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个戏,能记住的就写一写
*劫后之地(上戏外国戏剧展):
沙地,铁床,军人,学者,红裙子。不至于大师,但完全充沛的表现!激昂的女人托出了整部戏的光带,对,这才是美狄亚!“你是个男人,你没有乳房,你的身体里没有东西在生长。”当三个男人都死了,三个女人重复他们开场的对话时,那是一种野蛮的冲撞感。它令我震惊!更让我惊讶的在于,制作团队竟然都是男人!不得不说,最不了解女人的是男人,而最了解女人的恰巧也是他们。“成为女人是件好事,成为一个征服者却是件坏事。”当女人最终征服了劫后之地,下一个结尾又会不会倒置呢?
*哦,美好的日子(上戏外国戏剧展):
灯一亮,我就知道自己肯定会爱上这部戏,太美了!天呐,突然说要写下来感受,根本下不了笔,太多触动的点了。
那就先从舞台说起吧。舞台上,演员的活动空间很小,女人从头到尾就一直站在那里,动也不动,整部戏基本是拿独白撑下来的。只这一点,就已经是对"美好的日子"最抑郁的表达了,它乏味单调,又不厌其烦!周围很多观众中途看不下去,我想正是这一点,这部戏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那种毫无波澜的日子被人认了出来,当然接不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整部戏最动人的就是,拿爱情隐喻生活。在这之前,想必他们的爱情美好的不得了,可是日复一日,黄土一天天把人埋得更深,曾经那些不需要回忆就在身边的浪漫已经走远了。可那男人真的只是爱情的陪伴吗?或许就是女人自己吧,那个游离在外的,生活的热情已经被掩埋过半的自己。
每当温妮叫威利的名字,可是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我总是很难过,我在想,如果威利回应了她,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局。可到最后,威利终于听到了温妮的声音,想要抓住已经来不及了。就像是活着的人啊,看不到生活里渴望的消逝,直到那股劲头耗尽了才像抓住它,这很悲惨。
*理查三世(上戏外国戏剧展):
用疯狂得快要溢出的表演阐释相当深沉的主题,而且如此到位,不得不说太牛逼了。无论什么戏,木偶的出现都会带给观众强烈的疏离感,这部戏也是,但是舞台上的放空枪、吐口水、舔舐却都是真实的,你会在疏离和真实之间被拉扯得摇摇欲坠。
*安提戈涅(上戏外国戏剧展):
怪诞的走路方式、循环的时间表现、特立独行的服装,用一种特殊且成熟的秩序解构原本厚重的内容。安提戈涅死后,仆人坐在窗口抽烟,舞台安静了整有两分钟。电影和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观众对于舞台的耐心,戏剧舞台上有过长的静场会让人坐立不安,但同时也是对双方信任的考验。
*安德鲁与多里尼(爱丁堡前沿戏剧展):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默剧,很庆幸看到了现场。不仅摒弃了语言,甚至放弃了表情的传达,正因为没有这些要素,观众才能更重视演员的肢体,一些贯穿始终的小动作成为人物的标签,但又不足以失掉个性化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演员的表情,但整个表演下来,我甚至觉得面具都是带感情的!另外,做爱的部分实在太可爱了!!!原来这么私人又晦涩的情节可以表现的这么清新脱俗(●*◡*●)
*哈姆雷特(邵宾纳剧院版资料):
第一次看邵宾纳的戏,也是印象中第一次看德国戏剧,更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哈姆雷特》的演出。没有字幕,在完全听不懂德文的情况下,我竟然目不转睛地看完整场,太震撼了!一本正经、正襟危坐地玩儿概念,简直跟哥特音乐如出一辙,这才是五彩斑斓的黑啊!它不断地打破我对原剧本的认知——一个不修边幅甚至有些潦倒的胖子是哈姆雷特本人= =,奥菲利亚和王后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因为听不懂对白,看明白这一点花了好一会儿时间),吃土,尬唱,泼血浆……看完就觉得:哇靠这才是现代哈姆雷特该有的样子!再记一点,王公贵族群戏成了“最后的晚餐”现场,而哈姆雷特成了被出卖的耶稣本人,这种结合真的不要太美妙啊!
