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ing | 中国教育史的考点详解4
荀子的教育思想【2011.47,辨析题】
1.“六经”传人
荀况(约前313——前238年),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长期居齐国,并且是稷下学宫一名威望卓越的学者,曾“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讲学“最为老师”,是公认的最右德望的先生。荀子被齐国君主授予“列大夫”的头衔,令传《荀子》一书,基本为荀子本人所著。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云集的地方,这使荀子有机会吸收各家学派的思想,成为先秦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学说的基本精神属于儒家。荀子虽没有成为孔子的嫡传,但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子的作用胜过孟子,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多经荀子传授。这一切对儒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强调要“礼”“法”并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制政治的实践者。荀子在游学秦国时看到了“秦国民风朴实、法这是对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综合。荀子的观点是有远见的,在历史上,通过秦统一六国、秦灭亡以及 汉初休养生息得到了验证。他的王霸统一的政治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荀子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的作用也胜于孟子。从学术史上看,荀子有重要的地位。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本能和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身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
“性”与“伪”是有区别的乃至对立的,但又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 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标
在一般意义上,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
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他们不仅要 知礼守法,而且能推行礼、法协助治理国家。
理想层次是成为“圣人”,圣人不仅要有超凡的知性和德性,而且要能实践。
从现实表现出发,荀子又将儒者分成三等:俗儒、雅儒、大儒。
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对儒家经典仅仅是记诵,不知其用,且善于阿谀当权者,人格低下;
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之类通达,但绝不自欺欺人,能使“千乘之国安”;
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从已知推测未知,能自如地的处理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是最理想的人才。
在荀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因为大儒只凭借“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
荀子主张培养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荀子将人分为: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四类。君主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的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第一,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第二,要求人才要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学习。
他认为,儒学各经已经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只是各经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具体而言:“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毕矣。”在诸经中,荀子以《礼》为自然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5.“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016.15,单选】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这一学习过程是逐步升华、提高的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1)闻见。
(2)知。
(3)行。
6.论教师
(1)强调“师法”。认为是师法是礼仪转化为品质的捷径。因此,教师与师法——教育具有治理国家的作用。由此,荀子提出了尊师的思想。
(2)尊师。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荀子尊师思想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二是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老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这虽然违反了学术民主和创造精神,但却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2010.14,单选】
墨翟(约前468——前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墨子。 墨子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自成一家,是学术史上第一位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并创立了墨家学派,且使之成为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墨子》一书。具体来说: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长于《诗》《书》《春秋》,但后来不满儒学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脱离儒家学派,自己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韩非称之为“世之显学”,但风格不同。儒学根植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墨家主要根植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史有功于天下的事业。教育能够对改造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其前提是因为人是可教的。
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的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和素丝的观点,有人概括为“人性素丝说”,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这是墨子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个贡献。总的来说,“素丝说”的主张有:第一,人性不是天生的,人性在出生之时如待染的素丝。第二,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丝。因此,环境很重要。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理想社会是“兼相爱”“交相利”。要建立个理想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墨子称这种认为“兼士”和“贤士”。
“兼士”和“贤士”也是儒家私学的培养目标。
“兼士”“贤士”的标准是:“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思维辩论方面的要求和道德方面的要求。
墨子认为:
第一,“博乎道术”是为了有能力投身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
第二,“辩乎言谈”是为了“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
第三,“厚乎德行”最重要,使得贤士懂得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亲疏、贵贱、贫富都能够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待养之”,甚至要损己利人地“以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即“以自苦为乐”,为天下人献身。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2009.51,简答;2011.14,单选】
墨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兼士”展开,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文史教育。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大木木@涵毅提示大家,如果是简答题的话,需要展开论述之,详情请见涵毅教育暑期讲义,自行整理!)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1)主动。
(2)创造。
(3)实践。
(4)量力。
(大木木@涵毅提示大家,其实每个名次的概念,都有一些深层的含义,这里建议大家一定要回归教材,巩固自己的理解。)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1.“六经”传人
