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机智了,古代人过河居然拿这个当“救生圈”用!
现在天气尚炎热,
也正是游泳玩水的好时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我们游泳的时候有救生衣、救生圈,
用来保证“旱鸭子”的安全。
但是在古代,不会游泳的人怎么办呢?
你可能不知道,
在古代其实也有“救生圈”的,
而且它还是个葫芦!

什么?葫芦和游泳圈有啥联系?

嘿嘿,别懵,听粉妹慢慢道来!
“腰舟”可以说是古代航海、游泳的救生圈了,
什么是腰舟呢?
是指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出自《晋书·蔡谟传》《鹖冠子·学问》。
如今黎族人依然在使用这种传统的救生圈腰舟!
2007年,“渡水腰舟”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
葫芦舟,是黎族先民迁入海南岛,
之后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

腰舟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了!
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
最后演化为船只。
当时的远古先民为了取得食物,
或是要过河的时候,
就想到了要选择浮性较好的物体,
比如浮木渡河,
但是浮木携带不方便,
所以用葫芦渡河便流传了下来。

腰舟就是一个大葫芦,
也有的是两个大葫芦。
这个葫芦不仅能当救生圈,
还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
因为葫芦舟上部都开口,
口径10至13厘米,外套以皮盖。
在过江的时后,
游者的衣服、干粮等物品都可以装在葫芦内,
然后加盖,以防被打湿。
到达对岸后,
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
背着葫芦继续赶路。

黎族渡水腰舟有两种操作方法:
一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
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
作出类似于侧泳的姿态;
二是把葫芦置于头前面,
用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
双腿上下交替击水。
葫芦上的竹藤网套,
不仅起到葫芦保护作用,
也是方便在操作时对葫芦的掌控。

在中国南部,
有许多民族从前都使用过渡水腰舟。
但现在却只有在海南的黎族,
还保留着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和习俗,
也慢慢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它不仅印证了人类文明的痕迹,
更被誉为水上交通研究的“活化石”。
是不是很有趣呢?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的还是喜欢工匠作品的,都推荐你添加公众号:匠粉(jf2878)或者匠粉个人号“89470162”,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如果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给我们评论提出,匠粉期待你宝贵的意见!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