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上讲堂】姚谦|一个音乐人的“收藏”故事
从事音乐创作三十余年的音乐人姚谦,写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王菲的《我愿意》、辛晓琪的《味道》、莫文蔚的《爱情》等等,这些传唱许久的经典歌词均出自他手。
但是除了音乐,姚谦生命中还有另一个领域,是他一路走来不变的热情。8月20日16:30-18:00,金牌词人姚谦将作为【尚上讲堂III】的压轴嘉宾,透过与导演徐浩轩拍摄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与大家聊聊他“收藏”了二十几年的故事。
主讲嘉宾:姚谦
因为画画,走上了收藏之路
1996年,当姚谦写给辛晓琪的《味道》飘满台北的大街小巷时,他收藏了他的第一幅画——刘奇伟的《斑马》。从那时他开始知道,原来艺术品也可以“被收藏”。姚谦戏言,从那副画开始,他正式踏上了收藏的“不归路”。
自那以后,他开始非常努力的做功课,更密集地去美术馆看展览,去画廊看画。姚谦直言,这些年来收藏的动力与最大收获,就在于阅读。收藏作品后,再与书进行对照,通过文化对照的方式,看到别人的生命和属于他的时代表达,是促成他收藏的重要动力。
他觉得每个人收藏的目的都不一样,对他来说收藏是一种生命的补偿。因为他小时候喜欢画画,后来却因为一些原因戛然而止。所以当有了经济能力,把喜欢的艺术作品放在私生活领域,对他来说是一种小小的自我肯定,也是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理解的相对存在。
姚谦收藏合集
关于“亚洲西画史”
姚谦直言,自接触收藏艺术品多年来,最感兴趣的主题是二十世纪亚洲西画史。他对巴黎画派兴趣最大,“巴黎画派都是非巴黎的异乡人,在印象派的中后段聚集在巴黎,他们有各自血缘的延伸,但是又都对印象画派的观念是支持的,他们带着自己受过的传统绘画教育,再用新的观念进行绘画创作和交流。我就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后来,姚谦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了“亚洲西画史”,作为自己收藏的母题,林风眠、吴作人、徐悲鸿、常玉等大师作品,都在他早期收藏之内。当然,他的收藏品也并不局限在主题系统之内,他也会收藏一些80后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会被这些年轻人的艺术打动。
姚谦收藏的画作《花卉》, Eva Gonzales作品
价值增值不应该是收藏的重点
当很多人发现收藏可以获得高利益时,收藏不再是一个乐趣,开始变成一个计算的工具。但姚谦认为,价值增值不应该是收藏者关注的重点,对艺术品的钻研和共鸣才应该是收藏的精髓。
他觉得收藏只是短时间地保管它们,而藏品买卖是一个仪式,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所以,他崇尚的收藏方式就是让艺术品融入生活。在他台北和北京家里的卧室、客厅、走廊,甚至马桶上方,到处挂满了藏品。“我有一个希望延续的逻辑是,为了投资而买的艺术品,就直接带回我租的艺术仓库,几年之后再出仓卖掉;而如果跟我有缘分的作品,我就希望它能跟着我生活一阵子;如果对有些作品有很深的感情的话,我一般就不动了。”
不过,姚谦认为,突破“作者名气”与“作品尺寸”的收藏态度是有趣且值得鼓励的,但他并不对艺术投资行为持批评态度,“如果把艺术当做投资是无可厚非的,这本来就是财务管理的方法之一,只要它不要去压迫创作者的创作就好。”
姚谦收藏的画作《张爱玲》,刘野作品
收藏之路一路走来难免辛苦,但是对姚谦来说,和音乐一样,因为热爱,即使辛苦,也都值得。对他来说,艺术就像是“阳光、空气、水”,人的生命中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同等重要。
8月20日16:30-18:00,姚谦将藉由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中提出的“艺术收藏的7个大哉问”,与大家分享他一路走来的收藏故事。是什么使他一头栽进艺术世界?当代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视野?品味达人的私人藏品与收藏心法是什么?音乐大师又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历程?讲座上姚谦都将为你一一解答。
第一问:我们为何想收藏、谈收藏?
第二问:如何区分垃圾与艺术?
第三问:怎么衡量艺术品的价值高低?
第四问:去美术馆看就好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买艺术品?
第五问:是不是有钱人才能搞艺术收藏?
第六问:如今艺术已经沦为有钱人的奢侈品或期货?
第七问:你懂艺术?你懂收藏?
