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 and forget the end
臧克家说鲁迅: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就想到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绝大多数人死了,他就彻底死透透了。对于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死之后他的儿子还能时不时祭奠,在儿子心里变成影像活着;他的孙辈就只会偶尔提起,在孙子心里变成名字活着;再之后,连坟墓都没了,如果进了家谱就只能在后人心里变成字体活着。从4G慢慢退化到3G最后就是0G了。所以人死后彻底死了是大概率,死后还能活着是极少数留名青史的大人物的特权。
能做到这样的大人物,我认为条件有四:
1.才智中人以上,这样就能筛选掉50%的人。这个自不必说。傻人可能有傻福,傻B没有。
2.性格不管好坏,自有其可爱之处,要么鲁莽,要么果敢,要么执拗,要么乖张,总之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被教育的四平八稳乃至于畏手畏脚,给了机会都不中用。这又能去掉一大半,因为我们身边无趣的人太多。
3.有恒心。聪明的人很多,努力的人也很多,最值得敬畏的是那群知道自己聪明在哪里又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的人。为此而承受的孤独、流下的汗水、遭遇的挫折、背负的耻辱最后都被成功后的回忆录一笔带过。
4.运气。这个不可控因素太多,比如生对时代、选对专业、后人再给力些等,比如说左宗棠要生在治世可能就是个性格暴躁的穷秀才。偏偏这个不可控的,有时候真的很关键。
于是,最后就只留下那么一小撮人能做到死了依然活着。大多数人,死了也就慢慢死透了。
可谁不曾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都围绕你转?谁不曾是父母的宝贝、心头肉和骄傲?谁不曾在年少时许下过豪言壮语?谁又不曾努力向自己的偶像看齐过?最后又怎样了呢,一个个折断了翅膀、消灭了斗志、磨平了棱角。我们说一个人泯然众人,最可怕的不是泯然,是众人!因为这就像是做了一次聚类分析,把你扔进去了占全部样本数99%的大类里,你就没了自己,再也不能从熙熙攘攘的人中被识别出来。
所以在我们生理上死亡前,有那么个时刻我们心理上死了。自此你不再觉得读书有什么必要,不再收拾发型打扮妆容,不再保持运动控制饮食,不再学习也不在乎进步。饭桌上饮酒、开黄腔,酒杯碰撞时都是梦碎的声音。作为一种开脱,失败的中年人选择了退缩,认输前却把奋斗的使命转移给子女。本来自己大腹便便亟需瑜伽、运动,却只会给女儿报瑜伽班。无他,这样容易。
依我看,男人到了45岁之后就分成了两类,一类占了绝大多数,所谓的平凡小男人,正如上面所说;另一类则是在45岁前已经完成了成就的铺垫,现在只要沿着这条快车道持续上升就行了,顺便收割荣誉,渐渐的这些荣誉就给了男人一种高大的光环。以至于有次吃饭时,见到院士跟我一起在饭堂排队打菜,我还有点吃惊呢。原来,在我们心里,院士、诺奖这样太神圣了,可反过来在院士看来他还是普普通通的人,需要吃饭,需要喝水,需要睡觉,打菜也要排队,打饭也得刷卡。我们赞许他的成就,他却会说:我只不过回答了我内心的困惑,在得到解答后我的内心得到满足,至于荣誉于我又有何加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七个习惯我都看了,我也试着去做了。但正像以前所有管理类书籍一样,我还没察觉出真的能改变了我多少,以至于我开始觉得效率这个词是快餐时代的产物。安耐外,这七个习惯里我觉得最核心的莫过于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因为当你带着目标出发时,自然会做到第一个习惯:Be proactive(积极主动),也会做到第二个习惯:Put first thing first(要事第一)。但我现在觉得,这个层次还不够,因为the end并不是你求之便可得之,毕竟还有那少数但重要的不可控因素,有人叫运气,也叫玄,或者叫天命。我们更应该Begin and forget the end。只管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对得起自己就好,哪管结果如何。
最后就贴几张人民日报微博整理的鸡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