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紧张与粗心这两个伪命题
下周一就要考科目二了,虽说也练了有快十天,可自从昨天在半坡起步上熄火数十次后,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隐隐的担忧,于是将自己在考试可能会遇到的细节问题一一在纸上列了出来。 常听教练和周围考过科目二的人说,科目二考的就是心态,有些人练得好的人往往会挂。作为一个大一学生,遇到这种应试考试,难免不想起一年前结束的高考。在从小到大的考试结束后,身边总有人会为了自己不太理想的成绩找一个考试时紧张,粗心导致会做的题做错的理由。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在我看来,紧张粗心,这两个常用来解释考不好原因的词,恰恰是一个伪命题,是一种懒于思考,敷衍搪塞的理由。 我认为造成紧张和粗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做好充分足够的准备,二是注意力的不集中。第二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自己以为做好了充分了(实则不然),在过程过于自信而分心。 第一种原因在应试中很常见,比如在高考复习中,暂且不论那些我们因为不会做而失误的部分,因为他们通常就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早早锁定被放入了错题本,这些是知识点盲区。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另我们懊恼,明明会做,而不该丢的分,因为我们对它的反思只有发下成绩后的那一段时间,事实证明那些我们记不清的定理概念,真正原因就是 不会。长期以往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关知识的遗漏和空白。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在后期考试中表现出来后成绩时好时坏,常常被归纳为粗心,实际上就是基础概念掌握不到位。 在考试中的最佳状态就是全情投入,达到考试中的高潮,注意力集中才会忘记紧张情绪,充足的准备才会在考试演绎出最佳的结果。 引起紧张的原因:源于对未知的恐惧。紧张是因为想博取别人好的关注,又存在对未知的恐惧。这并非自信能根本解决的,因为未知的东西对于你来说是未知的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