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下)-精读 Day 3 团结催化剂(三)
Day 3 团结催化剂(三)
№.12 今日导读
№.13 团结催化剂:行动(一)
№.14 团结催化剂:行动(二)
№.15 团结催化剂:猜疑&团结的效应(一)
№.16 团结催化剂:猜疑&团结的效应(二)
№.17 今日总结
№.12今日导读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从他在2008年总统选举胜利后的演讲中,我们可以了解奥巴马获胜的原因。
这次演说是奥巴马最意气风发、充满希望的一次演说,这个演说见证了美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而闪光的一刻。“Yes We Can”这个从他参选演说一直强调到胜选演说的口号,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也写进了这个国家的历史。

这个口号为什么能在这个时机打动人心?2008年的美国,民众已经对联邦政府失望至极。“9·11”之后全国一心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美军不仅没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陷入中东战事的泥沼中难以抽身,且伤亡惨重。国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卡特里娜飓风过境后,新奥尔良市被水淹没,民众们对小布什彻底丧失了信心。
而奥巴马在竞选中,举起“希望”“变革”的旗帜,把“是的,我们能做到”作为自己的口号,重新唤醒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所以,这个带有行动内涵的口号团结了美国人民,并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正如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犹太神学家海舍尔所说:“演说具有力量,说话永不消失。说出的话最终会变成行动。”
你认为,奥巴马用“Yes We Can”这个口号是如何打动人心的?他为什么会获胜?
№.13 团结催化剂:行动(一)
行动是促进团结的媒介。一个行动者如果没有撕去自身的特殊性和分化性,他们是很难投入行动的。因为一群行动性人物拥有齐一性。
群众运动中的行动者都是以团队方式进行的,很容易发展出同志情谊。就像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所述:“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一种号召群体行动的呼号。
一个群众运动之所以要散播和鼓励斗争,除了是为了整垮敌人,也是为了撕下追随者身上的个体特殊性,让他们更完全地融于集体中。因此,要重视群体中行为的力量。正如新宗教运动、兄弟会以及治疗社区等组织,他们利用类似军事训练的策略培养追随者的忠诚和团结度。

