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传
书 名:蔡襄传
书 号:9787503476969
作 者:蔡金发 著
出 版 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C i p分类:K825.72
C i p核准号:2016第086230号
主 题 词:蔡襄(1012~1067)- 传记
出版时间:2016.5
开 本:32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9.25
页 数:296
字 数:152千字
定 价:35.00元
作者简介:
蔡金发,男,1941年生,汉族,福建浦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在江西医学院、福建省委党校任职。曾任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退休。
1995年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成立时任会长,至今蝉联四任二十年。在此期间,主持出版《蔡襄全集》,主编《蔡襄及其世家》,撰写《莆阳蔡氏八百年史略》、《蔡襄传略》、《蔡襄与洛阳桥》等论文。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历史名人传记,记述北宋贤臣蔡襄不平凡的一生。蔡襄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携幼弟步行三千余里,参加开封府试,名列第一,十八岁“以农家子举进士”。蔡襄三上开封任京官,三下地方做知府。苏东坡说:“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物传记,记述北宋名臣蔡襄不平凡的一生。蔡襄出生在福建仙游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携幼弟步行三千余里参加开封府试,十九岁以“农家子举进士”。他三上开封做京官,三下地方任知府。苏东坡有诗句评说:“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目 录:
第一章 农家子举进士 名动京师
第一节 会心书院咏青松,年少立志
第二节 徒步三千里赴考,开封第一
第三节 殿试进士第十名,江阴娶亲
第二章 十年吏选历练 声震朝堂
第一节 任漳州军事判官,修身立命
第二节 五月风波选边站,咏诗五首
第三节 任西京留守推官 以民为本
第三章 名列庆历四谏 力挺改革
第一节 奉旨书写无逸篇,书法拔萃
第二节 任谏官力指奸邪,不思后患
第三节 竭力挺庆历新政,无果而终
第四章 知福州办实事 造福一方
第一节 乞乡郡出知福州,政绩斐然
第二节 任福建路转运使,制茶植松
第三节 奔丧守制丁父忧,忠孝两全
第五章 知开封精吏治 吏不能欺
第一节 复任谏官右正言,兼判勾院
第二节 知制诰拟制诏书 辄还辞头
第三节 权知开封治京师,破奸发隐
第六章 知泉州徙福州 为政精明
第一节 南归不测风云路,子亡妻丧
第二节 知泉州又徙福州,为政精明
第三节 复知泉州建大桥,功垂千古
第七章 拜三司论国策 长治久安
第一节 再三辞谢新任命,淡泊名利
第二节 受命权知三司使,奉山陵事
第三节 英宗帝诘难三司,宏论国策
第八章 知杭州无怨言 鞠躬尽瘁
第一节 英宗帝冰释前嫌,加官进爵
第二节 痛丁母忧又丧子,病逝在家
第三节 终雪百年之冤案,追谥忠惠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文 摘:
第一章 农家子举进士 名动京师
蔡襄的同年进士、参知政事欧阳修说,蔡襄“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在这里,我借欧阳修的这段评语,揭开本书的篇章。农家子举进士是本章的主题,记述蔡襄从接受启蒙教育到参加开封会试;从进士及第到江阴娶亲,荣归故里成家立业的故事,突出蔡襄少年立志,勤学苦练,自我奋斗,府试名列榜首的事迹及其个性特征。
第一节 会心书院咏青松,年少立志
蔡襄五岁在外公家接受幼儿启蒙,八岁进会心书院,十二岁入县学,十五岁进郡学,接受完整的考前系统的学历教育,打下当时科举必备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坚实基础,炼就了写作和仕官的基本素质。
一、蔡襄家世,世代务农
蔡襄说:“嗟予出寒素,家世尝力农。”蔡襄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在仙游县赤湖蕉溪(即现在的枫亭镇东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蔡襄是蔡氏移居福建的第六代传人。他的先祖蔡用元偕同弟弟蔡用明及其家人,从浙江钱塘移居福建后定居仙游县赤湖蕉溪,是为莆田蔡氏始祖。蔡襄以上五代没有人做官,世代务农,“隐德不仕(即厚积阴德,不愿出来为官)”。只在蔡襄这一代,才光宗耀祖。仁宗不仅封蔡襄母亲卢氏为长安郡太君、夫人葛氏为永嘉郡君,还追赠蔡襄父亲蔡琇为刑部侍郎、蔡襄祖父蔡恭为工部员外郎。
