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划生育碰上二胎时代
二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当年那些计划生育下的孩子们,如今都怎么样了?

01
我妹就是计划生育下的二胎。
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在我所处的江南小镇中,二胎极为罕见。计划生育管控很严,虽说没有亲眼见到《蛙》中姑姑那样强行拉去堕胎的暴行,然而哪家躲了去外地或者偏僻的乡村偷偷生育的故事倒是频频听说。谁家的母亲消失一段时间不见,同村的妇人都会指指点点:“听说是去哪里偷偷生儿子了。”也有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常常遭怼:“你可不就是在渔船上偷生的?”
许是受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文化的影响,男子作为家中劳力,自古以来更受重视,这种封建思想甚至贯穿于许多民俗中。好比祝愿尚未出生的孩子,也必是对其母亲道:“祝你生个大胖小子。”我曾反问,“你怎知不是个女儿?”母亲便会瞪我一眼,讪笑着赔不是,说小孩子说话不懂事,千万别介意。
虽说当时计划生育严控,也总有例外,比如我们家。因我家是农村户口,父亲是独子(即祖父母只有一个儿子,我还有个姑姑),据闻符合当地政策,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有了妹妹。父母原先没有计划,否则也不会相隔十年,这其中有一大半是外祖母的功劳。母亲家乡黔西,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远比我们这里要强悍许多。母亲回去探亲,每必催生,母亲想想自己远离家乡,我父亲又无兄弟,怕我今后一人孤苦伶仃。于是思索再三,我就有了妹妹。
妹妹出生之际,我已经作为独生子女潇洒了十年,所以至今也很难理解自己当时的思维。母亲曾问我,如果你有个弟弟或妹妹可好?我小小年纪语出惊人:“好啊,我们家已有女儿,再有个弟弟,儿女双全就好了。”可真当妹妹出生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是崩溃的。在学校,同村学弟当我面喊:“听说你妈生小妹妹了!”我竟当着许多同学的面一把抓他到阳台角落,冲他怒吼:“你再敢乱说一句试试看!”家中每每来人,问起母亲背上的婴儿,我都会一板一眼地告诉他:“火车站捡来的。”妹妹稍大些,我也总一再和她强调:“你要知道,你就是火车站捡来的,当时还有一只铁锅,你就放在铁锅里,还有一床小被子,一串红辣椒……”
往事如此生动,历历在目,想来有趣,学弟当时一脸懵逼的表情我倒现在也还记得。
而后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我几乎对所有同学刻意抹去妹妹的存在。可另一方面我又很爱她,我一直记得她第一次剪短发变成卷毛的样子,她生病挂水时长睫毛上的泪滴,她对着电话不断向父母控诉我揍她的事实。还有我半夜醒来找不到她的惶恐,我第一次离开时她的眼泪与拥抱,而更多的,是感动于她带来的快乐,欣慰她成长后的担当。
虽然顺利生产,可当母亲出院即被迫手术结扎(这也是二胎的代价),父亲只好将早产的妹妹送回家给祖母照料。现在想来,她在那么孱弱的情况下,出生即离开母亲怀抱,我祖母又是那样的不会照顾人(眼睛不好),她到底是如何坚强地活了下来?放学后,我回到家抱着她摇啊摇,她的额头上全是皱纹,活脱脱一个小老头,真是可怜。我总是忍不住地想:天,她多丑啊!
02
在计划生育经济下,在我并不漫长的童年生涯中,还有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某日,村中突然来了只“野猫”——然后野猫并不是猫,是个黄毛丫头。不知其名,只道是哪里送了来给老人抚养一段时间再送回去。“野猫”被送来的原因很简单,在她之前,家中起码已有七到八个女孩,然而还不死心,一定要盼着生个男孩。所以野猫出生不久,还未能尽享母亲乳汁便被急急送来了这里。老人照料,又是乡下,营养且不谈了。我没见过那孩子,据说和“野猫”一样瘦小可怜。野猫似乎没来多久便被送了回去,听闻她前面的大姐二姐都早已辍学打工,至于她今后的命运如何,也全然不在我能想象的范围之内了。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母亲的朋友同样来自黔西。在女儿六年级的时候选择回乡偷生,如愿得了个儿子。由于女儿无人照料便带去黔西读了一年,回来当地学校不认只好复读一年,这便与我成了同学。母亲常年拿我这位同学及其母亲做反面教材:“看你同学,无论到哪都被要求带着弟弟,零食多吃些,她妈妈便要说‘少吃点,弟弟要吃。’”中考时期母亲又说:“她妈妈早说了,若是成绩不好便不读,早些出来工作。”未曾想一语成谶,同学果真就此踏入社会,永别校园。
还有几件颇为滑稽之事:我有同学因先天性心脏病,经批准可生二胎,故他有个妹妹的事我晓得。而我另一同学能出生的理由竟然是:她家哥哥儿时太过孱弱,母亲便给他吃激素,不想一发不可收拾胖到两百多斤,故申请再生一孩……我还亲眼见证我妹同学,其父母为争取二孩,在全村公示说自家女儿脑中有疾,但最终未再生。然后我就眼见着这个“脑中有疾”的女孩因成绩不错,又被家人又作为骄傲的资本广为宣传。
奇葩的故事听多了,很多都来不及伤感。所以,谁知道当时(计划生育下的)中国的老百姓为了二胎(或者男孩)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来?
