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于尘世见仙乡
文/千辰
趁着假期的罅隙,在五月的末尾,拉着女友踏上了去峨眉山的旅途。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多少千古豪杰在此吟诵,陶醉。大唐诗仙李白呼《峨眉山月歌》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太宗李世民曾作《度秋》:“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香山居士白居易挥毫,一首《赠薛涛》言:“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数不尽的风华赞颂,只会令慕名者心中的憧憬徒生。
一直以来很向往峨眉山的绮丽风韵,身边去过峨眉山的朋友无一不说峨眉山是如何的风景宜人,听得多了,自然很是期待能够亲自体验一番。
我们先是乘观光车前往连望坡上的雷洞坪。接连不断的观光大巴沿着山路一路蜿蜒而上,斗折蛇行。雷洞坪,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朝时期开建的,一楼正中供奉弥勒像一尊,寺右有一亭,亭前树一石碑,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旧时曾竖有禁声铁碑一通,以示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骤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大旱,乡民皆来此求雨,往岩下抛投死畜或者妇人鞋袜,往往雷雨交作。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雷洞坪。下车后,顿觉空气惊凉,微风稍拂,便是刺骨,赶紧将备好的厚衣裹上,一股暖意缓缓燃起。
雷洞坪只是个中转之地,可能是赶上小长假,游人如织,车辆满是。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峨眉山顶的金顶,若是爬山而行,可能需要很多时间,迫于行程安排,加上女友体力不支,我们只好选择到接引殿坐索道上行至金顶。从雷洞坪到接引殿有大约1.5公里的山路,跟着人群,一路步行,由于是石板路,行走还算轻松。据导游说这条路经常有猴群出没,偶有猴群抢夺游人物品或游人被抓伤的情况发生,所以提醒我们要再三小心。心中对猴子印象还算不错,尽管导游这样说,但心里总觉得这峨眉山孕育的猴子应该是非同一般的,一定是通晓人性,天性纯净的活泼生灵。可是一路上却是没见着猴群的身影,心里未免些许失落,好在沿途一览悬崖的绝美,稍感安慰。
从接引殿乘能容纳百号人的索道上行,望着窗外逐渐临近的云雾,心里颇为紧张,又有点腾云驾雾的刺激体验。沿倾斜的山势而上,不经意间已是千丈。女友好奇地向窗外张望,明净的眸子里,是新奇与欢喜。对于长期生活在松嫩平原的她来说,这种巍然的山的确是少见。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我们抵达了步行要数小时的金顶风景区。
顺着地图的指引,我们向着目的地金顶行进着。登上这峨眉之巅,倒是一片开阔。檀香裹着草木的芳香萦绕在四周。来往的行人谈笑甚欢,孩童追逐嬉闹,歇息的,喝茶的,拍照的,人群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恍然间时光倒流,回到东坡的年代,不知苏先生是否也会作词一曲呢?
作为佛教圣地的峨眉山,一切景致都离不开佛光的普照。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随后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大约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朝拜大道。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既体现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朝拜大道的尽头之处,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十方普贤菩萨像。
这是一座整体镶金的佛像,仰望而去,金佛背后一片蓝天白云,给人一种金佛降临的错觉,不觉心生敬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金佛脚下,人群都在膜拜,合掌,默念,扣头,简单而庄重的仪式,都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求与祝福。我们也照做,沐浴在佛光之中,仿佛全身被洗礼了一遍,犹觉焕然。
朝拜仪式之后,我们便开始游览金顶风景区的其他胜迹。山顶寺庙众多,香火旺盛。不少虔诚的信徒在一旁默念经文,静然沉醉于佛家世界之中。
我们决定摄影留念,找了个临近悬崖的石栏。这里相较于金顶地势稍低,远望高处楼阙,旁边即是悬崖,崖上草木曲生,云萦雾绕,阳光普照,犹似圣光,恍惚间宛若仙阁浮云,绝美至极。