蔡襄未出仕之前,家境是“窘贫”的,也就是说是困窘贫寒的。俗话说得好:“寒门出贵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寒门贵子现象是被历史一再证明了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寒门”何以出贵子,是因为寒门是一种生活条件,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意识。穷则思变,变成一种改变现状的动力,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望子成龙”,自然要把未来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身上。贫穷,简朴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孩子养成自力更生、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性格特征。
蔡襄的父亲蔡琇,虽是个农民,但也粗通文墨,他是蔡襄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蔡襄曾经在祭拜父亲的祭文中写道:“早闻义训,参处近联”。义训是指用普通的话语来解释深奥的古语或难懂的方言。这意思是说:我现在之所以能在皇帝身边做事,得益于父亲的早年教育。而母亲卢氏对于蔡襄的成才影响更大,这不仅在于卢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和善,宽厚仁爱,知书识礼,有良好的家教,还在于她是个的相夫教子型的典范女性。
宋代是个“虎妈猫爸”的时代,在家庭教育上,知识妇女往往占居主导地位。
二、五岁从学,咏松言志
蔡襄父母十分注重对孩儿的启蒙教育。蔡襄儿时很幸运,不仅有父母双亲的教诲,而且还得到外祖父的耳提面授。外祖父卢仁是个很有学问的儒生,学识渊博,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累举不中。后来家境逐渐不济,为了生计,在老家惠安涂岭圭峰伏虎岩寺内设馆教书。蔡襄的母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同于一般农妇,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她征得父亲卢仁的同意,便和丈夫一起做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把年仅五岁的蔡襄和三岁的蔡高兄弟二人,寄托到惠安娘家,同年纪与蔡襄相仿的舅舅卢锡一起,到外公执教的伏虎岩读书,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蔡襄在《祭弟文》中说:“吾自五岁与汝从学”。卢仁非常喜欢这两个外孙,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祖孙欢愉度过了三个年头。外公通经史,工古文,厌弃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极力推崇韩愈,追求简朴、平实、明快的古朴之风,所有这些举止言行,对于蔡襄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自然就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蔡襄九岁时与弟弟一起转学到本乡乡序,即乡村学堂枫亭会心书院就读,算是幼儿启蒙毕业正式上小学。蔡襄在会心书院读书时,就有了崇高的志向。他曾以书院旁边的松与塔为题,作《青松颂》表明心志。诗云:“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会心书院坐落在枫亭塔斗山东禅寺后面,“背靠塔斗山,门对卧牛山。书院虽简陋,济济皆俊彦。进士百七十,文武有状元,蔡襄读书处,佳话代代传。”它始建于唐朝,闻名于宋朝,前有位至国公的南康郡王陈洪进,后有官至太师的蔡京、宰相的蔡卞,这些人少时均就读于该院。当时莆、仙、惠三县边界诸乡镇的莘莘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蔡襄儿时的惠安学友杨公明,也随同蔡襄兄弟一起转学,进入会心书院。尔后又同学于“县序”(即县级学校)和“郡庠”(即地区级学校)。蔡襄说:“予幼学于乡序,及长举进士,与公明并研席者(即指同学)数年。”他们之间探讨的问题,多是有关考场和官场的不正之风问题。他们表示要反其道而行之,扼腕立誓:“我曹(即我辈)傥(同“倘”)得志,正当立诚苦节(即决心坚守气节),以代磨(即代替)世俗(即不正风俗)。”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书 号:9787503476969
