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丝嵌
银丝嵌,又叫嵌丝,原本是青铜制作工艺中的“金银错”,在家具上贴好要镶嵌的纹样后,依据纹样的弯曲平直、形状等选择合适的薄口小刻刀,依纹样凿刻出一道浅槽,每凿刻数刀;待纹样雕刻好后,将银丝压嵌入槽内,直至纹样的浅槽内都嵌入银丝;待银丝嵌制作完成后,就要对家具表面做最后的处理工作,进行打磨、上蜡或擦漆。
2012年2月农展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手工艺展》上一见倾心,却没记住名字,最近一直在寻找它的来历,貌似是潍坊的嵌银髹漆:当红木遇上白银,美好的故事发生了!
据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两个心灵手巧的铜匠艺人姚学乾、田熔睿,仿照古代青铜器镶嵌金银丝的工艺,尝试在红木上嵌入银丝,制成用于观赏的器物。经过几次试验,二人最终取得了成功,红木和白银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到了光绪年间,嵌银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花纹图案也从原先的古钱汉瓦进化为山水花鸟。为了增加嵌银木器表面的光泽度,当时的嵌银艺人田晓山使用天然大漆来髹饰表面。经过复杂的大漆工艺处理后,红木表面色泽更加深厚,古味浓郁,再加上银丝独特的白色光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嵌银木器更上一个档次。民国时期,红木嵌银漆器成为一种潮流,制作嵌银漆器的店铺号子在全国发展到 20 多家,所制物品包括手杖、文房四宝、各种置物架、收纳盒等,销路甚广。
作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陈增先生不仅嵌银髹漆技艺高超,同时也精于木工,开创性地将嵌银髹漆技艺运用在大型木质家具上,一改嵌银髹漆只做小件的传统,使嵌银产品在更多场合上得到应用。
山东省非遗嵌银漆器传承人 王德培
生产 潍坊市盛壮红木嵌银厂

工具
中华传统之嵌银工艺
嵌银是以银、锡等薄片粘贴于漆器上,然后刻成花纹,再涂上一两层漆,经过干燥打磨、推光,显现出花纹图案。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是山东潍坊特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清康熙年间,潍县的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扩大销路,便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金银错,战国时代用金银嵌上装饰花纹的青铜器),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
潍坊的嵌银漆器是全国独有的手工艺品,驰名中外。它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当时,金石学家陈介祺雇用民间艺人姚学乾、田雨帆,吸收前人铜器嵌银经验,制作木 嵌银,为收藏各种青铜器和古代印章做装饰性匣盒。后来,不少铜匠艺争相模仿制作,将嵌银技艺引入更广泛的应用范围,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手工艺品生产行业。
嵌银漆器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配料、成型、组装、雕刻、镶嵌、涂漆等复杂的工艺程序。艺人全靠手特制的小锤、小剪、小刀,在贵重木料(如红木、檀木)制作的器具上大做“文章”。首先按设计的图样,刻上细槽,顺槽嵌入细如发丝的银丝或金丝,然后反复研磨,涂以生漆数遍,即成飞金走银、妙趣横生的嵌银漆器。嵌银漆使木、金、银、漆融为一体,是绘画、镶嵌与雕刻艺术的巧妙结合。
嵌银漆器,大到巨型立屏、挂联,小至烟斗、印盒、经艺人之手,件件古朴典雅,绚丽多姿。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里的“青岛日出”风光巨型立屏,赠给西哈努克亲王的“松鹤套七文具”,毛泽东同志曾使用过的印盒,朱德同志曾用过的“万寿手杖”以及赠送给外国友人的多件的器具,都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山水、人物线条洒脱,栩栩如生。一百多种字体组成的“百岁手杖”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但馈赠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现在潍坊的潍坊嵌银漆器已经远销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网上流传的几种嵌银丝做法——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30/16/14740753_341276974.shtml http://www.guokr.com/post/528244/ http://www.sohu.com/a/130249465_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