或许每位来峨眉山的游客都会惊叹于峨眉山的绮丽多姿,如此人杰地灵,怎不会有传奇的历史?只有当你亲身站在云端时,你才会知道,原来尘世亦有仙乡!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趁着假期的罅隙,在五月的末尾,拉着女友踏上了去峨眉山的旅途。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多少千古豪杰在此吟诵,陶醉。大唐诗仙李白呼《峨眉山月歌》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太宗李世民曾作《度秋》:“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香山居士白居易挥毫,一首《赠薛涛》言:“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数不尽的风华赞颂,只会令慕名者心中的憧憬徒生。
![]() |
峨眉远眺 |
一直以来很向往峨眉山的绮丽风韵,身边去过峨眉山的朋友无一不说峨眉山是如何的风景宜人,听得多了,自然很是期待能够亲自体验一番。
我们先是乘观光车前往连望坡上的雷洞坪。接连不断的观光大巴沿着山路一路蜿蜒而上,斗折蛇行。雷洞坪,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朝时期开建的,一楼正中供奉弥勒像一尊,寺右有一亭,亭前树一石碑,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旧时曾竖有禁声铁碑一通,以示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骤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大旱,乡民皆来此求雨,往岩下抛投死畜或者妇人鞋袜,往往雷雨交作。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雷洞坪。下车后,顿觉空气惊凉,微风稍拂,便是刺骨,赶紧将备好的厚衣裹上,一股暖意缓缓燃起。
雷洞坪只是个中转之地,可能是赶上小长假,游人如织,车辆满是。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峨眉山顶的金顶,若是爬山而行,可能需要很多时间,迫于行程安排,加上女友体力不支,我们只好选择到接引殿坐索道上行至金顶。从雷洞坪到接引殿有大约1.5公里的山路,跟着人群,一路步行,由于是石板路,行走还算轻松。据导游说这条路经常有猴群出没,偶有猴群抢夺游人物品或游人被抓伤的情况发生,所以提醒我们要再三小心。心中对猴子印象还算不错,尽管导游这样说,但心里总觉得这峨眉山孕育的猴子应该是非同一般的,一定是通晓人性,天性纯净的活泼生灵。可是一路上却是没见着猴群的身影,心里未免些许失落,好在沿途一览悬崖的绝美,稍感安慰。
从接引殿乘能容纳百号人的索道上行,望着窗外逐渐临近的云雾,心里颇为紧张,又有点腾云驾雾的刺激体验。沿倾斜的山势而上,不经意间已是千丈。女友好奇地向窗外张望,明净的眸子里,是新奇与欢喜。对于长期生活在松嫩平原的她来说,这种巍然的山的确是少见。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我们抵达了步行要数小时的金顶风景区。
顺着地图的指引,我们向着目的地金顶行进着。登上这峨眉之巅,倒是一片开阔。檀香裹着草木的芳香萦绕在四周。来往的行人谈笑甚欢,孩童追逐嬉闹,歇息的,喝茶的,拍照的,人群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恍然间时光倒流,回到东坡的年代,不知苏先生是否也会作词一曲呢?
作为佛教圣地的峨眉山,一切景致都离不开佛光的普照。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随后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大约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几经辗转,终于来到朝拜大道。朝拜大道,宽18米、长108米,10级,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既体现普贤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朝拜大道的尽头之处,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十方普贤菩萨像。
![]() |
十方普贤 |
这是一座整体镶金的佛像,仰望而去,金佛背后一片蓝天白云,给人一种金佛降临的错觉,不觉心生敬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金佛脚下,人群都在膜拜,合掌,默念,扣头,简单而庄重的仪式,都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求与祝福。我们也照做,沐浴在佛光之中,仿佛全身被洗礼了一遍,犹觉焕然。
朝拜仪式之后,我们便开始游览金顶风景区的其他胜迹。山顶寺庙众多,香火旺盛。不少虔诚的信徒在一旁默念经文,静然沉醉于佛家世界之中。
我们决定摄影留念,找了个临近悬崖的石栏。这里相较于金顶地势稍低,远望高处楼阙,旁边即是悬崖,崖上草木曲生,云萦雾绕,阳光普照,犹似圣光,恍惚间宛若仙阁浮云,绝美至极。
![]() |
金顶一瞥 |
或许每位来峨眉山的游客都会惊叹于峨眉山的绮丽多姿,如此人杰地灵,怎不会有传奇的历史?只有当你亲身站在云端时,你才会知道,原来尘世亦有仙乡!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