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驰综艺制作研讨会,这个freestyle必须给链子
2017年8月27日,下雨。冒雨坐车一个多小时赶到现场,参与了这场振奋人心的研讨会。后来觉得别说冒雨,冒着炸弹来也值得了。

在研讨会中,我们见到了著名导演刘铁民,韩国知名PD李在观,星驰传媒的创始人之一朱化凯。在上半场的研讨会中,三位老师慷慨的分享直击人心,尤其每位都可谓是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非常感激。
刘铁民老师,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前辈,他丰富的文艺工作经验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让人敬佩。

原谅我用这种粗暴的方式甩了度娘家的一张图,因为毕竟打字是辛苦的,复制是传统的,截图是标准的。
刘导在开篇就颇为正义地澄清了一个事实,他并不是《综艺大观》的创始人,他说一个节目是多人合作完成的,他一再强调这个事实。拒绝这个人人渴望的头衔,令人心生敬意。在听完他接下来的一席话后,我认为他不需要任何头衔,他是一位认真的,值得尊敬的前辈,在此致敬!
以下简要而细心地总结下各位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刘导的分享总结1:从83年春晚首次举办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视节目逐渐走向成熟。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诸如《周末文艺》等节目,当时多数播出片段都是导演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到各大演出现场录下来的。上世纪89-90年代正是黑白向彩电转折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综艺逐渐崛起,这时出现了央视和泰国正大集团合作举办的《正大综艺》,而央视也先于一个月左右推出了《综艺大观》,可以说这是中国综艺节目的雏形。在经过四期的播出以后,节目组提出了极具创造性的想法,从第五期开始,《综艺大观》以直播的形式面向观众,这种方式极具现场感和新闻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说起《综艺大观》的的创造灵感,却是颇为有趣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著名杂志周刊《读者文摘》。主创人员想既然杂志可以将多种文章收录呈现,那么电视节目也一定可以,所以就有了初步想法。这是我听过的除了牛顿和苹果以外最好的灵感故事了。
然而星驰的领军人朱化凯先生的观念也需要3个6。
朱化凯

朱总分享总结1:他提出要做有情怀的节目,要走心。综艺要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和形态去表现,能找到观众的共鸣点非常重要,而综艺也要同时具备精神价值和商业价值。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任何影视都要结合当时的背景作出一些有情怀有内涵的东西,包括书籍等等艺术作品都是如此。而在这个数码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更多的接触就是影视,而作为近年来火爆的综艺应该担起这个责任。然而要长远的走下去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商业价值,我一直认为商业和艺术是不能划清界限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艺术其实是最具商业价值的,因为它是无价之宝。
而对于韩国著名Pd李在观先生的分享,是极具新鲜感和趣味性的。他的诚恳和直率也很可爱。

