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得上孤独吗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额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周国平这样说道。
周是一个非常强调内在精神修养的作家,他尊重理解人性,用哲学家的思维、感性真挚的话语将你带入寻找自我的漫漫长途中。他算是在我高中阶段最困惑时位我之路的人吧,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未读他的书,在心里一直留有他的位置。就如他说的,现代人往往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无聊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想提及这段话,是因为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无聊是喜剧性的?我当时回答,“相对于孤独来说,错把无聊当作它,就如一位滑稽的小丑,将本质性的东西加以异化,造成表里不一、内外不符,引人嘲笑和讽刺,所以它是喜剧性的。而周眼中真正的孤独又是什么?
孤独我国古代定义的概念是“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只身独处,孤单寂寞;孤立无援、孤单无助”,貌似主要强调的是形体客观上的孤单,相当于英文中的Alone,而周认为的孤独更倾向于思想以及内在,可以说是Lonely但又有所不同。孤独在这里可以说是一种状态,真正的孤独者在周眼中是高贵的,是一位思想者,这也是他在结尾中诘问那些混淆孤独概念的人,说:“你配吗?”有人说,他是一个用感性写理性的人,他的文字充满温情,这可以从作品《妞妞》可以看出来。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孤独让他安静,让他的灵魂丰富、善良而又与众不同。在我眼中,周算不上一个大家,但却像一条潺潺的溪流,不断流淌在那些努力找寻自我的人群中间,指点迷津。真正孤独而又困惑的青年初读他的文章,大概都会喜欢他,不温不火,在读者之间默默流传。
孤独的人我认为首先是丰富的,是一位思想者,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让自己安静,获得心灵的满足。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他大概是周最完美的诠释,独自在瓦尔登湖畔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的思想盛宴,在这里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毫无疑问,他是孤独的思想者,内心又极为丰富。而周个人是比较推崇尼采,这大概与他青年时代掀起的“尼采热”有关,一句简单的“上帝死了”,不单单是批判基督教,还有就是对当时观念论中的理念的鞭笞,尼采被认为疯子的绝大原因就是他推崇超人理论,重新构建新的价值观。五四时期,尼采的思想甚至被中国文人当作反对儒家刻板的教条以及迂腐的思想。总之,他是绝对可以被周国平称为最伟大的孤独者之一。
读周的书,不要仅仅将他看作一个文人作家,虽然他称不上是哲学家,但是一位哲学学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你会体会到一些哲学的初步思想。说实话,在引领青年触碰哲学的边缘,周做了许多,作品之中也表达了很多。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有思想,真正能称之为孤独的人。
“我孤独了。你配吗?有时不妨问问自己。