝路各国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可以长久支持该计划。
三、 文化因素
美国虽然号称是民主国家,但他的民主文化是依靠基督教的基本原则所建立起来的,这同丝路上大部分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格格不入,而且矛盾颇深。美国在推广其丝路计划,也夹杂着“基督文明”的私货,自然受到抵触。相反,“以人为本”的中国虽也有“敬天法祖”的民族信仰,但都属于初级原始自然崇拜,并未达到“一神论”的宗教高度,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性,相比具有排他性的基督文明更加容易受到丝路各国的接受,起码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只是未开窍,却还不是异教徒。而在中国人在上千年与穆斯林的接触中,磨合出了各自尊重的共处方法。
从民族习惯而言,中国同丝路各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双方的了解渗入各自内地。美国文化发轫于西欧,西欧文明的扩散是通过海路,即大航海时代,多在沿海地区,对丝路各国内地渗透不深。西式民主自由的观念,同这一地区集体集权的制度文化也有契合。丝路各国政府常常担忧美国借发展经济“输出民主”,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有道理。
四、动力因素
两国对于推动计划的意愿和认识也直接关系到该计划的成败。该计划在国务卿易人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模糊化”的态势,宣传调门也有所降低,最后归于寂静。所以如此在于,对于致力建设全球单极世界的美国而言,该计划只是其全球大战略的一个小环节,无论成败都不影响美国的全球总利益。所以,本国政治家们并不热心,甚至都不能达成共识,更别说长期推动。
对于中国而言,丝路计划不仅是对辉煌历史的缅怀,更是关系西北半壁江山的繁荣发展的百年大计。西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处在经济上的弱势,东西部巨大的经济落差,既不利于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盘棋,也可能促成深刻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该计划已经成为中国上下一心的顶级战略,投入力度之大,远非美国可比。再考虑到中国是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投入比例就更客观。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失败已成定局,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能有多成功,还需要再观察。不过,综合上述可知,该战略在中国是有这经济、政治、文化和动力基础的,是一项极具潜力的远大战略。
一、 政治因素
中美都是世界大国,两国的对外政策难免都有各自的政治考虑,这既是出发点也将是落脚点,往往也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美版丝绸之路”由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此后,美国召集相关国家举行了多次会议,积极推动此计划。该计划旨在联系印度和欧洲、穿越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美版丝绸之路”是以政治挂帅,经济服从政治,意识形态为先的原则展开,中心落脚点在阿富汗。
![]() |
同中国以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东西横向相比,美版计划是中亚到南亚的南北纵向。有这样的“合纵连横”,主要是因为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布局所决定的。传统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为主体构成,但中国和伊朗,乃至部分亲中俄的中亚国家都被美国视作心腹之患,美国不愿意看到这些国家从该计划中分得红利,所以选择了一条违背市场基础的南北合纵。从政治角度考虑的经济计划,夭折者多,就是双方的利益落脚点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美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 经济因素
不同于美国的“合纵”,中国方案基本上沿用历史上丝路的“连横”,充分吸取了历史经验,兼顾了实际情况。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东南方,对于西北的政治考虑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展开。从这一点来说,中国采用的是经济高于政治原则,以西部发展为根本目标。相对美国,中国卷入中东冲突漩涡的程度较浅,摒弃了美国“非友即敌”的霸权主义原则,与各个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东西走向穿越各个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的丝路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
![]() |
中国方案能比美国方案成功的一点在于,丝路计划与本国经济战略融为一体,互利共赢。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组成部分,地缘上中国与丝路各国接壤,商品互补性强。丝绸、陶瓷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品,小商品、电器等现代中国的廉价工业成品符合中东国家的市场需求,而中东的能源、矿藏等也正是中国所需。反观美国,北美与中东属于两个大陆板块,双方经济类型也不对口,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美国高大上的高端工业产品并不是普通中东民众所能消费得起的,而产油大国的美国,虽也觊觎中东的资源,但依赖性远不如中国。讲求质量的美国民众对中东的初级工业品也没有习惯了“山寨货”的中国民众包容度大。由此看出,美版丝路计划不符合本国的经济需求,难以取得源源不断地动力。相反,对于西部GDP正在高速崛起的中国而言,可以从丝路各国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可以长久支持该计划。
三、 文化因素
美国虽然号称是民主国家,但他的民主文化是依靠基督教的基本原则所建立起来的,这同丝路上大部分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格格不入,而且矛盾颇深。美国在推广其丝路计划,也夹杂着“基督文明”的私货,自然受到抵触。相反,“以人为本”的中国虽也有“敬天法祖”的民族信仰,但都属于初级原始自然崇拜,并未达到“一神论”的宗教高度,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性,相比具有排他性的基督文明更加容易受到丝路各国的接受,起码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只是未开窍,却还不是异教徒。而在中国人在上千年与穆斯林的接触中,磨合出了各自尊重的共处方法。
![]() |
从民族习惯而言,中国同丝路各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双方的了解渗入各自内地。美国文化发轫于西欧,西欧文明的扩散是通过海路,即大航海时代,多在沿海地区,对丝路各国内地渗透不深。西式民主自由的观念,同这一地区集体集权的制度文化也有契合。丝路各国政府常常担忧美国借发展经济“输出民主”,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有道理。
四、动力因素
两国对于推动计划的意愿和认识也直接关系到该计划的成败。该计划在国务卿易人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模糊化”的态势,宣传调门也有所降低,最后归于寂静。所以如此在于,对于致力建设全球单极世界的美国而言,该计划只是其全球大战略的一个小环节,无论成败都不影响美国的全球总利益。所以,本国政治家们并不热心,甚至都不能达成共识,更别说长期推动。
对于中国而言,丝路计划不仅是对辉煌历史的缅怀,更是关系西北半壁江山的繁荣发展的百年大计。西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处在经济上的弱势,东西部巨大的经济落差,既不利于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盘棋,也可能促成深刻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该计划已经成为中国上下一心的顶级战略,投入力度之大,远非美国可比。再考虑到中国是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投入比例就更客观。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失败已成定局,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能有多成功,还需要再观察。不过,综合上述可知,该战略在中国是有这经济、政治、文化和动力基础的,是一项极具潜力的远大战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