姚谦·一个人的收藏
时间:2017.8.20 16:30-18:00
地点:深业上城T2空中讲堂(32F)
主讲嘉宾介绍
姚谦
姚谦,词人与音乐产业管理者,历任唱片公司总经理,三十年来于创作与管理两面行者,热爱艺术、文学、电影、旅行。近年积极参与专栏、小说、电影等工作。
他的歌词脍炙人口,获奖无数。代表作有《我愿意》《味道》《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记念》《如果爱》等。近期出版《如果这可以是首歌》。 《一个人的收藏》《Ah-Art》纪录片监制。
但是除了音乐,姚谦生命中还有另一个领域,是他一路走来不变的热情。8月20日16:30-18:00,金牌词人姚谦将作为【尚上讲堂III】的压轴嘉宾,透过与导演徐浩轩拍摄的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与大家聊聊他“收藏”了二十几年的故事。
![]() |
主讲嘉宾:姚谦
因为画画,走上了收藏之路
1996年,当姚谦写给辛晓琪的《味道》飘满台北的大街小巷时,他收藏了他的第一幅画——刘奇伟的《斑马》。从那时他开始知道,原来艺术品也可以“被收藏”。姚谦戏言,从那副画开始,他正式踏上了收藏的“不归路”。
自那以后,他开始非常努力的做功课,更密集地去美术馆看展览,去画廊看画。姚谦直言,这些年来收藏的动力与最大收获,就在于阅读。收藏作品后,再与书进行对照,通过文化对照的方式,看到别人的生命和属于他的时代表达,是促成他收藏的重要动力。
他觉得每个人收藏的目的都不一样,对他来说收藏是一种生命的补偿。因为他小时候喜欢画画,后来却因为一些原因戛然而止。所以当有了经济能力,把喜欢的艺术作品放在私生活领域,对他来说是一种小小的自我肯定,也是证实自己对于世界理解的相对存在。
![]() |
姚谦收藏合集
关于“亚洲西画史”
姚谦直言,自接触收藏艺术品多年来,最感兴趣的主题是二十世纪亚洲西画史。他对巴黎画派兴趣最大,“巴黎画派都是非巴黎的异乡人,在印象派的中后段聚集在巴黎,他们有各自血缘的延伸,但是又都对印象画派的观念是支持的,他们带着自己受过的传统绘画教育,再用新的观念进行绘画创作和交流。我就对这个非常感兴趣。”
后来,姚谦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了“亚洲西画史”,作为自己收藏的母题,林风眠、吴作人、徐悲鸿、常玉等大师作品,都在他早期收藏之内。当然,他的收藏品也并不局限在主题系统之内,他也会收藏一些80后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会被这些年轻人的艺术打动。
![]() |
姚谦收藏的画作《花卉》, Eva Gonzales作品
价值增值不应该是收藏的重点
当很多人发现收藏可以获得高利益时,收藏不再是一个乐趣,开始变成一个计算的工具。但姚谦认为,价值增值不应该是收藏者关注的重点,对艺术品的钻研和共鸣才应该是收藏的精髓。
他觉得收藏只是短时间地保管它们,而藏品买卖是一个仪式,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所以,他崇尚的收藏方式就是让艺术品融入生活。在他台北和北京家里的卧室、客厅、走廊,甚至马桶上方,到处挂满了藏品。“我有一个希望延续的逻辑是,为了投资而买的艺术品,就直接带回我租的艺术仓库,几年之后再出仓卖掉;而如果跟我有缘分的作品,我就希望它能跟着我生活一阵子;如果对有些作品有很深的感情的话,我一般就不动了。”
不过,姚谦认为,突破“作者名气”与“作品尺寸”的收藏态度是有趣且值得鼓励的,但他并不对艺术投资行为持批评态度,“如果把艺术当做投资是无可厚非的,这本来就是财务管理的方法之一,只要它不要去压迫创作者的创作就好。”
![]() |
姚谦收藏的画作《张爱玲》,刘野作品
收藏之路一路走来难免辛苦,但是对姚谦来说,和音乐一样,因为热爱,即使辛苦,也都值得。对他来说,艺术就像是“阳光、空气、水”,人的生命中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同等重要。
8月20日16:30-18:00,姚谦将藉由纪录片《一个人的收藏》中提出的“艺术收藏的7个大哉问”,与大家分享他一路走来的收藏故事。是什么使他一头栽进艺术世界?当代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视野?品味达人的私人藏品与收藏心法是什么?音乐大师又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历程?讲座上姚谦都将为你一一解答。
第一问:我们为何想收藏、谈收藏?
第二问:如何区分垃圾与艺术?
第三问:怎么衡量艺术品的价值高低?
第四问:去美术馆看就好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买艺术品?
第五问:是不是有钱人才能搞艺术收藏?
第六问:如今艺术已经沦为有钱人的奢侈品或期货?
第七问:你懂艺术?你懂收藏?
姚谦·一个人的收藏
时间:2017.8.20 16:30-18:00
地点:深业上城T2空中讲堂(32F)
![]() |
主讲嘉宾介绍
![]() |
姚谦
姚谦,词人与音乐产业管理者,历任唱片公司总经理,三十年来于创作与管理两面行者,热爱艺术、文学、电影、旅行。近年积极参与专栏、小说、电影等工作。
他的歌词脍炙人口,获奖无数。代表作有《我愿意》《味道》《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记念》《如果爱》等。近期出版《如果这可以是首歌》。 《一个人的收藏》《Ah-Art》纪录片监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