作 者:蔡金发 著
出 版 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C i p分类:K825.72
C i p核准号:2016第086230号
主 题 词:蔡襄(1012~1067)- 传记
出版时间:2016.5
开 本:32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9.25
页 数:296
字 数:152千字
定 价:35.00元
作者简介:
蔡金发,男,1941年生,汉族,福建浦田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在江西医学院、福建省委党校任职。曾任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退休。
1995年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成立时任会长,至今蝉联四任二十年。在此期间,主持出版《蔡襄全集》,主编《蔡襄及其世家》,撰写《莆阳蔡氏八百年史略》、《蔡襄传略》、《蔡襄与洛阳桥》等论文。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历史名人传记,记述北宋贤臣蔡襄不平凡的一生。蔡襄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携幼弟步行三千余里,参加开封府试,名列第一,十八岁“以农家子举进士”。蔡襄三上开封任京官,三下地方做知府。苏东坡说:“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物传记,记述北宋名臣蔡襄不平凡的一生。蔡襄出生在福建仙游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携幼弟步行三千余里参加开封府试,十九岁以“农家子举进士”。他三上开封做京官,三下地方任知府。苏东坡有诗句评说:“其丰功殊绩,施于后代者,历久犹未忘也,岂不伟哉!”
目 录:
第一章 农家子举进士 名动京师
第一节 会心书院咏青松,年少立志
第二节 徒步三千里赴考,开封第一
第三节 殿试进士第十名,江阴娶亲
第二章 十年吏选历练 声震朝堂
第一节 任漳州军事判官,修身立命
第二节 五月风波选边站,咏诗五首
第三节 任西京留守推官 以民为本
第三章 名列庆历四谏 力挺改革
第一节 奉旨书写无逸篇,书法拔萃
第二节 任谏官力指奸邪,不思后患
第三节 竭力挺庆历新政,无果而终
第四章 知福州办实事 造福一方
第一节 乞乡郡出知福州,政绩斐然
第二节 任福建路转运使,制茶植松
第三节 奔丧守制丁父忧,忠孝两全
第五章 知开封精吏治 吏不能欺
第一节 复任谏官右正言,兼判勾院
第二节 知制诰拟制诏书 辄还辞头
第三节 权知开封治京师,破奸发隐
第六章 知泉州徙福州 为政精明
第一节 南归不测风云路,子亡妻丧
第二节 知泉州又徙福州,为政精明
第三节 复知泉州建大桥,功垂千古
第七章 拜三司论国策 长治久安
第一节 再三辞谢新任命,淡泊名利
第二节 受命权知三司使,奉山陵事
第三节 英宗帝诘难三司,宏论国策
第八章 知杭州无怨言 鞠躬尽瘁
第一节 英宗帝冰释前嫌,加官进爵
第二节 痛丁母忧又丧子,病逝在家
第三节 终雪百年之冤案,追谥忠惠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文 摘:
第一章 农家子举进士 名动京师
蔡襄的同年进士、参知政事欧阳修说,蔡襄“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在这里,我借欧阳修的这段评语,揭开本书的篇章。农家子举进士是本章的主题,记述蔡襄从接受启蒙教育到参加开封会试;从进士及第到江阴娶亲,荣归故里成家立业的故事,突出蔡襄少年立志,勤学苦练,自我奋斗,府试名列榜首的事迹及其个性特征。
第一节 会心书院咏青松,年少立志
蔡襄五岁在外公家接受幼儿启蒙,八岁进会心书院,十二岁入县学,十五岁进郡学,接受完整的考前系统的学历教育,打下当时科举必备的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坚实基础,炼就了写作和仕官的基本素质。
一、蔡襄家世,世代务农
蔡襄说:“嗟予出寒素,家世尝力农。”蔡襄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出生在仙游县赤湖蕉溪(即现在的枫亭镇东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蔡襄是蔡氏移居福建的第六代传人。他的先祖蔡用元偕同弟弟蔡用明及其家人,从浙江钱塘移居福建后定居仙游县赤湖蕉溪,是为莆田蔡氏始祖。蔡襄以上五代没有人做官,世代务农,“隐德不仕(即厚积阴德,不愿出来为官)”。只在蔡襄这一代,才光宗耀祖。仁宗不仅封蔡襄母亲卢氏为长安郡太君、夫人葛氏为永嘉郡君,还追赠蔡襄父亲蔡琇为刑部侍郎、蔡襄祖父蔡恭为工部员外郎。