李在观分享总结1:被问及中韩综艺的区别和利弊时,他指出中国在人员分配上是分工相当明确的,而韩国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尤其是作为Pd,他担任的角色非常多。在播出方面,中国属于季播,这种形式的播放的优点是会有更多时间去改进,而缺点是在一季播出之后会有空档期,观众只能等待下一季;而韩国采用的是周播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观众可以常年看到节目,缺点是没有时间去做到更多改进,工作人员相对辛苦。在广告商赞助方面,中国会非常突出赞助商广告,曝光度高,而韩国在广告植入这方面非常含蓄。关于演员的待遇方面,中国演员的片酬非常高,而韩国艺人所做的工作和Pd等是同一类的,相对并没有很被区别对待。
我认为也许是每个国家的国情,生活方式,社会习惯不同造成的。毕竟中国的人多,需要的岗位自然也多😂(玩笑话)!至于季播还是周播的形式,我和李先生的观点恰好相反,我认为季播形式的优点正是它的空档期,盈满则亏应该就是这个道理,稍微喘口气,也许会有更好的发现。而周播形式带来的及时感是季播节目难以达到的,有的季播节目甚至已经录好将近半年才开始播,让人感觉离现实太远。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打击。对于广告商赞助那方面我没什么好说的,应该和法律有关系吧。艺人出场费的问题确实差别很大,我不太了解韩国艺人的生存现状,也不是很了解中国艺人。但是节目组花高价请人气艺人一定是想给收视率一个基本保障,毕竟中国偶像鲜肉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当然我也是在胡说八道罢了。但话说回来,这样的高成本用在节目制作上是否会更好,我希望是的。
刘导分享总结2:当谈到过去和现在综艺的区别,刘导指出:过去的录制设备主要是录像,有录像带,相对机械化,在剪辑的时候相当费时费力,而录像带的存储空间有限,也是一个大问题。而现在我们用硬盘存储到更多东西,包括剪辑的工具,为工作带来极大方便。而这种技术上的发展也影响到人的思维和观念。他更坦言现在自己要和年轻人学习,他的谦虚态度令人敬仰。
他看待事情是非常独到和有创意的:他认为综艺和综娱是有区别的,前者注重艺术性,后者注重娱乐性。我第一次对综艺有了新的理解,其实很多看似相似的事物都是有层次上的区别的,听了刘导的言论,我想我要区别一些这两者了。作为一个全能型的电视制作人,相信刘导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他提到,做节目要考虑的三个要素:适合人群,时间段,换位思考。细细想来每一个偏差一点就会有很大影响。例如在饭后播读书的节目,效果就会很差,这需要多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关于剪辑的观点,在于每一帧每一秒的细节,要注意情绪的需求,差一点点就差强人意。例如在非常精彩的表演之后,现场在一片寂静中突然爆出掌声,非常振奋人心。而如果被剪辑师处理成刚表演完就起掌声,会让人气到抓狂。这一点,在我平时的工作中也感触良多,我们不少剪辑师都是怕这块显空,但何不考虑一下此处无声胜有声?受教了。在这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而在我下半场中提出的问题:对于现在的不少新型剪辑完全忽视剪切点的手法有何看法?刘导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指出:在初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而在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在自己有了非常大把握和相当经验时,这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法,挥洒自如。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让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守旧派,而是不论何时依然保持新鲜思想的艺术家。
朱总分享总结2:对于中国未来综艺的发展,在模仿综艺的道路上如何突破。朱化凯指出要有层次上的发展:开始跟着趋势走,因为有很多发展空间,慢慢逐渐要超赶突破,最后走向原创。正如朱总所言,这应该是一个必经过程,我希望未来中国的综艺逐渐走向成熟。
李在观分享总结2:李在观指出,韩国的早期综艺有不少是模仿日本的。同时他提出一个颇有建树的观点:也许我们将曾经做过的节目翻回来看一下,吸取好的有创意的点进行创作上的升华,会有新的创意。确实如此,正如主持人所言,服装也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在复古的同时会有新的火花。
对于中国综艺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个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四年的Pd提出了三点:1.中国艺人出场费太高,制作成本被提高,这是一个困难点。2.沟通的问题,中国综艺内部的角色过于细化,造成沟通完善的困难。3.总是认为引进的节目定会成功。
而对于拍摄他给出了一些建议:由于设备数量太多,导致产生许多没必要的设备,制作人和导演应该考虑拍摄问题的关键,去掉一些没必要的设备,减少一些没必要的经历,将过程细化,精确。
我很欣赏这个Pd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我看到了真诚,也收获到了一些重要信息,希望能有更多的促进和交流,同时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原创综艺可以影响到韩国。
朱总的鸡汤:朱化凯分享了创业初期的艰难,他回忆开始接不到项目。他想不论如何也要坚持半年时间,如果半年没有项目就放手。然而那是不可能的,他顺利接到了几个项目,有不少都是别的公司不愿意接的棘手的项目,但他接下来,带着团队浴血奋战,大家拧成一股绳,度过及其艰难的时期。我们现在看到了星驰的发展和成功,殊不知他也走了不少弯路,他提出,撞了南墙回来就行了,关键要有毅力,要坚持下去。我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但我相信星驰的成功在于人的团结,策略的灵活以及坚强的意志,这是所有人需要学习的,谢谢朱化凯先生!
而刘导也分享了一段有趣有意的故事。他早期是学音乐出生,但由于不能当主唱,只能成为合唱团的一员,所以多了一份打杂的工作。当演员们休息时,他们在登高爬梯地布置灯光会场等等。虽然初期他是不满的,但他远远想不到,正是这些打杂的经历让他有了成为导演的资格。他拥有一般人没有的多重技能,他懂灯光,懂录音,懂摄像,他已具备常人难以具备的能力。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抱怨那些看似不该自己做的小事,同时告诫大家抓住机遇是非常关键的。1991年时,他只是一个小导演,当时华东爆发大水灾,而恰巧他准备好的节目是如何快乐过周末,必须临时换掉。领导问他可否在一星期内筹备好赈灾晚会,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如果不抓住,领导肯定会交给老导演去做。他凭着一股年轻的冲劲,一口气接下了这个项目。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他没有合过眼,有想不到办法想要撞墙的时候,有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挺过来了,办了一场非常成功的赈灾晚会。就是这一跃而起奠定了他未来导演的基础。他告诫大家要抓住机遇,勇敢去干,不要畏惧挑战。听到这里现场爆出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大家无一不为之动容。这和朱总提出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前辈的经验和告诫我会深深记住,在心里永远敬佩你们。
我有点困了,想睡觉……
对了,还有,对于主持人提出的关于未来三年哪种类型的综艺节目会火,三位纷纷表示不可预测。我觉得这样说很OK!
研讨会还有第二场,由于没有记笔记,简单总结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奇葩说》导演叶璐老师指出的网综相对剪辑节奏快的原因:1.受众较年轻化。2.网综的观看习惯是可以暂停的。在前后期的分工上,他们是不明确分家的,后期人员也会跟随前期拍摄。节目效果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抛出梗。
星驰传媒公司早期团队并不是非常有经验的,是他们一步步带出来,慢慢摸索出一套后期制作流程(分工上的细化和明确)。而这套流程逐渐被同行所效仿。
对于台上三位老师关于剪辑的分享我也受益良多,关于他们我想我要写的不止这么多,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探讨。
由于第一次写这类文章,主要目的想记录现场,留作回味,难免有一些乏味。文中提出的一下个人观点,完全是胡言乱语,请原谅一个无知的年轻人的胡说八道,如果你同意就点头,不同意的话就
憋着。
逗你玩儿的了,欢迎探讨,批评指正,谢谢!
最后,被刘导圈粉了,嘻嘻,愿世界和平,我真的睡了……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