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经济学
最近受身边同事的影响,开始关注起经济学,于是乎报考了一门经济师。这门学科是我几十年学习生涯从未接触过的,虽然有的经济知识学起来并不是那么的津津有味,甚至有些枯燥,但要掌握了其中的运行道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的社会现象,甚至恋爱、健身等等都可以通过经济学来解释。因此受罗辑思维的启发,我也购买了些许的经济学课外读物来阅读,作为启蒙教育。这些课外读物相较于我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现在我就来谈谈这两天刚读完的一本《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作者是梁小民先生。
我大概浏览了作者的简介,发现梁先生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经济学者。他能够以一种简单平时无华的写作手法将枯燥复杂的经济学解释给众人,没有深厚的学理知识是很难达到的。这本书讲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比如矩阵图,比如边际分析法等等。有些知识还是一头雾水,即使现在让我讲我也只能是拼凑概念,完全不能理解,故而弃之,只讲自己稍微理解的内容。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企业创新的一节。
我凭印象记得,企业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微软、苹果、谷歌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做的就比较好。他们每年花费在技术创新上的经费高的吓人,这也是他们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域不败地位的关键原因。技术带来的创新不仅能够让企业的效益一直保持高居不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一直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才是做企业最大的贡献。有的企业,没有雄厚的技术资源,那他要创新靠什么?梁小民先生跟我们说制度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只有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才能创造效益,企业才能够存活。而制度创新他也给我们举了一些例子,如:独立董事的使用,法人结构的治理,员工持股制度的普及等等。这些都是靠“人”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如说让企业员工都分得企业原始股,而不是领着死工资,做好做坏都一个样。每个人都能够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企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最终创造效益。这也是企业创新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是大家都在搞技术创新。毕竟技术创新在我个人看来是一项需要时间周期较长的活动,它还涉及到技术储备的问题,可制度的创新就相对立竿见影。我一直以来也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就是创新必定是技术上的,完全没有想到还有制度上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茅塞。
其实这本书还讲了好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企业做大还是做精的问题。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情况不同,不能一概以做大还是做精而论。有的企业只有做大了才能够发挥出效益,如钢铁厂、汽车制造企业等,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有的企业只有发挥出服务优势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让我想到的是中国现在拥有庞大的个体户们。这些小的企业主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将主业发扬光大上,把自己的业务做精才是正确的选择,假如一上马行就往大的盲目扩张,最后成本上的牵制,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只要一些细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都有可能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例如一些餐饮店,服装商店等。这些小的企业或者门面要的是有差别的产品、更为优秀的服务才能让自己看起来短小精悍,凸显自身价值创造效益。
读一点经济学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人性,理解利益是什么,理解为什么人类史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只能是企业和企业家们。
我大概浏览了作者的简介,发现梁先生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经济学者。他能够以一种简单平时无华的写作手法将枯燥复杂的经济学解释给众人,没有深厚的学理知识是很难达到的。这本书讲了很多我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比如矩阵图,比如边际分析法等等。有些知识还是一头雾水,即使现在让我讲我也只能是拼凑概念,完全不能理解,故而弃之,只讲自己稍微理解的内容。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企业创新的一节。
我凭印象记得,企业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微软、苹果、谷歌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做的就比较好。他们每年花费在技术创新上的经费高的吓人,这也是他们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域不败地位的关键原因。技术带来的创新不仅能够让企业的效益一直保持高居不下,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一直不断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才是做企业最大的贡献。有的企业,没有雄厚的技术资源,那他要创新靠什么?梁小民先生跟我们说制度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只有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才能创造效益,企业才能够存活。而制度创新他也给我们举了一些例子,如:独立董事的使用,法人结构的治理,员工持股制度的普及等等。这些都是靠“人”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如说让企业员工都分得企业原始股,而不是领着死工资,做好做坏都一个样。每个人都能够最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企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最终创造效益。这也是企业创新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是大家都在搞技术创新。毕竟技术创新在我个人看来是一项需要时间周期较长的活动,它还涉及到技术储备的问题,可制度的创新就相对立竿见影。我一直以来也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就是创新必定是技术上的,完全没有想到还有制度上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茅塞。
其实这本书还讲了好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企业做大还是做精的问题。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情况不同,不能一概以做大还是做精而论。有的企业只有做大了才能够发挥出效益,如钢铁厂、汽车制造企业等,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有的企业只有发挥出服务优势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让我想到的是中国现在拥有庞大的个体户们。这些小的企业主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将主业发扬光大上,把自己的业务做精才是正确的选择,假如一上马行就往大的盲目扩张,最后成本上的牵制,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只要一些细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都有可能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例如一些餐饮店,服装商店等。这些小的企业或者门面要的是有差别的产品、更为优秀的服务才能让自己看起来短小精悍,凸显自身价值创造效益。
读一点经济学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人性,理解利益是什么,理解为什么人类史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只能是企业和企业家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