就连踢正步也可以作为一种团结催化剂。赫尔曼·劳施宁(纳粹党俄国的但泽地方长官)后来认识到踢正步的意义与其中的奥秘:“踢正步让人心无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杀思想。踢正步可以泯灭个性。”
可见,一个鼓励行动的群众运动可以唤起失意者的热烈反应。因为失意者把行动视为医治他们烦恼痛苦的良方。行动可以让他们遗忘自我,让他们有一种目的感和价值感。
№.14 团结催化剂:行动(二)
同时,行动中需要坚定的信仰以保证行动的迈进,这些信仰有:
- 自信拥有唯一和独一真理,从不自疑;
- 感觉自己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支持,不管这力量是上帝、命运还是历史法则;
- 绝对相信自己的敌人是邪恶的化身,必须予以粉碎;
- 乐于泯灭自我和义务献身。
比如,洪秀全就是通过自己似懂非懂的基督教知识来附会上帝,并将其为自己的政治诉求服务,把他的反清大业和政治化的宗教有机融合,以创建实现广大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愿望的“天国”理论,从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洪秀全借助了神的话语、神的精神和神的力量去宣传、组织和指挥着人民大众,把上帝作为幌子和手段为自己牟利。这样,在现实中,他就成为了能够代表上帝的唯一真神,他的话就是上帝的旨意、真理之言,民众对他必须绝对服从,且不容怀疑。
但是,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因为它会让所有精力和热情得到宣泄,直至变得干涸。他们不再靠救赎把自己掩埋在一个集体中,化身为一颗没有意志、判断力和责任的粒子,而是在行动中寻求救赎,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秀。
№.15 团结催化剂:猜疑&团结的效应(一)
前面我们分析过,失意者的心灵会分泌腐蚀性黏液,其成分主要是恐惧和恶意。而猜疑也是其成分之一,它是一种群体团结的催化剂,而且群众运动广泛地使用猜疑作为一种统治机制。我们具体看看,这种统治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失意者(有自卑感的人)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所以对别人的歹意和恶念总是特别眼尖,这使得一群失意者因一个群众运动结合在一起时,总是会弥漫出强烈的猜疑气氛。但是,这样的猜疑不会使集体分离,反而会令其更加强固,因为大家知道自己被持续监视,群体的成员会热烈地遵守行为和思想守则。
就像纳粹让它的各级党员总是感到自己处于监视之下,让他们总是处于不安和恐惧状态;狂热的纳粹者随时准备好牺牲亲属朋友来证明他们对神圣伟业的忠贞。因此,相互猜疑可以带来相互恐惧,后者会像一个铁环套那样把大家紧紧套在一起。
我们前面已经阐释了,团结一致可以强化仇恨性和模仿性。同样地,完全融入集体中的个人,也会比他处在准皈依状态时更轻信和更服从。因为大部分可以作为催化团结的因素,都是让信徒产生失意的心理倾向,即一种厌恶、疏离自我的倾向。这时,当“忠实信徒”被同化到一个紧密集体后,就不会再有失意感,他们获得了新的身份和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灵状态与失意者完全不同,他们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
№.16 团结催化剂:猜疑&团结的效应(二)
那么,为什么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呢?
这是因为失意者在被剥去个体特殊性后,同化到集体中,他会失去自由选择和独立判断的权利。而且很多自然倾向和冲动都要加以压抑。至于那些看起来是获得增益的成分,如信仰、希望和信心,其源头都是消极性的。所以,团结化是一个减损多于增益的过程。
“忠实信徒”表面的欢欣并不是来自力量和智慧的储蓄,而是出于一种解脱感:他从自主生活的无意义的重担中解脱出来了。他们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富有坚强、激情和狂热,必须攀附着集体才能使生活有意义,否则就会像落叶一样凋谢和褪色。
二战时期的大屠杀曾上演过悲惨的一幕,人们不愿意与自己的亲密战友分开,即使要去杀人也不能让他们疏远自己的群体。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夫·布朗宁回忆说,近500名驻扎在波兰的德国后备军警在1942年7月的一个早上被叫醒,深受爱戴的长官焦急地告诉大家,他们已经接到命令,要将附近村庄1800名犹太人中的成年男子押到集中营,并且要射杀所有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注意:下图可能会引起不适)

面对如此血腥的命令,这位长官主动提出让年长不适合执行这个任务的人退出。结果,只有12个人退出,其他人虽然在事后出现了身体不适,但都参与了屠杀。可见,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越大。成员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否则就会觉得不完整和不安全。
对于这些“忠实信徒”感觉到的不完整和不安全,群众运动是用什么手段来强化和维持的呢?
- 把教条提高到理性之上,使得个人智慧没有用武之地;
- 提供经济集权使得生活必需品稀少,让个人产生经济依赖;
- 教诲信徒向教会、党、国家、领袖或信条献身,可以强化个人的不完整感。
第三种方法是很多教会、群众运动所采取的团结方法,通过不断强化个人的不完整感来激发信徒的献身精神,而献身乃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17 今日总结
关键词:
行动,猜疑,团结效应
要点:
- 行动是促进团结的媒介。
- 猜疑是一种群体团结的催化剂,群众运动广泛地使用猜疑作为一种统治机制。
- 团结化是一个减损多于增益的过程。
思考与讨论:
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君主的马霍梅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率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消灭拜占庭帝国的决战时刻,他为了鼓舞士兵,许诺发誓:破城之后,他的将士有权任意劫掠三天。城墙里面的一切,无论是家具,珍珠宝石和金银首饰,还是妇女和儿童,统统属于胜利的士兵。士兵们用欢呼接受这野蛮的誓言,并在这样的鼓舞下取得了胜利。
马霍梅特用进城后的抢掠行动团结着士兵们的心,这样的宣告更是士兵们行动的力量。但是,当这样的行动成功后,士兵们会失去团结战斗力,这样的杀戮和抢掠虽说是统治者给予士兵们的补偿和慰藉,可在士兵内心深处,这样的补偿和慰藉又能持续多久呢?
根据所学内容,试着分析,为什么这种补偿不能持续多久?你认为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