03
兰姨也要算计划生育下的悲剧人物。虽然即便现在开放的二胎时代也不见得就能满足她,因为她要的是一个儿子,百分百男孩。
从小我一直以为兰姨只有三个孩子,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妹妹出生后,兰姨立马打来电话询问儿女?一听是个女儿,直呼,“快送过来我给你找个好人家,等一年之后再生。”这也是后来妹妹大了,母亲总说是我将这个“梗”传给了她,导致她对兰姨一向很有看法,提起便生气。
由于早产,妹妹幼时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咳嗽。母亲抱着孱弱的妹妹,求神拜佛,甚至买了胎盘磨粉给她服用。母亲辛苦养育,熬白了头发熬坏了身体,眼看着她的小脸逐渐丰满。她哪里舍得?她拒绝兰姨说当然不舍,她说即使生了女孩也是喜欢,于是果真就给妹妹的名字中带个“欢”字。如今妹妹长大了,母亲也是“阿欢”、“小欢子”喊得很欢,愈发像个孩子。
我是长大后才知兰姨的故事,兰姨曾有过四个女儿而我们只知其二。第三个女儿刚出生,男人已经联系了一户人家,亲手抱了去。那家家境不错只一个儿子,来了个女儿反而当宝。轮到第四个女儿,便没有这么好运气了,据闻是兰姨母亲抱去菜场托付给一位老婆婆,说“您帮我看下,上个厕所。”这就闪身就不见,一去再不复返。男人定期会去看望三女儿,回来后也会流泪,第四个女儿也一直在找,目前尚不知那女孩的下落。
当得知这个真相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既然不爱,何苦带来这个世界?亲身的骨肉,又怎么舍得丢失在外下落不明?我甚至有些怨恨这种“消失的血缘”。也许我们都无权过问兰姨家事,唯有与妹妹在提及 “重男轻女”一事时嗤之以鼻,在父母对我们的关爱里感受温情尚在人间。
从兰姨因早年没有儿子在婆家受罚,遭受丈夫打骂,到后来如愿以偿终于生了儿子,就可以与婆家断绝来往在家中颐指气使的表象来看,这也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哀。
兰姨的大女儿性格颇为偏执,兰姨生气的时候往往直言不讳:“早知该把你送掉,你这么不听话,不该留你。”高三时她暗恋一个男孩表白被拒,学习压力又大,频频受挫下曾试图割腕自杀。有时她也与我联系,电话里只言片语总是显现出性格的反复无常。直至后来工作成家,有时谈起她的父母与家庭,她也道感恩,更多时候是长长地叹口气,讳莫如深。
04
露艳是典型的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
露艳曾是我学姐,只大我几岁。而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她离开校园后有朝一日再见,竟是我祖父去世的时候,在殡仪馆中见到她年轻定格的黑白相片。
她是猝死。她出来工作的也早,约莫十七八岁没有再读书便进了工厂。家中独女,父母开车,一个跑货运一个跑客运。好不容易跨20年拉扯女儿长大,却没有等到她的成家与反哺。某日傍晚,残阳如血。她上夜班归来睡了一整天,父亲唤她起来吃饭,久唤不起,触摸身体才发现已经冰冷僵硬了。
很长时间他们沉浸在失独的悲痛中,后来试图收养过刚出生几月的孩子,十几岁的少女,四五岁的小女孩,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而今每次回家乡路过,看着她家门口停憩的车辆,紧闭的大门,莫名的悲哀涌上心头。
这大概是个悲伤的故事,这大概也是我为什么越活越胆小,越活越怕死的原因之一。如果这个世界上你提前离开了,会长久地不忘你,为你伤心欲绝的,也一定是你的父母吧。但愿这种悲哀与痛楚少一些,但愿世界能更和平美好一些。
这也是独生子女的症结。曾看过相关的文章,说独生子女长久活在一种“不敢离父母太远,不敢活得太失败,也不敢随便去死”的压力与恐慌中,因为父母只有他们是唯一。可话说回来,即便有唯二,失去一个的悲伤难道就会因此而少一些?
现今很多人提问为何选择生二胎?有一种回答还是比较煽情:“父母会老,子女会离开,配偶至少要等二三十年才来。如果能从小就携手相伴走完这一生的,也只有你的兄弟(姊妹)吧。”
05
如今二胎时代已经全面放开,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怎么生怎么养?这是一辈子的问题。观望徘徊的人很多,纠结悲观的人更多。但我和我妹这种同龄人中的异类时代终将过去,不久的将来,有兄弟姊妹肯定会成为时代的新常态。
吾与吾妹相差十岁,她出生的前五年我感受到了放飞,母亲根本无暇管我,全是放养状态;后五年我感受到了崩溃,她完全成了我的拖油瓶,到哪跟哪,从此我失去自由。我也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这句话的真谛。吵过闹过、打过哭过……然而留下更多的还是欢乐的回忆,甜蜜的往事。我从不后悔十岁那年说过的话,也从不觉得妹妹从我这夺走了什么,她给我带来的更多,可这也许因为她只是妹妹?不乏几位同龄的朋友向我哭诉:小事不谈,大事上父母总是更偏向弟弟一些,比如经济与房产。“女儿总是嫁出去的。”她们与我说。有时候云低低的,电话那头的她在啜泣,我不知如何开口安慰,心情就像沉浮的云。
也有勇敢的妈妈们,在二胎开放后勇于挑战高龄。我不知当婆婆提出与儿媳同孕时,儿媳的心情如何?也不知那些已过不惑将知天命的人,当他牵着孩子稚嫩的手,是否能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一如既往、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也许我们只能在心底祝愿:祝愿那蹒跚学步的孩子快快长大吧,祝愿时光在他已经年迈的父母那里慢一点,再慢一点。
原文首发于《ONE》

庄晓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回家过年 (8人喜欢)
- 这世间的事,看不懂 (6人喜欢)
- 为什么要关掉一家养老院 (2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