荀况(约前313——前238年),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长期居齐国,并且是稷下学宫一名威望卓越的学者,曾“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讲学“最为老师”,是公认的最右德望的先生。荀子被齐国君主授予“列大夫”的头衔,令传《荀子》一书,基本为荀子本人所著。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云集的地方,这使荀子有机会吸收各家学派的思想,成为先秦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学说的基本精神属于儒家。荀子虽没有成为孔子的嫡传,但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子的作用胜过孟子,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多经荀子传授。这一切对儒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强调要“礼”“法”并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制政治的实践者。荀子在游学秦国时看到了“秦国民风朴实、法这是对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综合。荀子的观点是有远见的,在历史上,通过秦统一六国、秦灭亡以及 汉初休养生息得到了验证。他的王霸统一的政治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荀子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的作用也胜于孟子。从学术史上看,荀子有重要的地位。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本能和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身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
“性”与“伪”是有区别的乃至对立的,但又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 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3.培养“大儒”的教育目标
在一般意义上,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
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他们不仅要 知礼守法,而且能推行礼、法协助治理国家。
理想层次是成为“圣人”,圣人不仅要有超凡的知性和德性,而且要能实践。
从现实表现出发,荀子又将儒者分成三等:俗儒、雅儒、大儒。
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对儒家经典仅仅是记诵,不知其用,且善于阿谀当权者,人格低下;
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之类通达,但绝不自欺欺人,能使“千乘之国安”;
大儒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从已知推测未知,能自如地的处理新问题,能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是最理想的人才。
在荀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因为大儒只凭借“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
荀子主张培养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荀子将人分为: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四类。君主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的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第一,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第二,要求人才要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学习。
他认为,儒学各经已经囊括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只是各经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具体而言:“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毕矣。”在诸经中,荀子以《礼》为自然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5.“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016.15,单选】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这一学习过程是逐步升华、提高的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1)闻见。
(2)知。
(3)行。
6.论教师
(1)强调“师法”。认为是师法是礼仪转化为品质的捷径。因此,教师与师法——教育具有治理国家的作用。由此,荀子提出了尊师的思想。
(2)尊师。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荀子尊师思想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二是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老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这虽然违反了学术民主和创造精神,但却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2010.14,单选】
墨翟(约前468——前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墨子。 墨子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自成一家,是学术史上第一位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并创立了墨家学派,且使之成为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墨子》一书。具体来说: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长于《诗》《书》《春秋》,但后来不满儒学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脱离儒家学派,自己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韩非称之为“世之显学”,但风格不同。儒学根植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墨家主要根植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史有功于天下的事业。教育能够对改造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其前提是因为人是可教的。
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的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和素丝的观点,有人概括为“人性素丝说”,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这是墨子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一个贡献。总的来说,“素丝说”的主张有:第一,人性不是天生的,人性在出生之时如待染的素丝。第二,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丝。因此,环境很重要。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的理想社会是“兼相爱”“交相利”。要建立个理想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墨子称这种认为“兼士”和“贤士”。
“兼士”和“贤士”也是儒家私学的培养目标。
“兼士”“贤士”的标准是:“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思维辩论方面的要求和道德方面的要求。
墨子认为:
第一,“博乎道术”是为了有能力投身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
第二,“辩乎言谈”是为了“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
第三,“厚乎德行”最重要,使得贤士懂得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亲疏、贵贱、贫富都能够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待养之”,甚至要损己利人地“以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即“以自苦为乐”,为天下人献身。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2009.51,简答;2011.14,单选】
墨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兼士”展开,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3)文史教育。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大木木@涵毅提示大家,如果是简答题的话,需要展开论述之,详情请见涵毅教育暑期讲义,自行整理!)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1)主动。
(2)创造。
(3)实践。
(4)量力。
(大木木@涵毅提示大家,其实每个名次的概念,都有一些深层的含义,这里建议大家一定要回归教材,巩固自己的理解。)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