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奶奶,整个童年的味道
怀念奶奶👵 听着华仔的这首《回家的路》,突然很想念在天堂里的奶奶,大三那年的四月奶奶去世了,现在距离奶奶去世,已经有四年零五个月了。每次想到奶奶,内心都难以平静,相信很多人都有着关于爷爷、奶奶不同的记忆。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我离她越来越远,但又好像不曾离开。 我出生的那一年,奶奶已经70多岁了,我的爸爸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个,我们老家称之为“老窝”。小时候我是由奶奶一手抚养长大的,童年的记忆中她也是我最亲最亲的人。那些年,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身体身体不好,奶奶是手把手把我抚养长大的唯一亲人了。 天冷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我都要抱着奶奶的腿,听她给我说那些发生在60年前后的故事,才能安然入睡。白天我在村东头玩野了,到了晚上快要吃饭的时候,每次都能远远地听到奶奶有力的喊声,从家的方向传过来,“二宝仔,快回家吃饭咯!”,每次写到这里,仿佛那余音至今还回荡在我耳畔。 后来慢慢长大了,小时候贪玩成性的那个二宝子开始上小学了。我上的小学叫作“茶山小学“,刚好位于附近几个村落的中心位置,离家也不远。每天中午还能跑回家吃午饭。下课铃一响,我和几个小伙伴撒腿就往家的方向奔,一路小跑着回家,到家后看到奶奶给我做饭的感觉真好。 后来来到镇里上了中学,学校离家远了,每天要骑半个小时的左右的自行车上学了,中午只好在学校附近的食堂凑合着吃。有时候早上起得早,我就自己起来炒饭吃,晚上回去再享受奶奶做的美食。 再后来,去县城上了高中,住在学校,感觉离奶奶的距离更远了。由于高中学业繁重,回家一次都要隔一两个月左右,每次一回到家,就能看到奶奶在家劳作的身影,要么是在门口除草,要么在厨房做饭,要么就是后院洗刷衣物、要么是在家里打扫,要么是在…… 直到上了大学,来到城市里,离家愈加的远了。虽然学业不像以前那么重了,但是心思更加偏向于大学的里的其他事情,也没有抽出太多时间回家了,放假也喜欢到处去旅行打工。每次回到家,我总能看到,奶奶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屋前。 她静静地坐在那条熟悉的小板凳上,爷爷以前是个木匠,奶奶说过,那条带靠背的小板凳是爷爷很早以前做给她的。她浑浊的双眼出神地看着远方,没有人可以说话,耳朵也不好使了。偶尔门口走过的几个老人跟她打招呼,他也不认得是谁,有时候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招呼。 每次从外面回来,我都要走到奶奶的身边,大声对着她的耳朵喊出“奶奶,我回来了!”,这时候她才能听出来我的声音。奶奶一边看向我,一边高兴地说道,“哦,是我家二宝子回来了啊,你饭可吃了,我来给你做”。看到她一只手艰难地扶住椅子把手,要站起来。这时候的奶奶,平时走几步路都要喘上半天,我赶忙上去扶住她。 大三那年,95岁高龄的奶奶终究还是去了。人生第一次经历亲人离去,一切恍如昨日:奶奶在床前微闭着双眼,身上盖着一件旧了的被子,她的呼吸已经几乎感觉不到了。我紧紧地抓住那只爬满皱纹的双手,慢慢地摇晃着,不停地在她耳边呼喊着,可是她再也没有睁开过眼,再也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哪怕是喊一声我的小名。在我不停摇晃她双手的时候,我恍惚间看到了奶奶一只眼角边流淌过的水渍。 奶奶双手垂下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在眼圈里打着转的泪水。这一次,奶奶和我们离得更远了,是真的真的离得很远很远了,远到我再也听不到她喊我吃饭了。头脑中也会时常想到,小时候奶奶牵着我的手去镇上逛街的场景。最喜欢每次逛完街后,奶奶和我一起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我东奔西跑地围着奶奶说话的场景,这时候可以看到奶奶开心的笑脸,一老一少,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时内心没有想象中的悲痛欲绝,但是每次看到一些身边的老人,也会默默地想到奶奶,心里总是隐隐作痛。现在我们国家的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开始出现,或者是农村里的留守老人,抑或是城里的独居老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活力无限。 如今的他们,也许不会希求太多的物质条件,但他们更渴望的,是能有子女陪在身边,哪怕能抽出一丁点的时间陪他们聊聊天,解解闷,也好。人类始终是群居动物,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需要家人或者亲朋好友的陪伴。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边的好友同事也许都离开了自己,剩下的只有亲人子女了。也许最好的陪伴就是,有人说话,不至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