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抄袭下一个定论
不知从何时起,抄袭似乎席卷了整个网络文学。每一篇文字只要大受关注,必不可少的被贴上抄袭的标签。
记得高一时老师说过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抄的妙不妙。”暂且不谈那些网络上流传的文字到底抄了多少,也不愿去想那些狗咬狗的事情究竟谁是谁非,只是单从文字,或者我个人的角度来评判。

古人写诗,细看总能从前人处找到相似,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王勃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也是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影子,或者说除了意境,整个句式到是完美的吻合。此时,到没有人说是抄的,文人骚客解读为“化用”,粗浅如我者亦知道是借鉴。文字,无论抄袭,那样,便把原本美的东西污了。孔乙己尚且说过“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偷吗”,如今倒也不愿被加上抄袭的名声。
旧时人用字,字字斟酌,有人暗讽矫情,说顶好的文字暗里还不知是如何骂人的。现代人改用白话文,少了麻烦是自然,也带来更多的问题,上至国家政府宣扬古诗词,下至中高考古诗古文合着文化常识。那必不可少的又谈到借鉴的问题。
若论为何要背记古诗词,我认为便是要学以致用,用在何处,用在作文,用在生活。古人修心养性,谈天论道,知其心性,才会达此境界。
而另一作文,便是要开始借鉴了。考场上的卷子,总是写的那么敷衍,那么假情假意,并非考生无法书写内心所想,只是生在俗世,人不免沾了俗气,一切目的都是那么一张成绩条,一份通知书。于是,考生开始套路阅卷老师,而出题老师又开始反套路考生。这一回合下来,输的人显而易见,赢的人又没有什么优势。考生套路,不过借鉴先前的学哥学姐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格式,复制,粘贴,中心词,删除,输入,再添几个名人名言,背下某位作家论述的极好的几句话找个地方补上,用八百字套路来一个不错的分数,然后拿到一张还算满意的录取通知书,如此,三年的时间也不算白费了。不过,到是极少有人说高考作文抄袭,那要抄,恐怕真的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幸免。
老师摸到了套路,自然开始反套路。书信,忘了吧,那就是书信了;一带一路,国粹京剧,不知道是什么了吧;古诗词,就看连意思都不懂能写个什么。倒也有人见招拆招,不忘套路,就像小学的时候总有一个小明造句,还不是一个借鉴了一下。
若说一个人的文章里没有半点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恐怕也称不上文章。而在你尚且没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之前,哪有什么是自己独创的,不是一直在将别人的东西一步步据为己有,再贴上一个华丽的专属印记。
若有心者看水浒,便知道那些许人物事迹,凡知名的片段,大都以大宋宣和遗事为原型,故事更是原模原样。各朝史官,不过尽数总结了前人留下的史料记载,末了,一句赞曰,算是留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番见解。可问起原何读书,读此书而不读彼书,不过文采斐然,构思精妙,奉为经典罢了。而读者,也不过读的是一个引人的故事,一句不甚懂的哲理,至于其他,到不该是倾心读书之人所该想的事情了。
当昔日的白纸黑字成了银屏上的淡妆浓抹,反倒少了人关注屏幕上的事,多去找些原著和作者的麻烦,还教唆着许多人拒绝影视作品,不知为何。
戏子尚且能将戏台与现实分辨,世人又为何要用同等的目光看待影视。若是片子拍的就不尽人意,弃了便是弃了,却为何只是不断发些作者抄袭,拒看电视剧的话语。说了也便是说了,奈何一句类似道德绑架的话带来什么样的风气和负担。
我不怎么知道那些网络上传出的抄袭作品都是怎样,也不经常看电视剧,便也无法客观的概论究竟是否抄袭,何者为抄袭,何者不是,却只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分开,不一概而论。
侵权,盗版,抄袭的说法,不过几年前才出现并重视在国人的眼中,而事关文字的抄袭,即便有法律定论,又有谁能清楚的判别。而这一切,不过两个写书人之间的判决,在定论尚未公布之时,当置身事外,做一个观看者,毕竟只是一面之词何以评断,其中炒作者的身影何处不见,网络之上又是真假难辨,何故非要挣得一时的头条。
说了这般,抄袭何来定义,你学我一句,便是最简单的抄袭,一切,不过全凭读者,究竟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