最后记一下从别处抄来的演后谈局部——“我不只是在扮演哈姆雷特,而是想表现出自身与角色相通的一面,换句话说就是同时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我是月亮(国内首轮):
大一最喜欢的剧本,其实光看文本的时候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故事串在一起,如今终于看了现场,才发现片段与片段之间联系得这么巧妙,从对爱情的自我意淫到触及它的边缘到深陷泥淖到拥抱爱情,四个故事似有似无地相关着。演员也很惊喜,除了第一个打飞机的小职员外,其他都喜欢。如果有机会,真想演一次Angela。
*俄狄浦斯(邵宾纳剧团·林兆华戏剧节邀请展2017):
修道院拥有自己的规则,自足而完善,唯一动荡的因素就是床下《俄狄浦斯》的剧本,当剧本被发现时,里面的形象、内容像瘟疫一样蔓延。老修女死亡的时候也正是修道院密闭的世界被彻底打破和侵蚀的时候。整部戏里充斥着对峙:把杀戮、乱伦、血腥放在最不被允许的场景里,本身就是巨大的冲突;老修女的死亡和俄狄浦斯的诞生是人物形象的冲突;对母权的回归和对父权的反动是意识的冲突。演后谈时,戏剧构作解释结尾的肉团是一种“从人到非人的转化”,回到人类之前的存在,用像放屁一样的声音背诵诗歌,企图诉说却又无法达到完美。
*神奇的纸莎草(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当演员把画上了战争的纸塞进箱子的时候,真的特别感动,用最轻松的方式化解了最艰难的问题;最后新的地球在箱子里诞生,很多孩子们都在问爸妈那个球是什么、“咚咚咚”的声音是什么,我听到一位妈妈解释说那是新的生命,那声音是胎心的震动。这个解释真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或许真的可以这么简单。
*糊涂戏班(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17):
剧本非常简单,节奏太棒了,用调度撑足了整场戏。最喜欢第二幕,正好和第一幕做了呼应,混乱加剧,并用后台的特殊性(不能大声说话)来制造环境中的矛盾。协调出故意混乱的调度相当困难,在这儿却处理的恰如其分,还充分利用了布景背后的舞台,让观众一口气看到台上台下两部分的演出,四阔以!但是相比之下,感觉第三幕的处理弱化了不少,主要是前两幕对台前幕后的刻画已经很完整了,第三幕很难再出彩。不过如果再大胆一点儿,第三幕某个环节故意出错会怎样呢?虚拟的慌乱会变成真的,当然这对于演员来说挑战太大了,但是没准儿也能在这种刺激下擦出新点子,而且那就会瞬间变成戏中戏中戏,好期待未来某一版能这样试一试啊~
*安提戈涅(爱丁堡前沿戏剧展):
《安》的剧情不会再出现于现代社会,如今谁也不会剥夺他人被埋葬的权利。但这只是表象,内核却复杂得多——“爱的权利”才是它最伟大的主题——从原始的宗教与王权的斗争变成现代女权与男权的斗争。在这个版本里,导演放大了两性之间的矛盾——克瑞翁是男性群体的代表人物(普世观念),强势、主导、以自我为中心;伊斯墨涅,女性群体的代表(普世观念),服从、低自尊、怯懦;安提戈涅是新女性的代表,勇敢、反叛、美丽、关注自我成长;海蒙是新男性的代表,平等、反抗权威、法制、道德;而先知特伊西亚斯则是最中立的存在,在戏中扮演歌队的角色,间离或入戏,在现实意义上又是男女平权的支点。
其实安提戈涅这个人物的立足点也不仅仅局限于男女,她是一切抗争者的力量源泉,而舞台上代表城池的那个圆圈则是社会的规则。
*安提戈涅(Nicolas Briancon 导演,让·阿努伊 编剧)
五颗星。安提戈涅不再是一部有性别色彩的剧,它在讨论集体沉默,呼唤着我们的不安,唤起我们说不的权利,一个人一个人地,艰难、有力地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