蔡襄未出仕之前,家境是“窘贫”的,也就是说是困窘贫寒的。俗话说得好:“寒门出贵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寒门贵子现象是被历史一再证明了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寒门”何以出贵子,是因为寒门是一种生活条件,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意识。穷则思变,变成一种改变现状的动力,变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望子成龙”,自然要把未来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身上。贫穷,简朴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孩子养成自力更生、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性格特征。
蔡襄的父亲蔡琇,虽是个农民,但也粗通文墨,他是蔡襄的第一个启蒙老师。蔡襄曾经在祭拜父亲的祭文中写道:“早闻义训,参处近联”。义训是指用普通的话语来解释深奥的古语或难懂的方言。这意思是说:我现在之所以能在皇帝身边做事,得益于父亲的早年教育。而母亲卢氏对于蔡襄的成才影响更大,这不仅在于卢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和善,宽厚仁爱,知书识礼,有良好的家教,还在于她是个的相夫教子型的典范女性。
宋代是个“虎妈猫爸”的时代,在家庭教育上,知识妇女往往占居主导地位。
二、五岁从学,咏松言志
蔡襄父母十分注重对孩儿的启蒙教育。蔡襄儿时很幸运,不仅有父母双亲的教诲,而且还得到外祖父的耳提面授。外祖父卢仁是个很有学问的儒生,学识渊博,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累举不中。后来家境逐渐不济,为了生计,在老家惠安涂岭圭峰伏虎岩寺内设馆教书。蔡襄的母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同于一般农妇,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她征得父亲卢仁的同意,便和丈夫一起做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把年仅五岁的蔡襄和三岁的蔡高兄弟二人,寄托到惠安娘家,同年纪与蔡襄相仿的舅舅卢锡一起,到外公执教的伏虎岩读书,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蔡襄在《祭弟文》中说:“吾自五岁与汝从学”。卢仁非常喜欢这两个外孙,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祖孙欢愉度过了三个年头。外公通经史,工古文,厌弃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极力推崇韩愈,追求简朴、平实、明快的古朴之风,所有这些举止言行,对于蔡襄幼小而纯洁的心灵自然就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蔡襄九岁时与弟弟一起转学到本乡乡序,即乡村学堂枫亭会心书院就读,算是幼儿启蒙毕业正式上小学。蔡襄在会心书院读书时,就有了崇高的志向。他曾以书院旁边的松与塔为题,作《青松颂》表明心志。诗云:“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会心书院坐落在枫亭塔斗山东禅寺后面,“背靠塔斗山,门对卧牛山。书院虽简陋,济济皆俊彦。进士百七十,文武有状元,蔡襄读书处,佳话代代传。”它始建于唐朝,闻名于宋朝,前有位至国公的南康郡王陈洪进,后有官至太师的蔡京、宰相的蔡卞,这些人少时均就读于该院。当时莆、仙、惠三县边界诸乡镇的莘莘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蔡襄儿时的惠安学友杨公明,也随同蔡襄兄弟一起转学,进入会心书院。尔后又同学于“县序”(即县级学校)和“郡庠”(即地区级学校)。蔡襄说:“予幼学于乡序,及长举进士,与公明并研席者(即指同学)数年。”他们之间探讨的问题,多是有关考场和官场的不正之风问题。他们表示要反其道而行之,扼腕立誓:“我曹(即我辈)傥(同“倘”)得志,正当立诚苦节(即决心坚守气节),以代磨(即代替)世俗(即不正风俗)。”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