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 不是传记的传记!
季羡林老先生在世时经历近百年风雨,这风雨中,有少年读书春风得意的洋洋暖风,有青年留德期间虽学业精进,却食不果腹,家人生死不知的凄凄秋风。

来源:成都晚报 胡艳丽
《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羡林老先生在世时经历近百年风雨,这风雨中,有少年读书春风得意的洋洋暖风,有青年留德期间虽学业精进,却食不果腹,家人生死不知的凄凄秋风;更有被关牛棚,经受身心折磨时的凌厉冬风;还有拨云见日后,从“不可接触者”又被奉为“国宝级大师”的炙热之风。真正的做学问者,任凭四季风云变幻,终能因精神世界的辽远豁达,而内心保持一份清透澄明,也许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力量所在。
季老身上有很多桂冠光环——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精通多种语言,被誉为学界泰斗、中国国宝。按说,他太应该用上一两年的时间,为自己写一部认真的传记,但老先生终是没有舍得那一年半载的光阴,这本《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也仅仅是他将平时所写的生活回忆以及生活感悟,按照大致的时光轴线,予以精选而成的一部不是传记的传记。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偶然,但就是这些偶然一步步叠加,加上自己主观选择、客观行动,才共同构成一条独一无二的成长曲线。成就季老一生的,有许多贵人。第一位当属在季老六岁时,将其带至济南读书的叔叔,他对季老要求极严,在日常的课程以外,又为季老加报了古文、英语等课程,甚至自己还编撰《叔侄选文》亲自授课。他仿若一个支点,为季老后续学业上的春风得意,奠定了基础,假如没有叔父,季老怕是一辈子也只能躬耕于田垄之间了。
季老一生最敬佩两个人。一为其在清华的老师陈寅恪,他赞寅恪师“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道”。二为外国学者考证大师吕德斯,而他是寅恪师的老师。在德求学期间,季羡林居然又受到了吕德斯嫡传弟子瓦尔德教授的教导和熏陶,这一中一洋两位吕德斯弟子的言传身教,使季老尽得吕德斯大师的真传。是缘非缘,三言两语,难以说清。
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季老九十高龄以后所作,很多生活中的不平事、坎坷事、委屈事,都化成了嬉笑调侃,疾病不断成了“运交华盖”,养龟养甲鱼还想为它们头上戴的脏帽鸣不平,被困牛棚“生逢盛世”也成了“三生有幸”,成为“不可接触者”反倒是好事,成全了他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老一生风也过,雨也过,他说生平最信奉陶渊明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如今,季老已经驾鹤仙去八载,留下等身著作和学人风骨,供后人学习、怀念。
獨孤求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024/12/03】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19.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242篇内容 · 146.9万次浏览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71篇内容 · 78.8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51篇内容 · 57.9万次浏览
- 我发现了食物最完美的吃法新11篇内容 · 1.1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65篇内容 · 22.0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8.6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560篇内容 · 877.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