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呐达
写Essay有些累了,思路断了,看材料看到走神。就想来写点别的。
为什么叫呐达,其实是西班牙语Nada一词的音译。Nada means nothing.
当我把这个豆瓣账号找回来的时候,应该是最“抑郁”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之前在一个叫Board的App上有一块儿小地方可以写想说的话,不用担心有认识的人。后来,发现有熟人关注了我,就再也不想更新了。豆瓣就成了另外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大抵就是人都需要一个出口的。
说回Nada,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文学课上。当时讲到Lost Generation(迷惘一代),老师推荐了海明威的“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初读时一头雾水,在极简的叙事对话中,仿佛什么也没读到;再到后来去了解背景、了解海明威的作品,慢慢体会到了这个短篇的曼妙之处。而虚无主义,就是在读它的时候了解到的。
而Nada这个词也成了这个短篇的精髓。我想无意义这个词一直都是虚幻的,只有到某种境地才能体会无意义。和一位好友谈论时,她说从来不敢随便用无意义这个词,太沉重了,那些随口就说出无意义的人往往不大可能真正体会过无意义袭来时的恐惧、无力、绝望。
在读唐纳德·巴塞尔姆的“The Glass Mountain”(玻璃山)时,我又在试图寻找意义。山顶上的公主是意义吗?怪诞的都市人苦苦寻找的究竟是什么呢?仿佛一切本就没有意义,只是我们在不断赋予其意义,好让一切“荒诞”行为都有了解释。
后来又去读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著作,最先读了“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企图从中找到所谓“意义”。在集体无意识的论述中,发现现代人的孤独是不可逆转的结局。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很庆幸自己正逐渐走出那个“抑郁”的状态。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和我说过:“当我知道了你经历过的心情和故事,发现你远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个柔柔弱弱的小姑娘。你总有能孤身一人从泥淖里爬出来的力量和心性。”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沉默着。至今我依然不敢妄谈去接这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如她所说,是那样有力的一个人。
很开心,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